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本經
關燈
小
中
大
他還知曉過去諸佛的劫數多少、姓氏名号、出生種族、飲食品類、壽命長短以及所經曆的種種苦樂。
他還知曉過去諸佛的種種戒律、教法、智慧、知解、證位。
為何如此?諸賢!如來為善了别法性,通曉種種事相?為諸天來禀告如來之語,所以知曉種種事相?” 那時候,世尊正在閑靜處修習禅定,天耳清淨,耳聞衆比丘僧的種種議論,就起座來到花林窟就座。
當時,世尊明知故問,說:“諸位比丘!你們大家集中在一起都讨論些什麼?” 比丘們并不隐瞞地把剛才議論的問題全都告訴世尊。
聽完後,世尊就對比丘們說:“很好!很好!你們因發平等無差别的信心,出家修道,都應該修習二種善法:一是聖人所宣示的根本教理,二是聖人秘而不宣的終極實相。
你們所議論的亦應該如此。
如來神通廣大,無所不能;過去無數劫時所發生的事情,無所不知。
因為如來能夠理解萬法的根本性質,所以知曉;亦由于天界禀告如來,所以通曉。
” 原典 佛告諸比丘:“過去九十一劫①時,世有佛名毗婆屍②如來、至真,出現于世。
複次,比丘!過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屍棄③如來、至真,出現于世。
複次,比丘!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毗舍婆④如來、至真,出現于世。
複次,比丘!此賢劫⑤中有佛名拘樓孫⑥,又名拘那含⑦,又名迦葉⑧。
我今亦于賢劫中成最正覺。
” 注釋 ①劫:原來用于表示時限,但長時段的劫,佛教常分别為過去劫、未來劫、現在劫三種類别。
佛教過去莊嚴劫中有三佛,現在賢劫中有四佛。
②毗婆屍:佛名,梵語Vipa?yin之音譯,為七佛之首。
③屍棄:佛名,梵語?ikhi的音譯,據稱屍棄佛成就最為尊上的無分别智,過去佛之二。
④毗舍婆:佛名,梵語Vi?vabhū的音譯,意為遍一切自在,過去莊嚴劫中最後一佛。
⑤賢劫:佛教名詞。
佛教認為,過去劫為莊嚴劫,未來劫為星宿劫,現在劫為賢劫。
在現在劫中有千佛出現于世,故稱贊為賢劫,亦稱善劫。
現在賢劫共有四佛之名。
⑥拘樓孫:佛名,梵語音譯,亦作拘留孫,意為應斷,即斷盡一切煩惱。
為現在賢劫中千佛之首。
⑦拘那含:佛名,梵語音譯,亦作俱那含。
意為金寂。
⑧迦葉:佛名,梵語音譯,意譯為飲光佛,謂迦葉佛具無上光明,能遮蔽其他一切光明,故稱。
譯文 佛告訴比丘們說:“過去世九十一劫時,世間有佛名叫毗婆屍佛。
又過去世三十一劫時,世間出現了屍棄佛。
又于過去世三十一劫時,世間還出現了毗舍婆佛。
又,比丘!此賢劫中,出現了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
我現在也于賢劫中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 原典 “于時,菩薩欲出遊觀,告敕禦者嚴駕寶車,詣彼園林,巡行遊觀。
禦者即便嚴駕訖已,還白:‘今正是時。
’太子即乘寶車詣彼園觀。
于其中路,見一老人,頭白齒落,面皺身偻,拄杖羸①步,喘息而行。
太子顧問侍者:‘此為何人?’答曰:‘此是老人。
’又問:‘何如為老?’答曰:‘夫老者,生壽向盡,餘命無幾,故謂之老。
’太子又問:‘吾亦當爾,不免此患耶?’答曰:‘然。
生必有老,無有貴賤。
’于是,太子怅然不悅,即告侍者回駕還宮,靜默思維,念此老苦,吾亦當有。
“又于後時,太子複命禦者嚴駕出遊。
于其中路,逢一病人,身羸腹大,面目黧②黑,獨卧糞穢,無人瞻視,病甚苦毒,口不能言。
顧問禦者:‘此為何人?’答曰:‘此是病人。
’問曰:‘何如為病?’答曰:‘病者,衆痛迫切,存亡無期,故曰病也。
