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本經
關燈
小
中
大
原典
如是我聞:
一時,佛①在舍衛國②祇樹花林窟③,與大比丘④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時,諸比丘于乞食後,集花林窟,各共議言:“諸賢!比丘唯無上尊⑤為最奇特,神通遠達,威力弘大,乃知過去無數諸佛入于涅槃⑥,斷諸結使⑦,消滅戲論⑧。
又知彼佛劫數⑨多少、名号姓字、所生種族、其所飲食、壽命修短、所更苦樂。
又知彼佛有如是戒,有如是法,有如是慧,有如是解,有如是住。
雲何?諸賢!如來⑩為善别法性?,知如是事?為諸天來語,乃知此事?” 爾時,世尊在閑靜處,天耳清淨,聞諸比丘作如是議,即從座起,詣花林窟,就座而坐。
爾時,世尊知而故問,謂:“諸比丘!汝等集此,何所語議?” 時,諸比丘具以事答。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善哉!善哉!汝等以平等信,出家修道,諸所應行,凡有二業:一曰賢聖講法,二曰賢聖默然。
汝等所論,正應如是。
如來神通威力弘大,盡知過去無數劫事。
以能善解法性故知,亦以諸天來語故知。
” 注釋 ①佛:指釋迦牟尼,佛教創始人。
名悉達多(Siddhattha),意為“目的達成了的人”,約生于公元前五六五年。
相傳為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淨飯王的太子,屬刹帝利種姓。
釋迦(?ākya)是種族名稱。
喬達摩(Goutama)為佛之族名,亦作瞿昙。
牟尼(Muni)是“賢人”或“寂默”的意思。
釋迦牟尼二十九歲出家修道,三十五歲證悟并創立佛教學說,八十歲時在拘屍那迦城入滅。
佛、佛陀、如來、世尊等都是釋迦牟尼的名号。
②舍衛國:地名。
即舍衛城,在今印度西北部拉普蒂河南岸。
佛在世時,波斯匿王居于此城。
③祇樹花林窟:地名。
即祇樹給孤獨園,又稱祇園精舍。
給孤獨相傳是舍衛城中的一個富商,因其好施孤獨者而得名。
他在王舍城聽釋迦說法而皈依佛門,并購買波斯匿王之子祇陀(亦作誓多)的花園,建築精舍贈予釋迦講經說法。
因祇陀太子僅出賣花園之地,并将自所有的園中樹木奉獻給釋迦,故稱祇樹給孤獨園,又叫“誓多林給孤獨園”。
因釋迦曾在此園林講經說法,遂成佛教聖地。
④比丘:梵文音譯,指信奉佛法,剃發出家修行,受具足戒的男子。
為佛門四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之一。
所謂具足戒,指比丘必須遵持恪守的佛教戒律,具足戒有二百五十條之多。
⑤無上尊:佛的尊稱之一。
佛教認為,人間天上,佛最為尊勝,故号無上尊。
⑥涅槃:佛教名詞。
梵文的音譯,舊譯作泥洹等,意譯有入滅、寂滅、解脫、圓寂、滅度等。
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苦海,涅槃是佛教獨特的智慧境界,是超脫世間生死困惑的清淨解脫的宗教理想,意味着對生死無常及其因果的徹底克服。
後世亦把佛教僧人的逝世稱作涅槃。
⑦結使:佛教名詞,即煩惱。
系縛身心結成苦果,名結;随逐衆生又驅使衆生,名使。
佛教有“九結十使”之說,認為結有九種:愛結、恚結、慢結、癡結、疑結、見結、取結、悭結、嫉結;而使有十使:貪欲、嗔恚、無明(愚癡)、慢、疑、身見(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十使亦稱十煩惱、十惑、十随眠等。
⑧戲論:指錯誤而無意義的言論。
戲論可分為愛論和見論兩種。
⑨劫數:劫原為古代印度婆羅門教極大時限的時間單位。
佛教沿用為表示不可計算或難以計算的極長時間。
對于劫之長度說法不一。
⑩如來:梵文Tathāgata的意譯,佛的十号之一。
《成實論》卷一說:“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
”如實道即佛教勝義谛,釋迦牟尼證悟的菩提道。
釋迦牟尼亦自稱為“如來佛”。
?法性:佛教名相。
指一切萬法之實相本體,在淨在染,不改不變。
此處法性,或可作“諸法性相”解。
譯文 我是聽佛這樣說的: 那時候,佛陀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同大比丘僧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
當時,比丘們乞食歸來,回到祇樹給孤獨園,相互議論說:“諸賢!比丘僧中唯有釋尊為最奇特,神通廣大,無所不能,法力無邊,無所不及。
