9 散陀那經
關燈
小
中
大
後,内心并不貪着,明了遠離一切執着,知解出離生死煩惱的要道,這就是苦行無垢法。
那些修苦行的人,禅定有固定的修法,有人無人,都一般無二,這就是苦行無垢法。
“那些修苦行的人,聽到别人正确的見解,則心悅誠服地加以印可,這就是苦行無垢法。
那些修苦行的人,聽到别人正确的提問,則樂意加以解說,這就是苦行離垢法。
那些修苦行的人,如果看到有人供養沙門、婆羅門,則為他感到高興而不是加以呵止,這就是苦行離垢法。
那些修苦行的人,如果看到沙門、婆羅門食用非時之物,并不加以呵責,這就是苦行離垢法。
那些修苦行的人,有不淨食,心不貪吝;若有淨食,則心不染着,能自見己身的過錯,明了解脫煩惱、出離生死之要道,這就是苦行離垢法。
那些修苦行的人,不殺生、偷盜、邪淫、兩舌、惡口、妄言、绮語、貪取、嫉妒、邪見,這就是苦行離垢法。
“那些修苦行的人,精進不懈,喜好修習禅定,因具備智慧,不會像禽獸一樣愚癡,這就是苦行離垢法。
那些修苦行的人,常懷信義感,持之以恒,能持守清淨戒,精勤奮勉,好學不厭,常把情操高邁者引為同道,積善不已,這就是苦行離垢法。
那些修苦行的人,不懷嗔恨之心,不花言巧語,不固執己見,不吹毛求疵,不懷有邪見,亦沒有極端偏見,這就是苦行離垢法。
梵志!如此修苦行是不是清淨離垢法呢?” 梵志回答:“如此修苦行,确确實實是清淨離垢法。
” 原典 梵志曰:“聞過去諸佛樂于閑靜,獨處山林。
如今世尊不如我法樂于愦鬧,說無益事以終日耶?” 佛告梵志:“汝豈不念瞿昙沙門能說菩提①?自能調伏②,能調伏人;自得止息③,能止息人;自度彼岸④,能使人度;自得解脫,能解脫人;自得滅度⑤,能滅度人。
” 時,彼梵志即從座起,頭面作禮,手扪佛足,自稱己名曰:“我是尼俱陀梵志!我是尼俱陀梵志!今者自歸,禮世尊足。
” 佛告梵志:“止!止!且起!但汝心解⑥,便是禮敬。
” 注釋 ①菩提:佛教名詞。
梵文Bodhi的音譯。
意譯作道、覺。
既指對佛法真理的覺悟,亦指對生命真境的覺悟。
佛教認為,菩提有二義,其一指涅槃境界,必須斷煩惱障,以一切智做達悟涅槃的階梯;其二對于一切有為諸法,必須斷所知障,以一切種智做達悟涅槃的中介。
②調伏:佛教名詞。
調伏身、口、意三業,而制伏一切惡行。
調,指調和;伏,指制伏。
佛教以二法加以調伏一切惡行,柔弱者以法加以調伏,剛強者以勢加以調伏。
③止息:佛教名詞。
止指制止,制止身、口惡業而不殺、不盜等;又指依止持戒而不殺、不盜等。
息,亦滅、止之義,指滅止身、口、意三業。
④度彼岸:佛教名詞。
度即渡也,生死苦海,自渡生死而渡人,即曰度。
梵語波羅蜜,Pāramitā。
度彼岸,義即證達涅槃解脫的生命真境。
⑤滅度:佛教名詞。
即梵語涅槃()的意譯,分有餘依涅槃和無餘依涅槃兩種。
滅即滅生死煩惱,度即渡生死苦海而達涅槃真境。
⑥心解:佛教名詞。
即遠離貪愛的心解脫。
譯文 梵志說:“我曾聽說過去諸佛喜歡閑靜之處,獨居山林而靜修。
如今世尊教法不像婆羅門教法喜歡愦鬧之處,高談闊論,終日無所事事嗎?” 佛對梵志說:“你難道從沒想過瞿昙沙門能夠講說菩提的道理?菩提就是自己能夠調伏一切煩惱,并且能夠調伏别人的一切煩惱;菩提就是自己能夠止息一切煩惱,并且能夠止息别人的煩惱;菩提就是能夠自渡彼岸,并且能夠使别人渡到彼岸;菩提就是能夠自己解脫,并且能夠解脫别人;菩提就是自己證達涅槃,并且能夠使别人亦證達涅槃。
” 當時,那位梵志就從座位上站起身來,五體投地,向佛陀緻敬,自呼己名說:“我是尼俱陀梵志!我是尼俱陀梵志!現在我決定自皈依世尊,皈依佛法。
” 佛對梵志說:“行!行!你先起來!隻要你心性解悟,便是禮敬,就是皈依。
