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遊行經之三

關燈
原典 爾時,佛告阿難:“時,王①自念:我本積何功德,修何善本,今獲果報,巍巍如是?複自思念:以三因緣緻此福報。

    何謂為三?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禅思。

    以是因緣,今獲大報。

    王複自念:我今已受人間福報,當複進修天福之業。

    宜自抑損,去離愦鬧,隐處閑居,以崇道術。

    時,王即命善賢寶女,而告之曰:‘我今已受人間福報,當複進修天福之業。

    宜自抑損,去離愦鬧,隐處閑居,以崇道術。

    ’女②言:‘唯諾。

    如大王教。

    ’即敕内外,絕于侍觀。

    時,王即升法殿,入金樓觀,坐銀禦床,思維貪、淫、欲、惡、不善,有覺③有觀④,離生喜樂,得第一禅⑤;除滅覺觀,内信歡悅,斂心專一,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禅⑥;舍喜守護,專念心不亂,自知身樂,賢聖所求,護念樂行,得第三禅⑦;舍滅苦樂,先除憂喜,不苦不樂,護念清淨,得第四禅⑧。

    ” 注釋 ①王:指善見王。

     ②女:此指善賢寶女。

     ③覺:佛教名詞。

    梵語菩提Bodhi,亦曾譯為道。

    覺有兩義,一為覺察,二為覺悟。

    覺察,指察知惡法;覺悟,指開悟真理。

     ④觀:佛教名詞。

    觀亦有兩義,其一為觀察覺知妄惑之法,其二為達觀真理。

     ⑤第一禅:又作離生喜樂地。

    離欲界惡後,所生得之喜樂。

    色界初禅天屬此。

     ⑥第二禅:又作定生喜樂地。

    由于禅定之故,住于喜與樂之情态。

    屬色界第二禅。

     ⑦第三禅:又作離喜妙樂地。

    由于已遠離二禅地之喜樂,然猶存有自地之妙樂。

    屬色界第三禅。

     ⑧第四禅:又作舍念清淨地。

    于此禅地,離脫第三禅定之妙樂,故稱“舍清淨”;僅憶念修養功德,故稱“念清淨”;由此之故,住于不苦不樂之感受中。

    屬色界第四禅。

     譯文 那時,佛告訴阿難說:“當時,善見天王心想:我究竟積了什麼功德,修了什麼善行,現在獲得如此巨大的果報?善見天王又思量:我是以三大因緣而獲緻這種福報的。

    哪三大因緣呢?一是布施,二是持戒,三是修習禅定。

    由于三大因緣,現在才獲廣大福報。

    善見天王又自思:我現在已經領受人間的廣大福報,應當進一步修習天上福報的善行。

    我應當自我克制,遠離愦鬧,獨自靜修,勤修解脫之道。

    就将此事告之善賢寶女,寶女答言:‘一切如大王所說。

    ’立即告示王宮内外,謝絕所有人員往來。

    當時善見天王就獨入法殿,進入金樓觀,在銀禦床上,冥思貪欲、邪淫、惡念惡行、不善等過患,得到有覺有觀,得遠離欲界惡後,所生得的喜樂,證得第一禅定;除滅第一禅定時的覺觀,斂收心神,專一不亂,已不執取覺觀,由心神專注得定而生喜樂之情,證第二禅定;舍卻對喜樂之情的執着,更專注而一心不亂,自知身心樂境,是一切修習佛法者所求的境界,持守樂境不懈,證入第三禅定;舍卻滅除一切苦樂,先得滅除憂愁與喜樂,不懷苦樂之心,隻持守清淨解脫的境界,得證第四禅定。

    ” 原典 須跋①即入,問訊已,一面坐,而白佛言:“我于法有疑,甯有閑暇一決所滞不?” 佛言:“恣汝所問。

    ” 須跋即問:“雲何?瞿昙!諸有别衆,自稱為師:不蘭迦葉②、末伽梨憍舍利③、阿浮陀翅舍金披羅④、波浮迦旃⑤、薩若毗耶梨弗⑥、尼犍子⑦。

    此諸師等,各有異法。

    瞿昙沙門能盡知耶?不盡知耶?” 佛言:“止!止!用論此為,吾悉知耳。

    今當為汝說深妙法。

    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須跋受教。

     佛告之曰:“若諸法中無八聖道者,則無第一沙門果⑧,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

    須跋!以諸法中有八聖道故,便有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

    須跋!今我法中有八聖道,有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

    外道異衆無沙門果。

    ” 佛告諸比丘:“汝等若于佛、法、衆有疑,于道有疑者,當速谘問,宜及是時,無從後悔。

    及吾現存,當為汝說。

    ”時,諸比丘默然無言。

     佛又告曰:“汝等若于佛、法、衆有疑,于道有疑,當速谘問,宜及是時,無從後悔。

    及吾現存,當為汝說。

    ”時,諸比丘又複默然。

     佛複告曰:“汝等若自慚愧,不敢問者,當因知識,速來谘問,宜及是時,無從後悔。

    ”時,諸比丘又複默然。

     阿難白佛言:“我信此衆皆有淨信,無一比丘疑佛、法、衆,疑于道者。

    ” 佛告阿難:“我亦自知,今此衆中最小比丘皆見道迹,不趣惡道,極七往返⑨,必盡苦際。

    ”爾時,世尊即記莂千二百弟子所得道果。

     告諸比丘:“汝等當觀如來時時出世,如優昙缽花⑩時一現耳。

    是故,比丘!無為放逸。

    我以不放逸故,自緻正覺;無量衆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萬物無常存者。

    此是如來末後所說。

    ” 注釋 ①須跋:為須跋陀羅Subhadra的略稱,原為拘屍迦城的苦行外道,後成為釋迦最後弟子。

     ②不蘭迦葉:人名。

    梵語PuranaKassapa,亦作富蘭那迦葉,為六師外道之一。

    他公開否認因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