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遊行經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依據佛理辨别是非善惡的覺悟能力。
④精進覺意:佛教名詞。
七覺意之一。
指努力修習佛法,而精進不懈。
⑤喜覺意:佛教名詞。
七覺意之一。
指因悟佛法,于意适悅。
⑥猗覺意:佛教名詞。
又作輕安覺意。
七覺意之一。
因修斷煩惱,身心調暢。
⑦定覺意:佛教名詞。
七覺意之一。
心注一境,思悟善法。
⑧護覺意:佛教名詞。
又作舍覺意。
七覺意之一。
平等寂滅,心無偏頗。
⑨三漏:佛教名詞。
漏即煩惱之異名。
三漏指,欲漏,欲界除無明外的一切煩惱;有漏,色界、無色界中除無明外的一切煩惱;無明漏,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中的無明煩惱。
譯文 那時,世尊起座來到法堂就座而坐,對比丘們說:“我準備給你們講七不退法,請大家仔細聽,并善加憶持、領會。
” 當時,比丘們都異口同聲說:“太好了,世尊!我們都非常喜歡聽聞。
” 佛告訴比丘們說:“七不退法即,一、常常互相聚集一起探讨佛理,則能同心同德,和睦相處,佛法不壞;二、上下一緻,尊敬長者和護佑青年,則能同心同德,和睦相處,佛法不壞;三、奉持佛法,明曉戒律,不違背規章制度,則能同心同德,和睦相處,佛法不壞;四、如有比丘能護持衆人,知識廣博,大家都理應敬崇他,則能同心同德,和睦相處,佛法不壞;五、應該以孝敬之心護念群生,則能同心同德,和睦相處,佛法不壞;六、清心寡欲,勤修佛法,不追逐物欲,則能同心同德,和睦相處,佛法不壞;七、先人後己,不貪名利,則能同心同德,和睦相處,佛法不壞。
” 佛對比丘們說:“還有七種法門,能使佛法發揚光大,沒有損耗。
一、清虛無為,靜默為修,則佛法能發揚光大,沒有損耗;二、清靜冥思,不尚浮誇,則佛法能發揚光大;三、不貪睡昏沉,沒有昏昧;四、不結黨營私,談無益的事;五、自己無德無能,決不自我标榜,妄自稱譽;六、不與惡人狼狽為奸,決不與邪惡同流合污;七、欣樂于山林靜修,于閑靜獨處中勤修善法。
比丘們!如此則能使佛法發揚光大,沒有損耗。
” 佛對比丘們說:“又有七種法門,能使佛法發揚光大,沒有損耗。
哪七種法門呢?一是具信仰,信仰如來、至真、正覺,十号具足;二是有羞慚感,恥于己短;三是有愧疚心,以邪惡為羞恥;四是多學多聞,所聞學的知識,義味深奧,清淨無穢,梵行具足;五是精勤苦行,滅惡修善,堅持不懈怠;六是溫故而知新,牢記曾學習的佛法;七是修習智慧,理解一切生滅有為法,趨歸賢聖正道,了斷一切苦難的本源。
如此七種法要,則能使佛法發揚光大,沒有損耗。
” 佛告訴比丘們說:“又有七種法要,能使佛法發揚光大,沒有損耗。
哪七種法要呢?一是敬奉佛陀,二是敬奉佛法,三是敬奉出家僧衆,四是敬奉戒律,五是敬奉禅定,六是敬奉孝順父母,七是敬持佛法而心不懈怠。
如此七種法要,則能使佛法發揚光大,沒有損耗。
” 佛告訴比丘們說:“又有七種法要,能使佛法發揚光大,沒有損耗。
哪七種法要呢?一是心觀肉身污濁不淨,二是心觀食物污濁不淨,三是不執着世間享樂,四是經常冥想有生必有死,五是經常冥思生命無常,六是常懷無常是苦,七是具有苦難并無實體我的思想。
如此七種法要,則能使佛法發揚光大,沒有損耗。
” 佛告訴比丘們說:“又有七種法要,若勤加奉持,則能使佛法發揚光大,沒有損耗。
哪七種法要呢?一是修習念覺支,身心閑靜,清心寡欲,無為而解脫;二是修習法覺支,明辨真僞善惡;三是修習精進覺支,努力修善,堅持不懈;四是修習喜覺支,以悟解善法為生命的喜悅;五是修習猗覺支,斷除煩惱,身心調暢;六是修習定覺支,心注一境,禅定解脫;七是修習舍覺支,護念佛法而舍棄一切分别。
如此七種法要,則能使佛法發揚光大,沒有損耗。
” 佛告訴比丘們說:“有六不退法,勤加奉持,則能使佛法發揚光大,沒有損耗。
哪六種不退之法呢?一是身常行仁慈,不殘害生命;二是口常行仁慈,不出惡言惡語;三是心常懷仁慈,沒有敗壞之意;四是自己得到清淨的利益,則與衆人分享,平等對待;五是奉持清淨戒,從無缺失遺漏,亦沒有污垢雜染,不受環境利誘;六是勤修佛道