他知曉過去世時無數佛曾入涅槃,斷盡煩惱,滅除戲論。
時,諸比丘于乞食後,集花林窟,各共議言:“諸賢!比丘唯無上尊⑤為最奇特,神通遠達,威力弘大,乃知過去無數諸佛入于涅槃⑥,斷諸結使⑦,消滅戲論⑧。
又知彼佛劫數⑨多少、名号姓字、所生種族、其所飲食、壽命修短、所更苦樂。
又知彼佛有如是戒,有如是法,有如是慧,有如是解,有如是住。
雲何?諸賢!如來⑩為善别法性?,知如是事?為諸天來語,乃知此事?” 爾時,世尊在閑靜處,天耳清淨,聞諸比丘作如是議,即從座起,詣花林窟,就座而坐。
爾時,世尊知而故問,謂:“諸比丘!汝等集此,何所語議?” 時,諸比丘具以事答。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善哉!善哉!汝等以平等信,出家修道,諸所應行,凡有二業:一曰賢聖講法,二曰賢聖默然。
汝等所論,正應如是。
如來神通威力弘大,盡知過去無數劫事。
以能善解法性故知,亦以諸天來語故知。
” 注釋 ①佛:指釋迦牟尼,佛教創始人。
名悉達多(Siddhattha),意為“目的達成了的人”,約生于公元前五六五年。
相傳為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淨飯王的太子,屬刹帝利種姓。
釋迦(?ākya)是種族名稱。
喬達摩(Goutama)為佛之族名,亦作瞿昙。
牟尼(Muni)是“賢人”或“寂默”的意思。
釋迦牟尼二十九歲出家修道,三十五歲證悟并創立佛教學說,八十歲時在拘屍那迦城入滅。
佛、佛陀、如來、世尊等都是釋迦牟尼的名号。
②舍衛國:地名。
即舍衛城,在今印度西北部拉普蒂河南岸。
佛在世時,波斯匿王居于此城。
③祇樹花林窟:地名。
即祇樹給孤獨園,又稱祇園精舍。
給孤獨相傳是舍衛城中的一個富商,因其好施孤獨者而得名。
他在王舍城聽釋迦說法而皈依佛門,并購買波斯匿王之子祇陀(亦作誓多)的花園,建築精舍贈予釋迦講經說法。
因祇陀太子僅出賣花園之地,并将自所有的園中樹木奉獻給釋迦,故稱祇樹給孤獨園,又叫“誓多林給孤獨園”。
因釋迦曾在此園林講經說法,遂成佛教聖地。
④比丘:梵文音譯,指信奉佛法,剃發出家修行,受具足戒的男子。
為佛門四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之一。
所謂具足戒,指比丘必須遵持恪守的佛教戒律,具足戒有二百五十條之多。
⑤無上尊:佛的尊稱之一。
佛教認為,人間天上,佛最為尊勝,故号無上尊。
⑥涅槃:佛教名詞。
梵文的音譯,舊譯作泥洹等,意譯有入滅、寂滅、解脫、圓寂、滅度等。
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苦海,涅槃是佛教獨特的智慧境界,是超脫世間生死困惑的清淨解脫的宗教理想,意味着對生死無常及其因果的徹底克服。
後世亦把佛教僧人的逝世稱作涅槃。
⑦結使:佛教名詞,即煩惱。
系縛身心結成苦果,名結;随逐衆生又驅使衆生,名使。
佛教有“九結十使”之說,認為結有九種:愛結、恚結、慢結、癡結、疑結、見結、取結、悭結、嫉結;而使有十使:貪欲、嗔恚、無明(愚癡)、慢、疑、身見(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十使亦稱十煩惱、十惑、十随眠等。
⑧戲論:指錯誤而無意義的言論。
戲論可分為愛論和見論兩種。
⑨劫數:劫原為古代印度婆羅門教極大時限的時間單位。
佛教沿用為表示不可計算或難以計算的極長時間。
對于劫之長度說法不一。
⑩如來:梵文Tathāgata的意譯,佛的十号之一。
《成實論》卷一說:“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
”如實道即佛教勝義谛,釋迦牟尼證悟的菩提道。
釋迦牟尼亦自稱為“如來佛”。
?法性:佛教名相。
指一切萬法之實相本體,在淨在染,不改不變。
此處法性,或可作“諸法性相”解。
譯文 我是聽佛這樣說的: 那時候,佛陀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同大比丘僧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
當時,比丘們乞食歸來,回到祇樹給孤獨園,相互議論說:“諸賢!比丘僧中唯有釋尊為最奇特,神通廣大,無所不能,法力無邊,無所不及。
他知曉過去世時無數佛曾入涅槃,斷盡煩惱,滅除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