”
那些修苦行的人,禅定有固定的修法,有人無人,都一般無二,這就是苦行無垢法。
“那些修苦行的人,聽到别人正确的見解,則心悅誠服地加以印可,這就是苦行無垢法。
那些修苦行的人,聽到别人正确的提問,則樂意加以解說,這就是苦行離垢法。
那些修苦行的人,如果看到有人供養沙門、婆羅門,則為他感到高興而不是加以呵止,這就是苦行離垢法。
那些修苦行的人,如果看到沙門、婆羅門食用非時之物,并不加以呵責,這就是苦行離垢法。
那些修苦行的人,有不淨食,心不貪吝;若有淨食,則心不染着,能自見己身的過錯,明了解脫煩惱、出離生死之要道,這就是苦行離垢法。
那些修苦行的人,不殺生、偷盜、邪淫、兩舌、惡口、妄言、绮語、貪取、嫉妒、邪見,這就是苦行離垢法。
“那些修苦行的人,精進不懈,喜好修習禅定,因具備智慧,不會像禽獸一樣愚癡,這就是苦行離垢法。
那些修苦行的人,常懷信義感,持之以恒,能持守清淨戒,精勤奮勉,好學不厭,常把情操高邁者引為同道,積善不已,這就是苦行離垢法。
那些修苦行的人,不懷嗔恨之心,不花言巧語,不固執己見,不吹毛求疵,不懷有邪見,亦沒有極端偏見,這就是苦行離垢法。
梵志!如此修苦行是不是清淨離垢法呢?” 梵志回答:“如此修苦行,确确實實是清淨離垢法。
” 原典 梵志曰:“聞過去諸佛樂于閑靜,獨處山林。
如今世尊不如我法樂于愦鬧,說無益事以終日耶?” 佛告梵志:“汝豈不念瞿昙沙門能說菩提①?自能調伏②,能調伏人;自得止息③,能止息人;自度彼岸④,能使人度;自得解脫,能解脫人;自得滅度⑤,能滅度人。
” 時,彼梵志即從座起,頭面作禮,手扪佛足,自稱己名曰:“我是尼俱陀梵志!我是尼俱陀梵志!今者自歸,禮世尊足。
” 佛告梵志:“止!止!且起!但汝心解⑥,便是禮敬。
” 注釋 ①菩提:佛教名詞。
梵文Bodhi的音譯。
意譯作道、覺。
既指對佛法真理的覺悟,亦指對生命真境的覺悟。
佛教認為,菩提有二義,其一指涅槃境界,必須斷煩惱障,以一切智做達悟涅槃的階梯;其二對于一切有為諸法,必須斷所知障,以一切種智做達悟涅槃的中介。
②調伏:佛教名詞。
調伏身、口、意三業,而制伏一切惡行。
調,指調和;伏,指制伏。
佛教以二法加以調伏一切惡行,柔弱者以法加以調伏,剛強者以勢加以調伏。
③止息:佛教名詞。
止指制止,制止身、口惡業而不殺、不盜等;又指依止持戒而不殺、不盜等。
息,亦滅、止之義,指滅止身、口、意三業。
④度彼岸:佛教名詞。
度即渡也,生死苦海,自渡生死而渡人,即曰度。
梵語波羅蜜,Pāramitā。
度彼岸,義即證達涅槃解脫的生命真境。
⑤滅度:佛教名詞。
即梵語涅槃()的意譯,分有餘依涅槃和無餘依涅槃兩種。
滅即滅生死煩惱,度即渡生死苦海而達涅槃真境。
⑥心解:佛教名詞。
即遠離貪愛的心解脫。
譯文 梵志說:“我曾聽說過去諸佛喜歡閑靜之處,獨居山林而靜修。
如今世尊教法不像婆羅門教法喜歡愦鬧之處,高談闊論,終日無所事事嗎?” 佛對梵志說:“你難道從沒想過瞿昙沙門能夠講說菩提的道理?菩提就是自己能夠調伏一切煩惱,并且能夠調伏别人的一切煩惱;菩提就是自己能夠止息一切煩惱,并且能夠止息别人的煩惱;菩提就是能夠自渡彼岸,并且能夠使别人渡到彼岸;菩提就是能夠自己解脫,并且能夠解脫别人;菩提就是自己證達涅槃,并且能夠使别人亦證達涅槃。
” 當時,那位梵志就從座位上站起身來,五體投地,向佛陀緻敬,自呼己名說:“我是尼俱陀梵志!我是尼俱陀梵志!現在我決定自皈依世尊,皈依佛法。
” 佛對梵志說:“行!行!你先起來!隻要你心性解悟,便是禮敬,就是皈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