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阇尼沙經
關燈
小
中
大
原典
阇尼沙①經
時,彼梵童②還攝神足,處帝釋③坐,告忉利天④曰:“我今當說,汝等善聽!如來、至真自以己力開三徑路,自緻正覺。何謂為三?或有衆生親近貪欲,習不善行。彼人于後近善知識⑤,得聞法言,法法成就。于是離欲舍不善行,得歡喜心,恬然快樂。又于樂中,複生大喜,如人舍于粗食,食百味飯。食已充足,複求勝者。行者如是,離不善法,得歡喜樂;又于樂中,複生大喜。是為如來自以己力開初徑路,成最正覺。
“又有衆生多于嗔恚,不舍身、口、意惡業。其人于後遇善知識,得聞法言,法法成就,離身惡行、口意惡行,生歡喜心,恬然快樂。又于樂中,複生大喜,如人舍于粗食,食百味飯。食已充足,複求勝者。行者如是,離不善法,得歡喜樂,又于樂中,複生大喜,是為如來開第二徑路。
“又有衆生愚冥無智,不識善惡,不能如實知苦⑥、集⑦、盡⑧、道⑨。其人于後遇善知識,得聞法言,法法成就,識善、不善,能如實知苦、集、盡、道,舍不善行,生歡喜心,恬然快樂。又于樂中,複生大喜。如人舍于粗食,食百味飯,食已充足,複求勝者。行者如是,離不善法,得歡喜樂;又于樂中,複生大喜。是為如來開第三徑路。”
時,梵童子于忉利天上說此正法,毗沙門天王複為眷屬說此正法,阇尼沙神複于佛前說此正法,世尊複為阿難說此正法,阿難複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是正法。
注釋
①阇尼沙:梵文Jane?a的音譯,為夜叉神名,意譯勝結使,能斷一切煩惱。
②梵童:神名。即梵天化身。
③帝釋:天神名。即帝釋天。佛教認為,色界諸天總稱為梵天;欲界忉利天的主宰即帝釋天。
④忉利天:天神名。譯稱三十三天,為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天。忉利天的主宰者是帝釋天。
⑤善知識:佛教名詞。知其心識相狀之義,指于己有益、引己向善道的修行佛法者。
⑥苦:佛教名詞。佛教基本原理四谛之一——苦谛。苦是有情衆生的基本生存狀态。通常地說,佛教的苦有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乃至一百一十苦等無量諸苦。最常見的是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别離、求不得、五取蘊。
⑦集:佛教名詞。四谛中的集谛。集谛探求苦的原因、根源。佛教認為,集谛的展開即是十二緣起的學說。
⑧盡:亦作滅,四谛之三的滅谛。滅谛是關涉苦難滅寂、生死解脫的實踐真理。滅谛亦稱苦滅谛、盡谛。佛教認為,滅谛即滅除貪愛,達到涅槃,永離生死輪回。
⑨道:即四谛中的道谛。道谛的主要内容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精進)、正念、正定。
譯文
當時,梵神複歸神足通,返回帝釋天的位置,告訴忉利天說:“我現在給你們講解,如來、至真自力開辟三大路徑,自力證達無上正等正覺。請你們仔細聽講。哪三大路徑呢?有些衆生原本貪婪成性,染習不良行為。後來他們開始接觸善知識,終于聽聞佛法教說,并成就種種佛法。從此,遠離貪欲,舍棄不良行為,找到生命的法樂,恬然自欣。他們在實現生命的法樂中,又再一步生發生命的更大喜樂,就像人們舍棄粗糙的食物,選擇食用百味俱佳的飯食。飯食滿足後,又再一步尋求味道更佳美的飯食。修行佛法者亦是如此,遠離不善的行為,成就生命的充實歡喜;又在充實生命的歡欣中,再一步生發生命的更大喜樂。這就是如來自力開創的最初路徑,并最終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
“又有衆生具有許多嗔恚之心,不能舍棄身、口、意三種惡業。他們後來有機會接觸善知識,終于有幸聽聞佛法教說,并堅持不懈地成就種種佛法,遠離身體惡行、言語惡行和思想惡念,生發生命充實的喜悅之心,身心恬然快樂。又在生命充實的喜悅中,再進一步生發更大的生命喜樂,就像人們舍棄粗糙的食物,選用精美的食物。飯食充足後,再向往味道更佳美的食物。修行佛法者亦是如此,離卻一切不善法,實現生命的歡樂,又在生命充實的歡樂中,向往更大的生命喜樂,這就是如來自力開創的第二路徑,并最終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又有衆生愚冥無智,缺乏識善惡的能力,不能如實領會苦、集、滅、道的佛教四種真理。他們後來有機緣遇上善知識,終于聞聽佛法教說,并且成就種種佛法,識别了善與惡,能夠如實領會苦、集、滅、道的佛教四種真理,舍棄一切不善行為,生發生命充實的歡喜之心,恬然快樂。又在生命充實的欣樂中,生發生命的更大歡喜。就好像人們舍棄粗糙的食物,選用精美的食物,飯食充足後,又向往尋求更精美的食物。佛法修行者亦是如此,遠離一切不善法,實現生命充實的喜樂;又在生命的喜樂中,再生發更廣大的生命喜樂。這就是如來自力開創的第三條路徑,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那時,梵神在忉利天上講說上述正法。後來,毗沙門天王又為眷屬講說,阇尼沙神又在佛面前講說,世尊又為阿難講說,阿難又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講說上述正法。