④精進覺意:佛教名詞。
七覺意之一。
指努力修習佛法,而精進不懈。
⑤喜覺意:佛教名詞。
七覺意之一。
指因悟佛法,于意适悅。
⑥猗覺意:佛教名詞。
又作輕安覺意。
七覺意之一。
因修斷煩惱,身心調暢。
⑦定覺意:佛教名詞。
七覺意之一。
心注一境,思悟善法。
⑧護覺意:佛教名詞。
又作舍覺意。
七覺意之一。
平等寂滅,心無偏頗。
⑨三漏:佛教名詞。
漏即煩惱之異名。
三漏指,欲漏,欲界除無明外的一切煩惱;有漏,色界、無色界中除無明外的一切煩惱;無明漏,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中的無明煩惱。
譯文 那時,世尊起座來到法堂就座而坐,對比丘們說:“我準備給你們講七不退法,請大家仔細聽,并善加憶持、領會。
” 當時,比丘們都異口同聲說:“太好了,世尊!我們都非常喜歡聽聞。
” 佛告訴比丘們說:“七不退法即,一、常常互相聚集一起探讨佛理,則能同心同德,和睦相處,佛法不壞;二、上下一緻,尊敬長者和護佑青年,則能同心同德,和睦相處,佛法不壞;三、奉持佛法,明曉戒律,不違背規章制度,則能同心同德,和睦相處,佛法不壞;四、如有比丘能護持衆人,知識廣博,大家都理應敬崇他,則能同心同德,和睦相處,佛法不壞;五、應該以孝敬之心護念群生,則能同心同德,和睦相處,佛法不壞;六、清心寡欲,勤修佛法,不追逐物欲,則能同心同德,和睦相處,佛法不壞;七、先人後己,不貪名利,則能同心同德,和睦相處,佛法不壞。
” 佛對比丘們說:“還有七種法門,能使佛法發揚光大,沒有損耗。
一、清虛無為,靜默為修,則佛法能發揚光大,沒有損耗;二、清靜冥思,不尚浮誇,則佛法能發揚光大;三、不貪睡昏沉,沒有昏昧;四、不結黨營私,談無益的事;五、自己無德無能,決不自我标榜,妄自稱譽;六、不與惡人狼狽為奸,決不與邪惡同流合污;七、欣樂于山林靜修,于閑靜獨處中勤修善法。
比丘們!如此則能使佛法發揚光大,沒有損耗。
” 佛對比丘們說:“又有七種法門,能使佛法發揚光大,沒有損耗。
哪七種法門呢?一是具信仰,信仰如來、至真、正覺,十号具足;二是有羞慚感,恥于己短;三是有愧疚心,以邪惡為羞恥;四是多學多聞,所聞學的知識,義味深奧,清淨無穢,梵行具足;五是精勤苦行,滅惡修善,堅持不懈怠;六是溫故而知新,牢記曾學習的佛法;七是修習智慧,理解一切生滅有為法,趨歸賢聖正道,了斷一切苦難的本源。
如此七種法要,則能使佛法發揚光大,沒有損耗。
” 佛告訴比丘們說:“又有七種法要,能使佛法發揚光大,沒有損耗。
哪七種法要呢?一是敬奉佛陀,二是敬奉佛法,三是敬奉出家僧衆,四是敬奉戒律,五是敬奉禅定,六是敬奉孝順父母,七是敬持佛法而心不懈怠。
如此七種法要,則能使佛法發揚光大,沒有損耗。
” 佛告訴比丘們說:“又有七種法要,能使佛法發揚光大,沒有損耗。
哪七種法要呢?一是心觀肉身污濁不淨,二是心觀食物污濁不淨,三是不執着世間享樂,四是經常冥想有生必有死,五是經常冥思生命無常,六是常懷無常是苦,七是具有苦難并無實體我的思想。
如此七種法要,則能使佛法發揚光大,沒有損耗。
” 佛告訴比丘們說:“又有七種法要,若勤加奉持,則能使佛法發揚光大,沒有損耗。
哪七種法要呢?一是修習念覺支,身心閑靜,清心寡欲,無為而解脫;二是修習法覺支,明辨真僞善惡;三是修習精進覺支,努力修善,堅持不懈;四是修習喜覺支,以悟解善法為生命的喜悅;五是修習猗覺支,斷除煩惱,身心調暢;六是修習定覺支,心注一境,禅定解脫;七是修習舍覺支,護念佛法而舍棄一切分别。
如此七種法要,則能使佛法發揚光大,沒有損耗。
” 佛告訴比丘們說:“有六不退法,勤加奉持,則能使佛法發揚光大,沒有損耗。
哪六種不退之法呢?一是身常行仁慈,不殘害生命;二是口常行仁慈,不出惡言惡語;三是心常懷仁慈,沒有敗壞之意;四是自己得到清淨的利益,則與衆人分享,平等對待;五是奉持清淨戒,從無缺失遺漏,亦沒有污垢雜染,不受環境利誘;六是勤修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