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遊行經之一

關燈
阿難!自熾燃,熾燃于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于法,勿他歸依。

    ” 佛告阿難:“吾滅度後,能有修行此法者,則為我真弟子、第一學者。

    ” 注釋 ①越祇國:地名。

    為佛世時印度十六大國之一。

    又作跋耆、跋阇、毗離子。

    意譯增勝。

    亦為中印度北部之種族名。

    據《大唐西域記》卷七載,此國周圍有四千餘裡,東西較長,南北較狹,土地膏腴,花果茂盛,氣候微寒,人性急躁。

    人民多敬事外道,少信佛法,僧徒兼學大小二乘。

    其首都為占戍拿,然多已頹毀。

    故城之西有阿育王塔及佛發爪塔,城西河濱有佛陀濟度大魚、漁夫之遺迹。

     ②後夏安居:佛教名詞。

    印度佛教徒規定每年有三個月為安居期,禁止外出而緻力坐禅修學,亦稱坐夏等。

    始安居為結夏,終安居為解夏。

    安居期可分前、中、後三期,始于四月十六日者為前安居,始于五月十六日者為後安居,始于其中間為中安居;安居期亦可分前、後兩期,始于五月十六日為前安居,始于六月十六日則為後安居。

    安居期共有九十天。

     ③世眼:亦稱世間眼,佛教裡對佛及菩薩的尊稱。

    佛能為世間之眼,指示正确的道路;亦能開世間之眼,使世間看到正确的生命道路。

     ④内外:内指内教、内道,佛教自稱其教道為内,而其他教或道為外。

    佛學為内學,異學為外學。

     ⑤無想定:佛教名詞。

    指欲得無想天之果位而修持的滅一切心的禅定方法。

    一般為外道學者所修持。

     ⑥安隐:佛教名詞。

    安隐觀與出離觀是小乘佛教的修持觀門。

    通過修持安隐觀,能夠不為一切痛苦煩惱所困,達到身心安穩不動的精神境界。

     譯文 那時,毗舍離糧食匮乏,民衆饑馑,難以乞讨食物。

    佛對阿難說:“你通知全國的比丘僧衆,全都集中到講堂來。

    ” 阿難馬上照辦,通知全國比丘集中到講堂。

     全國僧衆都到齊後,世尊就來到講堂,就座而坐,告訴比丘們說:“現在全國發生饑荒,乞食很困難。

    你們大家應該分别随同相識的人,前往毗舍離國和越祇國,到那裡安居,教化修行,以解除饑困。

    我與阿難就決定留下來了,因為,我恐怕無法長途跋涉。

    ”當時,比丘們都聽命而去,隻有佛和阿難留下來。

     在夏安居期時,佛陀開始患病,渾身疼痛。

    佛陀自己心想:我現在患病了,全身痛苦不堪,可弟子們又都不在身邊,我如果現在就入涅槃,那就太不是時宜了。

    現在我應該精勤修行,努力護留生命。

     當時,世尊走出靜室,坐到清涼的地方。

    阿難見此情景,就馬上來到佛陀身邊,對佛說:“看世尊臉色蒼白,好像病了。

    ” 阿難又說:“世尊有病,我心裡惶恐不安,憂心如焚,神思恍惚。

    我生命雖存,卻尚未覺悟。

    默念如來不會就滅度,世眼未滅,大法未損,為何現在不為佛弟子們留下教示呢?” 佛告訴阿難說:“比丘僧們需要我什麼呢?如有人說:‘我如來扶持着衆僧,我如來守護着衆僧。

    ’如來對衆僧應有所教示。

    如來不曾說:‘我扶持着衆僧,我守護着衆僧。

    ’怎能對衆僧有所教示呢?阿難!我的一切教說,盡管内學、外學都已參究,但終不能自稱一切學說都已通達自如。

    我已垂垂老矣,年将八十,就像一架舊車,需要進行修理才能前進。

    我的身體亦是如此,借修行的力量才稍微延留生命,靠自身的意志忍受病痛的折磨,擯除一切雜念,心神進入無想定的精神境界時,我的身心安詳而甯靜,沒有煩惱和痛患。

    阿難!所以說,應當自己熾燃生命,并且熾燃佛法,而不是由他人熾燃;應當自己皈依生命,并且皈依佛法,而不是皈依于他人。

    何謂‘自己熾燃生命,并且熾燃佛法,而不是由他人熾燃;應當自己皈依生命,并且皈依佛法,而不是皈依于他人’呢?阿難!比丘通過觀察内身不淨,精勤奮勉而不懈怠,憶持不忘,清除世間種種貪欲和憂患。

    觀察外身諸境無常,通過觀察内身不淨、外境無常,精勤奮勉而不懈怠,憶持不忘,清除世間種種貪欲和憂患。

    受念處、法念處、意念處,亦莫不如此修持。

    所以說,自己熾燃生命,并且熾燃佛法,而不是由他人熾燃;自己皈依生命,并且皈依佛法,而不是皈依于他人。

    ” 佛告訴阿難說:“我滅度後,能夠修行這種教法者,才是我真正弟子、世間第一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