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遊行經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欲界。
阿那含是聲聞乘四果的第三果。
向阿那含,指趨向阿那含果位的因地。
⑦向阿羅漢、阿羅漢:佛教名詞。
阿羅漢,譯作殺賊、應供、不生,是小乘佛教修行所能達到的終極道果。
阿羅漢滅盡一切煩惱而證入涅槃的解脫境界,是聲聞四果的第四果。
阿羅漢斷盡一切見、思二惑,故謂殺賊;阿羅漢應受人、天供養,故名應供;阿羅漢一世果報已盡,永入涅槃,不再來生三界,故稱不生。
向阿羅漢,指趨向阿羅漢果位的因地。
⑧四雙八輩:佛教名詞。
指小乘四向四果的聖者,一向一果為一雙,向須陀洹和須陀洹果、向斯陀含和斯陀含果、向阿那含和阿那含果、向阿羅漢和阿羅漢果,共為八輩。
⑨福田:佛教名詞。
指能生長來世福報的一切根基。
⑩隸車:亦音譯為離車,指毗舍離城中的刹帝利種姓。
譯文 佛對阿難說:“今天為你講法鏡義,使佛門弟子明白死後的去處,斷盡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證得聲聞乘的須陀洹果,不超過七生,必定斷除欲界一切煩惱,并且能夠為他人說這些事。
“阿難!所謂法鏡,指佛門弟子具有堅定信仰,内心願意信仰佛、如來,無所執着,真正覺悟,十号具足之智者。
内心願意信仰佛法真實而确切,微妙而無窮,随機說法,因時利導,佛法開示的涅槃解脫道,是世間智者修行的根本道路。
内心願意信仰比丘僧良善無争,團結一緻,行為正直,實事求是,無妄無詐。
修道證果,終有成就,上下順達,功德具足。
趣向須陀洹,則能獲須陀洹果;趣向斯陀含,則能獲斯陀含果;趣向阿那含,則能獲阿那含果;趣向阿羅漢,則能獲阿羅漢果。
回向四果,俱能成就,即是如來的賢聖弟子,非常值得世人恭敬,是世間造福的根基。
從内心信仰佛教戒律,清淨而沒有垢穢,完整而沒有缺漏,有志者持戒修行,則能獲得正定。
“阿難!這就是法鏡,能使佛弟子明白死後的去處,斷盡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的輪回之苦,證達須陀洹的果位,不超過七生,必定了斷欲界一切煩惱而解脫。
” 那時,世尊告訴毗舍離城的刹帝利們說:“世間有五種寶藏非常難遇。
哪五種寶藏呢?一是如來出現于世間,非常難遇;二是能夠講說如來教法的賢人,非常難遇;三是能夠信解如來教法的智者,非常難遇;四是能夠成就如來教法的行者,非常難遇;五是困厄之時挺身而出、堅忍不拔的志士,非常難遇。
這就是所謂世間有五種寶藏非常難遇。
” 原典 于時,彼土谷貴饑馑,乞求難得。
佛告阿難:“敕此國内現諸比丘,盡集講堂。
”對曰:“唯然。
”即承教旨,宣令遠近普集講堂。
是時,國内大衆皆集,阿難白佛言:“大衆已集,唯聖知時。
” 爾時,世尊即從座起,詣于講堂,就座而坐,告諸比丘:“此土饑馑,乞求難得。
汝等宣各分部,随所知識,詣毗舍離及越祇國①,于彼安居,可以無乏。
吾獨與阿難于此安居,所以然者,恐有短乏。
”是時,諸比丘受教即行,佛與阿難獨留。
于後夏安居②中,佛身疾生,舉體皆痛。
佛自念言:我今疾生,舉身痛甚,而諸弟子悉皆不在,若取涅槃,則非我宜。
今當精勤,自力以留壽命。
爾時,世尊于靜室出,坐清涼處。
阿難見已,速疾往詣,而白佛言:“今觀尊顔,如有少損。
” 阿難又言:“世尊有疾,我心惶懼,憂結荒迷,不識方面。
氣息未絕,猶少醒悟。
默思如來未即滅度,世眼③未滅,大法未損,何故今者不有教令于衆弟子乎?” 佛告阿難:“衆僧于我有所須耶?若有自言:‘我持衆僧,我攝衆僧。
’斯人于衆應有教令。
如來不言:‘我持于衆,我攝于衆。
’豈當于衆有教令乎?阿難!我所說法,内外④已訖,終不自稱所見通達。
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車,方便修治,得有所至。
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壽,自力精進,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⑤時,我身安隐⑥,無有惱患。
是故,阿難!當自熾燃,熾燃于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于法,勿他歸依。
雲何自熾燃,熾燃于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于法,勿他歸依?阿難!比丘觀内身,精勤無懈怠,憶念不忘,除世貪憂。
