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遊行經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應論,他認為“無福無施,無今世後世善惡之報”,因此被認為是無因無緣論和無道德論者。
③末伽梨憍舍利:人名。
六師外道之一,梵語MaskarīGo?āliputra。
他認為人生皆由命運決定,任何主觀努力皆于事無補;他還否認善惡因果報應,反對婆羅門教所提倡的祭祀和布施。
末伽梨被認為是古印度重要哲學流派“邪命外道”的創始人。
④阿浮陀翅舍金披羅:人名。
六師外道之一,梵語AjitaKesakambala。
他認為人身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構成,從而否認靈魂存在。
他亦反對善惡果報和輪回的理論,否定婆羅門的祭祀與苦行。
他被認為是古印度唯物主義哲學派别“順世論”的先驅者。
⑤波浮迦旃:人名。
六師外道之一,梵語PakudhaKaccāyana,亦作婆浮陀伽旃那。
他認為世界和生命是由七種元素構成:地、水、火、風、樂、苦、命。
七種元素獨立而永恒地存在,不生不滅。
其思想表現出二元論的傾向。
他亦否認因果報應,衆生受苦受樂皆由命運決定,不可改變。
其七要素說對印度勝論學派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⑥薩若毗耶梨弗:人名。
六師外道之一,梵語Sañjaya。
他拒絕對存在做肯定或否定的判斷,持懷疑論觀點;他亦不主張積極修行,認為生命解脫是一個自然過程。
⑦尼犍子:人名。
六師外道之一,梵語Nātaputta,亦作尼乾陀若提子。
尼乾陀為其出家之号,意為“脫離束縛”。
本名筏馱摩那Vardhamana,是印度耆那教的創始人,被稱為“大雄”。
其在世時間與釋迦牟尼大緻相同。
他認為構成世界的元素有兩種:命和非命。
命即靈魂。
衆生的命受非命之業的束縛而無法自由,不能從生死輪回中解脫出來。
其哲學存在論有多元論的傾向。
尼犍子的宗教理論主張宿命論和業報輪回。
⑧沙門果:佛教名詞。
即修沙門行所獲得的果位。
沙門果有四,即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⑨極七往返:佛教名詞。
亦作極七返、極七有。
佛教認為,預流聖者(修須陀洹果),因其不斷修惑故,在欲界人天之間,有七次往返生死輪回之中,然後方證阿羅漢果,脫離生死輪回。
⑩優昙缽花:花名。
亦作烏昙花,佛經中常以此花喻祥瑞。
優昙缽花,即靈瑞之花。
多時乃一現。
每當花開之時,則有輪王現。
花開時間極短暫,成語“昙花一現”由此而來。
譯文 須跋走了進去,問候世尊後,退坐一旁。
而後,須跋對佛說:“我對于佛法有所疑問,不知世尊是否有閑暇時間解答我的疑問?” 佛說:“沒什麼關系的,你盡管問吧。
” 須跋就問道:“瞿昙!為什麼一些人自稱為師呢?如不蘭迦葉、末伽梨憍舍利、阿浮陀翅舍金披羅、波浮迦旃、薩若毗耶梨弗、尼犍子。
這些師說學派,各有不同的思想主張。
瞿昙大師能夠全都一覽無遺嗎?還是有些不能夠盡知呢?” 佛說:“行了。
我知道你都想問些什麼了。
現在我給你講說深刻而微妙的佛法,你要仔細聆聽,善加思維。
”須跋欣然受教。
佛對須跋說:“如果諸師說學派中沒有八正道,那麼就沒有第一沙門果須陀洹,沒有第二沙門果斯陀含、第三沙門果阿那含、第四沙門果阿羅漢。
須跋!正是由于諸法中有八正道,所以才有第一沙門果須陀洹、第二沙門果斯陀含、第三沙門果阿那含、第四沙門果阿羅漢。
須跋!現在我們佛法中具有八正道,因此就具有第一沙門果須陀洹、第二沙門果斯陀含、第三沙門果阿那含、第四沙門果阿羅漢。
而外道異說則全都沒有沙門果位。
” 佛對比丘們說:“如果你們大家對佛、法、僧三寶有疑問,對佛道有困惑,就及時提出來,以免日後懊悔。
趁我尚在人世,還能及時給你們講解。
”當時比丘們都沉默無語。
佛又對比丘們說:“如果你們對佛、法、僧三寶有疑問,對佛道有困惑,就及時提出來,以免日後懊悔。
趁我尚在人世,還能及時給你們講解。
”當時比丘們再次沉默不語。
佛陀再次說:“你們如果自感慚愧,不敢直接問我,就應該如同朋友對朋友一樣來發問,以免日後懊悔。
”當時比丘們仍都默然不語。
阿難見此情景,就對佛陀說:“我相信比丘們都具有清淨無疑的佛法信念,沒有一個比丘懷疑佛、法、僧三寶,懷疑佛道的真理性。
” 佛告訴阿難說:“我亦心裡明白,現在比丘僧衆中最年少的比丘僧,亦全都認識到了佛教真理,決不趣歸地獄、餓鬼、畜生的三惡道,在七生之地,必定修盡欲界一切煩惱。
”當時,世尊就記别了一千二百名佛弟子所修證的道果之位。
佛對比丘們說:“你們大家都要認識到如來時時出現于世,就如優昙缽花刹時一現而已。
因此,比丘!修習佛法應從不放逸,決不懈怠。
