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遊行經之一

關燈
,超脫苦界而得根本解脫。

    如此六種法要,則能使佛法發揚光大,沒有損耗。

    ” 佛告訴比丘們說:“又有六不退法,能使佛法發揚光大,沒有損耗。

    一是心念佛陀,二是心念佛法,三是心念僧寶,四是心念清淨戒,五是心念清淨施,六是心念死後生天。

    若能修持如此六念,則能使佛法發揚光大,沒有損耗。

    ” 佛與比丘們宣講戒、定、慧三學。

    修持戒清淨,獲證禅定,定得廣大果報;修持禅定,獲證解脫智慧,定得廣大果報;修持清淨智慧,心無挂礙,即得同于解脫的廣大果報,了斷三大煩惱:欲界煩惱、色界煩惱以及更根本的無明煩惱。

    獲得解脫之後,即生解脫的智慧。

    從此,生死斷盡,梵行确證,成就一切功德,消除來世果報。

     原典 爾時,世尊告諸清信士①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

    何謂為五?一者求财所願不遂;二者設有所得,日當衰耗;三者在所至處,衆所不敬;四者醜名惡聲,流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當入地獄。

    ” 又告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

    何謂為五?一者諸有所求,辄得如願;二者所有财産,增益無損;三者所往之處,衆人敬愛;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 注釋 ①清信士:即梵語優婆塞Upāsaka的意譯。

    亦譯作信士。

    指皈依佛、法、僧并受持佛教五戒的男子。

    亦稱清信男。

    與之相應,則有信女、清信女,即優婆夷Upāsikā。

     譯文 那時,世尊告訴信士們說:“凡人違犯清淨戒的話,那就會有五種衰落和損失。

    哪五種衰落和損失呢?一是希求錢财而落空;二是即使有所獲得,亦有一天會衰落和遭受損失;三是在犯戒者所到之處,大家都不尊敬他;四是犯戒者臭名昭著,惡名遠揚,遭天下唾棄;五是犯戒者命終時,當入十八層地獄。

    ” 世尊又告訴清信士們說:“凡人若持守清淨戒的話,則具有五種功德。

    哪五種功德呢?一是持清淨戒者有所求,則能如願以償,心想事成;二是持清淨戒者的所有财産,隻有增益而沒有損失;三是持清淨戒者所到之處,深受人們敬愛;四是持清淨戒者美名遠揚,稱譽天下;五是持清淨戒者命終時,來世必生在天界。

    ” 原典 佛告阿難:“今當為汝說于法鏡①,使聖弟子知所生處,三惡道②盡,得須陀洹③,不過七生,必盡苦際④,亦能為他說如是事。

     “阿難!法鏡者,謂聖弟子得不壞信,歡喜信佛、如來,無所着,等正覺,十号具足。

    歡喜信法真正微妙,自恣所說,無有時節,示涅槃道,智者所行。

    歡喜信僧,善共和同,所行質直,無有谀谄。

    道果成就,上下和順,法身具足。

    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⑤;向阿那含,得阿那含⑥;向阿羅漢,得阿羅漢⑦。

    四雙八輩⑧,是謂如來賢聖之衆,甚可恭敬,世之福田⑨。

    信賢聖戒,清淨無穢,無有缺漏,明哲所行,獲三昧定。

     “阿難!是為法鏡,使聖弟子知所生處,三惡道盡,得須陀洹,不過七生,必盡苦際。

    ” 爾時,世尊告毗舍離諸隸車⑩曰:“世有五寶甚為難得。

    何等為五?一者如來至真出現于世,甚為難得;二者如來正法能演說者,此人難得;三者如來演法能信解者,此人難得;四者如來演法能成就者,此人難得;五者臨危救厄知反複者,此人難得。

    是謂五寶難得也。

    ” 注釋 ①法鏡:佛教名詞。

    喻指佛法智慧能映照一切萬法,無一遺漏。

     ②三惡道:佛教名詞。

    亦稱三惡趣。

    佛教認為,犯有惡業的衆生将趣歸三種空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故名三惡道。

    與此相對,則有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

     ③須陀洹:佛教名詞。

    意為初入聖道,可譯曰“入流”,又譯為“預流”。

    須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所達到的四種道果之一,被稱為聲聞四果之初果。

     ④苦際:佛教名詞。

    意為苦難的終結,受生死輪回之苦的最後之身。

     ⑤向斯陀含、斯陀含:佛教名詞。

    斯陀含,意譯為“一來”,一度往來之義,指斯陀含處于人天之間受生一次,方斷欲界。

    斯陀含為聲聞四果的第二果。

    向斯陀含,指趨向斯陀含果位的因地。

     ⑥向阿那含、阿那含:佛教名詞。

    阿那含,意譯為“不還”,指斷盡欲界煩惱的聖者果位,不再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