阇尼沙①經
時,彼梵童②還攝神足,處帝釋③坐,告忉利天④曰:“我今當說,汝等善聽!如來、至真自以己力開三徑路,自緻正覺。何謂為三?或有衆生親近貪欲,習不善行。彼人于後近善知識⑤,得聞法言,法法成就。于是離欲舍不善行,得歡喜心,恬然快樂。又于樂中,複生大喜,如人舍于粗食,食百味飯。食已充足,複求勝者。行者如是,離不善法,得歡喜樂;又于樂中,複生大喜。是為如來自以己力開初徑路,成最正覺。
“又有衆生多于嗔恚,不舍身、口、意惡業。其人于後遇善知識,得聞法言,法法成就,離身惡行、口意惡行,生歡喜心,恬然快樂。又于樂中,複生大喜,如人舍于粗食,食百味飯。食已充足,複求勝者。行者如是,離不善法,得歡喜樂,又于樂中,複生大喜,是為如來開第二徑路。
“又有衆生愚冥無智,不識善惡,不能如實知苦⑥、集⑦、盡⑧、道⑨。其人于後遇善知識,得聞法言,法法成就,識善、不善,能如實知苦、集、盡、道,舍不善行,生歡喜心,恬然快樂。又于樂中,複生大喜。如人舍于粗食,食百味飯,食已充足,複求勝者。行者如是,離不善法,得歡喜樂;又于樂中,複生大喜。是為如來開第三徑路。”
時,梵童子于忉利天上說此正法,毗沙門天王複為眷屬說此正法,阇尼沙神複于佛前說此正法,世尊複為阿難說此正法,阿難複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是正法。
注釋
①阇尼沙:梵文Jane?a的音譯,為夜叉神名,意譯勝結使,能斷一切煩惱。
②梵童:神名。即梵天化身。
③帝釋:天神名。即帝釋天。佛教認為,色界諸天總稱為梵天;欲界忉利天的主宰即帝釋天。
④忉利天:天神名。譯稱三十三天,為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天。忉利天的主宰者是帝釋天。
⑤善知識:佛教名詞。知其心識相狀之義,指于己有益、引己向善道的修行佛法者。
⑥苦:佛教名詞。佛教基本原理四谛之一——苦谛。苦是有情衆生的基本生存狀态。通常地說,佛教的苦有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乃至一百一十苦等無量諸苦。最常見的是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别離、求不得、五取蘊。
⑦集:佛教名詞。四谛中的集谛。集谛探求苦的原因、根源。佛教認為,集谛的展開即是十二緣起的學說。
⑧盡:亦作滅,四谛之三的滅谛。滅谛是關涉苦難滅寂、生死解脫的實踐真理。滅谛亦稱苦滅谛、盡谛。佛教認為,滅谛即滅除貪愛,達到涅槃,永離生死輪回。
⑨道:即四谛中的道谛。道谛的主要内容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精進)、正念、正定。
譯文
當時,梵神複歸神足通,返回帝釋天的位置,告訴忉利天說:“我現在給你們講解,如來、至真自力開辟三大路徑,自力證達無上正等正覺。請你們仔細聽講。哪三大路徑呢?有些衆生原本貪婪成性,染習不良行為。後來他們開始接觸善知識,終于聽聞佛法教說,并成就種種佛法。從此,遠離貪欲,舍棄不良行為,找到生命的法樂,恬然自欣。他們在實現生命的法樂中,又再一步生發生命的更大喜樂,就像人們舍棄粗糙的食物,選擇食用百味俱佳的飯食。飯食滿足後,又再一步尋求味道更佳美的飯食。修行佛法者亦是如此,遠離不善的行為,成就生命的充實歡喜;又在充實生命的歡欣中,再一步生發生命的更大喜樂。這就是如來自力開創的最初路徑,并最終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
“又有衆生具有許多嗔恚之心,不能舍棄身、口、意三種惡業。他們後來有機會接觸善知識,終于有幸聽聞佛法教說,并堅持不懈地成就種種佛法,遠離身體惡行、言語惡行和思想惡念,生發生命充實的喜悅之心,身心恬然快樂。又在生命充實的喜悅中,再進一步生發更大的生命喜樂,就像人們舍棄粗糙的食物,選用精美的食物。飯食充足後,再向往味道更佳美的食物。修行佛法者亦是如此,離卻一切不善法,實現生命的歡樂,又在生命充實的歡樂中,向往更大的生命喜樂,這就是如來自力開創的第二路徑,并最終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又有衆生愚冥無智,缺乏識善惡的能力,不能如實領會苦、集、滅、道的佛教四種真理。他們後來有機緣遇上善知識,終于聞聽佛法教說,并且成就種種佛法,識别了善與惡,能夠如實領會苦、集、滅、道的佛教四種真理,舍棄一切不善行為,生發生命充實的歡喜之心,恬然快樂。又在生命充實的欣樂中,生發生命的更大歡喜。就好像人們舍棄粗糙的食物,選用精美的食物,飯食充足後,又向往尋求更精美的食物。佛法修行者亦是如此,遠離一切不善法,實現生命充實的喜樂;又在生命的喜樂中,再生發更廣大的生命喜樂。這就是如來自力開創的第三條路徑,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那時,梵神在忉利天上講說上述正法。後來,毗沙門天王又為眷屬講說,阇尼沙神又在佛面前講說,世尊又為阿難講說,阿難又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講說上述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