我就是從不放逸的修習佛法,終于實現無上覺悟;無窮無盡的善行亦是由從不放逸才獲得,一切萬物都不可能常存不亡。
這是如來最後所說的教法。
”
③末伽梨憍舍利:人名。
六師外道之一,梵語MaskarīGo?āliputra。
他認為人生皆由命運決定,任何主觀努力皆于事無補;他還否認善惡因果報應,反對婆羅門教所提倡的祭祀和布施。
末伽梨被認為是古印度重要哲學流派“邪命外道”的創始人。
④阿浮陀翅舍金披羅:人名。
六師外道之一,梵語AjitaKesakambala。
他認為人身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構成,從而否認靈魂存在。
他亦反對善惡果報和輪回的理論,否定婆羅門的祭祀與苦行。
他被認為是古印度唯物主義哲學派别“順世論”的先驅者。
⑤波浮迦旃:人名。
六師外道之一,梵語PakudhaKaccāyana,亦作婆浮陀伽旃那。
他認為世界和生命是由七種元素構成:地、水、火、風、樂、苦、命。
七種元素獨立而永恒地存在,不生不滅。
其思想表現出二元論的傾向。
他亦否認因果報應,衆生受苦受樂皆由命運決定,不可改變。
其七要素說對印度勝論學派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⑥薩若毗耶梨弗:人名。
六師外道之一,梵語Sañjaya。
他拒絕對存在做肯定或否定的判斷,持懷疑論觀點;他亦不主張積極修行,認為生命解脫是一個自然過程。
⑦尼犍子:人名。
六師外道之一,梵語Nātaputta,亦作尼乾陀若提子。
尼乾陀為其出家之号,意為“脫離束縛”。
本名筏馱摩那Vardhamana,是印度耆那教的創始人,被稱為“大雄”。
其在世時間與釋迦牟尼大緻相同。
他認為構成世界的元素有兩種:命和非命。
命即靈魂。
衆生的命受非命之業的束縛而無法自由,不能從生死輪回中解脫出來。
其哲學存在論有多元論的傾向。
尼犍子的宗教理論主張宿命論和業報輪回。
⑧沙門果:佛教名詞。
即修沙門行所獲得的果位。
沙門果有四,即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⑨極七往返:佛教名詞。
亦作極七返、極七有。
佛教認為,預流聖者(修須陀洹果),因其不斷修惑故,在欲界人天之間,有七次往返生死輪回之中,然後方證阿羅漢果,脫離生死輪回。
⑩優昙缽花:花名。
亦作烏昙花,佛經中常以此花喻祥瑞。
優昙缽花,即靈瑞之花。
多時乃一現。
每當花開之時,則有輪王現。
花開時間極短暫,成語“昙花一現”由此而來。
譯文 須跋走了進去,問候世尊後,退坐一旁。
而後,須跋對佛說:“我對于佛法有所疑問,不知世尊是否有閑暇時間解答我的疑問?” 佛說:“沒什麼關系的,你盡管問吧。
” 須跋就問道:“瞿昙!為什麼一些人自稱為師呢?如不蘭迦葉、末伽梨憍舍利、阿浮陀翅舍金披羅、波浮迦旃、薩若毗耶梨弗、尼犍子。
這些師說學派,各有不同的思想主張。
瞿昙大師能夠全都一覽無遺嗎?還是有些不能夠盡知呢?” 佛說:“行了。
我知道你都想問些什麼了。
現在我給你講說深刻而微妙的佛法,你要仔細聆聽,善加思維。
”須跋欣然受教。
佛對須跋說:“如果諸師說學派中沒有八正道,那麼就沒有第一沙門果須陀洹,沒有第二沙門果斯陀含、第三沙門果阿那含、第四沙門果阿羅漢。
須跋!正是由于諸法中有八正道,所以才有第一沙門果須陀洹、第二沙門果斯陀含、第三沙門果阿那含、第四沙門果阿羅漢。
須跋!現在我們佛法中具有八正道,因此就具有第一沙門果須陀洹、第二沙門果斯陀含、第三沙門果阿那含、第四沙門果阿羅漢。
而外道異說則全都沒有沙門果位。
” 佛對比丘們說:“如果你們大家對佛、法、僧三寶有疑問,對佛道有困惑,就及時提出來,以免日後懊悔。
趁我尚在人世,還能及時給你們講解。
”當時比丘們都沉默無語。
佛又對比丘們說:“如果你們對佛、法、僧三寶有疑問,對佛道有困惑,就及時提出來,以免日後懊悔。
趁我尚在人世,還能及時給你們講解。
”當時比丘們再次沉默不語。
佛陀再次說:“你們如果自感慚愧,不敢直接問我,就應該如同朋友對朋友一樣來發問,以免日後懊悔。
”當時比丘們仍都默然不語。
阿難見此情景,就對佛陀說:“我相信比丘們都具有清淨無疑的佛法信念,沒有一個比丘懷疑佛、法、僧三寶,懷疑佛道的真理性。
” 佛告訴阿難說:“我亦心裡明白,現在比丘僧衆中最年少的比丘僧,亦全都認識到了佛教真理,決不趣歸地獄、餓鬼、畜生的三惡道,在七生之地,必定修盡欲界一切煩惱。
”當時,世尊就記别了一千二百名佛弟子所修證的道果之位。
佛對比丘們說:“你們大家都要認識到如來時時出現于世,就如優昙缽花刹時一現而已。
因此,比丘!修習佛法應從不放逸,決不懈怠。
我就是從不放逸的修習佛法,終于實現無上覺悟;無窮無盡的善行亦是由從不放逸才獲得,一切萬物都不可能常存不亡。
這是如來最後所說的教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