觀外身,觀内身、外身,精勤不懈怠,憶念不忘,除世貪憂。
受、法、意觀,亦複如是。
是謂,
阿那含是聲聞乘四果的第三果。
向阿那含,指趨向阿那含果位的因地。
⑦向阿羅漢、阿羅漢:佛教名詞。
阿羅漢,譯作殺賊、應供、不生,是小乘佛教修行所能達到的終極道果。
阿羅漢滅盡一切煩惱而證入涅槃的解脫境界,是聲聞四果的第四果。
阿羅漢斷盡一切見、思二惑,故謂殺賊;阿羅漢應受人、天供養,故名應供;阿羅漢一世果報已盡,永入涅槃,不再來生三界,故稱不生。
向阿羅漢,指趨向阿羅漢果位的因地。
⑧四雙八輩:佛教名詞。
指小乘四向四果的聖者,一向一果為一雙,向須陀洹和須陀洹果、向斯陀含和斯陀含果、向阿那含和阿那含果、向阿羅漢和阿羅漢果,共為八輩。
⑨福田:佛教名詞。
指能生長來世福報的一切根基。
⑩隸車:亦音譯為離車,指毗舍離城中的刹帝利種姓。
譯文 佛對阿難說:“今天為你講法鏡義,使佛門弟子明白死後的去處,斷盡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證得聲聞乘的須陀洹果,不超過七生,必定斷除欲界一切煩惱,并且能夠為他人說這些事。
“阿難!所謂法鏡,指佛門弟子具有堅定信仰,内心願意信仰佛、如來,無所執着,真正覺悟,十号具足之智者。
内心願意信仰佛法真實而确切,微妙而無窮,随機說法,因時利導,佛法開示的涅槃解脫道,是世間智者修行的根本道路。
内心願意信仰比丘僧良善無争,團結一緻,行為正直,實事求是,無妄無詐。
修道證果,終有成就,上下順達,功德具足。
趣向須陀洹,則能獲須陀洹果;趣向斯陀含,則能獲斯陀含果;趣向阿那含,則能獲阿那含果;趣向阿羅漢,則能獲阿羅漢果。
回向四果,俱能成就,即是如來的賢聖弟子,非常值得世人恭敬,是世間造福的根基。
從内心信仰佛教戒律,清淨而沒有垢穢,完整而沒有缺漏,有志者持戒修行,則能獲得正定。
“阿難!這就是法鏡,能使佛弟子明白死後的去處,斷盡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的輪回之苦,證達須陀洹的果位,不超過七生,必定了斷欲界一切煩惱而解脫。
” 那時,世尊告訴毗舍離城的刹帝利們說:“世間有五種寶藏非常難遇。
哪五種寶藏呢?一是如來出現于世間,非常難遇;二是能夠講說如來教法的賢人,非常難遇;三是能夠信解如來教法的智者,非常難遇;四是能夠成就如來教法的行者,非常難遇;五是困厄之時挺身而出、堅忍不拔的志士,非常難遇。
這就是所謂世間有五種寶藏非常難遇。
” 原典 于時,彼土谷貴饑馑,乞求難得。
佛告阿難:“敕此國内現諸比丘,盡集講堂。
”對曰:“唯然。
”即承教旨,宣令遠近普集講堂。
是時,國内大衆皆集,阿難白佛言:“大衆已集,唯聖知時。
” 爾時,世尊即從座起,詣于講堂,就座而坐,告諸比丘:“此土饑馑,乞求難得。
汝等宣各分部,随所知識,詣毗舍離及越祇國①,于彼安居,可以無乏。
吾獨與阿難于此安居,所以然者,恐有短乏。
”是時,諸比丘受教即行,佛與阿難獨留。
于後夏安居②中,佛身疾生,舉體皆痛。
佛自念言:我今疾生,舉身痛甚,而諸弟子悉皆不在,若取涅槃,則非我宜。
今當精勤,自力以留壽命。
爾時,世尊于靜室出,坐清涼處。
阿難見已,速疾往詣,而白佛言:“今觀尊顔,如有少損。
” 阿難又言:“世尊有疾,我心惶懼,憂結荒迷,不識方面。
氣息未絕,猶少醒悟。
默思如來未即滅度,世眼③未滅,大法未損,何故今者不有教令于衆弟子乎?” 佛告阿難:“衆僧于我有所須耶?若有自言:‘我持衆僧,我攝衆僧。
’斯人于衆應有教令。
如來不言:‘我持于衆,我攝于衆。
’豈當于衆有教令乎?阿難!我所說法,内外④已訖,終不自稱所見通達。
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車,方便修治,得有所至。
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壽,自力精進,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⑤時,我身安隐⑥,無有惱患。
是故,阿難!當自熾燃,熾燃于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于法,勿他歸依。
雲何自熾燃,熾燃于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于法,勿他歸依?阿難!比丘觀内身,精勤無懈怠,憶念不忘,除世貪憂。
觀外身,觀内身、外身,精勤不懈怠,憶念不忘,除世貪憂。
受、法、意觀,亦複如是。
是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