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遊行經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原典
爾時,世尊即從座起,詣法講堂,就座而坐,告諸比丘:“我當為汝說七不退法,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 時,諸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 佛告諸比丘:“七不退法者,一曰數相集會,講論正義,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二曰上下和同,敬順無違,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三曰奉法曉忌,不違制度,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四曰若有比丘,力能護衆,多諸知識,宜敬事之,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五曰念護心意,孝敬為首,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六曰淨修梵行,不随欲态,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七曰先人後己,不貪名利,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
” 佛告比丘:“複有七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
一者樂于少事,不好多為,則法增長,無有損耗;二者樂于靜默,不好多言;三者少于睡眠,無有昏昧;四者不為群黨,言無益事;五者不以無德而自稱譽;六者不與惡人而為伴黨;七者樂于山林閑靜獨處。
如是比丘,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 佛告比丘:“複有七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
何謂為七?一者有信,信于如來、至真、正覺,十号①具足;二者知慚,恥于己阙;三者知愧,羞為惡行;四者多聞,其所受持,上、中、下善,義味深奧,清淨無穢,梵行②具足;五者精勤苦行,滅惡修善,勤習不舍;六者昔所學習,憶念不忘;七者修習智慧,知生滅法,趣賢聖要,盡諸苦本。
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 佛告比丘:“複有七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
何謂為七?一者敬佛,二者敬法,三者敬僧,四者敬戒,五者敬定,六者敬順父母,七者敬不放逸。
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 佛告比丘:“複有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何謂為七?一者觀身不淨,二者觀食不淨,三者不樂世間,四者常念死想,五者起無常想,六者無常苦想,七者苦無我想。
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 佛告比丘:“複有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何謂為七?一者修念覺意,閑靜無欲,出要無為;二者修法覺意③;三者修精進覺意④;四者修喜覺意⑤;五者修猗覺意⑥;六者修定覺意⑦;七者修護覺意⑧。
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 佛告比丘:“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
何謂為六?一者身常行慈,不害衆生;二者口宣仁慈,不演惡言;三者意念慈心,不懷壞損;四者得淨利養,與衆共之,平等無二;五者持賢聖戒,無有阙漏,亦無垢穢,必定不動;六者見賢聖道,以盡苦際。
如是六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 佛告比丘:“複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
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者念戒,五者念施,六者念天。
修此六念,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 與諸比丘說戒、定、慧。
修戒獲定,得大果報;修定獲智,得大果報;修智心淨,得等解脫,盡于三漏⑨:欲漏、有漏、無明漏。
已得解脫,生解脫智。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注釋 ①十号:指釋迦牟尼佛或諸佛通号的十大名号。
又稱如來十号、十種通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一)如來:音譯多陀阿伽陀,謂乘如實之道而來,而成正覺之義。
(二)應供:音譯阿羅漢,意指應受人、天之供養。
(三)正遍知:音譯三藐三佛陀,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
(四)明行足:即天眼、宿命、漏盡三明及身、口之行業悉圓滿具足。
(五)善逝:乃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涅槃。
(六)世間解:了知衆生、非衆生兩種世間,故知世間滅及出世間之道。
(七)無上士:如諸法中,涅槃無上;在一切衆生中,佛亦無上。
(八)調禦丈夫:佛大慈大智,時或軟美語,時或悲切語、雜語等,以種種方便調禦修行者,使往涅槃。
(九)天人師:示導衆生何者應做何者不應做,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脫煩惱。
(十)佛世尊:佛,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知見三世一切諸法;世尊,即具備衆德而為世人所尊重恭敬。
②梵行:佛教名詞。
梵為清淨之義。
梵行特指修斷淫欲的行法。
修習梵行者能生梵天。
梵行亦指佛教證達涅槃境界的行法。
③法覺意:佛教名詞。
七覺意之一。
指
” 時,諸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 佛告諸比丘:“七不退法者,一曰數相集會,講論正義,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二曰上下和同,敬順無違,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三曰奉法曉忌,不違制度,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四曰若有比丘,力能護衆,多諸知識,宜敬事之,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五曰念護心意,孝敬為首,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六曰淨修梵行,不随欲态,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七曰先人後己,不貪名利,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
” 佛告比丘:“複有七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
一者樂于少事,不好多為,則法增長,無有損耗;二者樂于靜默,不好多言;三者少于睡眠,無有昏昧;四者不為群黨,言無益事;五者不以無德而自稱譽;六者不與惡人而為伴黨;七者樂于山林閑靜獨處。
如是比丘,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 佛告比丘:“複有七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
何謂為七?一者有信,信于如來、至真、正覺,十号①具足;二者知慚,恥于己阙;三者知愧,羞為惡行;四者多聞,其所受持,上、中、下善,義味深奧,清淨無穢,梵行②具足;五者精勤苦行,滅惡修善,勤習不舍;六者昔所學習,憶念不忘;七者修習智慧,知生滅法,趣賢聖要,盡諸苦本。
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 佛告比丘:“複有七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
何謂為七?一者敬佛,二者敬法,三者敬僧,四者敬戒,五者敬定,六者敬順父母,七者敬不放逸。
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 佛告比丘:“複有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何謂為七?一者觀身不淨,二者觀食不淨,三者不樂世間,四者常念死想,五者起無常想,六者無常苦想,七者苦無我想。
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 佛告比丘:“複有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何謂為七?一者修念覺意,閑靜無欲,出要無為;二者修法覺意③;三者修精進覺意④;四者修喜覺意⑤;五者修猗覺意⑥;六者修定覺意⑦;七者修護覺意⑧。
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 佛告比丘:“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
何謂為六?一者身常行慈,不害衆生;二者口宣仁慈,不演惡言;三者意念慈心,不懷壞損;四者得淨利養,與衆共之,平等無二;五者持賢聖戒,無有阙漏,亦無垢穢,必定不動;六者見賢聖道,以盡苦際。
如是六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 佛告比丘:“複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
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者念戒,五者念施,六者念天。
修此六念,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 與諸比丘說戒、定、慧。
修戒獲定,得大果報;修定獲智,得大果報;修智心淨,得等解脫,盡于三漏⑨:欲漏、有漏、無明漏。
已得解脫,生解脫智。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注釋 ①十号:指釋迦牟尼佛或諸佛通号的十大名号。
又稱如來十号、十種通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一)如來:音譯多陀阿伽陀,謂乘如實之道而來,而成正覺之義。
(二)應供:音譯阿羅漢,意指應受人、天之供養。
(三)正遍知:音譯三藐三佛陀,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
(四)明行足:即天眼、宿命、漏盡三明及身、口之行業悉圓滿具足。
(五)善逝:乃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涅槃。
(六)世間解:了知衆生、非衆生兩種世間,故知世間滅及出世間之道。
(七)無上士:如諸法中,涅槃無上;在一切衆生中,佛亦無上。
(八)調禦丈夫:佛大慈大智,時或軟美語,時或悲切語、雜語等,以種種方便調禦修行者,使往涅槃。
(九)天人師:示導衆生何者應做何者不應做,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脫煩惱。
(十)佛世尊:佛,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知見三世一切諸法;世尊,即具備衆德而為世人所尊重恭敬。
②梵行:佛教名詞。
梵為清淨之義。
梵行特指修斷淫欲的行法。
修習梵行者能生梵天。
梵行亦指佛教證達涅槃境界的行法。
③法覺意:佛教名詞。
七覺意之一。
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