’又曰:‘吾亦當爾,未免此患耶?’答曰:‘然。
生則有病,無有貴賤。
’于是太子怅然不悅,即告禦者回車還宮,靜默思維,念此病苦,吾亦當爾。
“又于異時,太子複敕禦者嚴駕出遊。
于其中路逢一死人,雜色缯幡前後導引,宗族親裡悲号哭泣,送之出城。
太子複問:‘此為何人?’答曰:‘此是死人。
’問曰:‘何如為死?’答曰:‘死者,盡也。
風先火次,諸根壞敗,存亡異趣,室家離别,故謂之死。
’太子又問禦者:‘吾亦當爾,不免此患耶?’答曰:‘然。
生必有死,無有貴賤。
’于是太子怅然不悅,即告禦者回車還宮。
靜默思維,念此
他還知曉過去諸佛的種種戒律、教法、智慧、知解、證位。
為何如此?諸賢!如來為善了别法性,通曉種種事相?為諸天來禀告如來之語,所以知曉種種事相?” 那時候,世尊正在閑靜處修習禅定,天耳清淨,耳聞衆比丘僧的種種議論,就起座來到花林窟就座。
當時,世尊明知故問,說:“諸位比丘!你們大家集中在一起都讨論些什麼?” 比丘們并不隐瞞地把剛才議論的問題全都告訴世尊。
聽完後,世尊就對比丘們說:“很好!很好!你們因發平等無差别的信心,出家修道,都應該修習二種善法:一是聖人所宣示的根本教理,二是聖人秘而不宣的終極實相。
你們所議論的亦應該如此。
如來神通廣大,無所不能;過去無數劫時所發生的事情,無所不知。
因為如來能夠理解萬法的根本性質,所以知曉;亦由于天界禀告如來,所以通曉。
” 原典 佛告諸比丘:“過去九十一劫①時,世有佛名毗婆屍②如來、至真,出現于世。
複次,比丘!過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屍棄③如來、至真,出現于世。
複次,比丘!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毗舍婆④如來、至真,出現于世。
複次,比丘!此賢劫⑤中有佛名拘樓孫⑥,又名拘那含⑦,又名迦葉⑧。
我今亦于賢劫中成最正覺。
” 注釋 ①劫:原來用于表示時限,但長時段的劫,佛教常分别為過去劫、未來劫、現在劫三種類别。
佛教過去莊嚴劫中有三佛,現在賢劫中有四佛。
②毗婆屍:佛名,梵語Vipa?yin之音譯,為七佛之首。
③屍棄:佛名,梵語?ikhi的音譯,據稱屍棄佛成就最為尊上的無分别智,過去佛之二。
④毗舍婆:佛名,梵語Vi?vabhū的音譯,意為遍一切自在,過去莊嚴劫中最後一佛。
⑤賢劫:佛教名詞。
佛教認為,過去劫為莊嚴劫,未來劫為星宿劫,現在劫為賢劫。
在現在劫中有千佛出現于世,故稱贊為賢劫,亦稱善劫。
現在賢劫共有四佛之名。
⑥拘樓孫:佛名,梵語音譯,亦作拘留孫,意為應斷,即斷盡一切煩惱。
為現在賢劫中千佛之首。
⑦拘那含:佛名,梵語音譯,亦作俱那含。
意為金寂。
⑧迦葉:佛名,梵語音譯,意譯為飲光佛,謂迦葉佛具無上光明,能遮蔽其他一切光明,故稱。
譯文 佛告訴比丘們說:“過去世九十一劫時,世間有佛名叫毗婆屍佛。
又過去世三十一劫時,世間出現了屍棄佛。
又于過去世三十一劫時,世間還出現了毗舍婆佛。
又,比丘!此賢劫中,出現了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
我現在也于賢劫中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 原典 “于時,菩薩欲出遊觀,告敕禦者嚴駕寶車,詣彼園林,巡行遊觀。
禦者即便嚴駕訖已,還白:‘今正是時。
’太子即乘寶車詣彼園觀。
于其中路,見一老人,頭白齒落,面皺身偻,拄杖羸①步,喘息而行。
太子顧問侍者:‘此為何人?’答曰:‘此是老人。
’又問:‘何如為老?’答曰:‘夫老者,生壽向盡,餘命無幾,故謂之老。
’太子又問:‘吾亦當爾,不免此患耶?’答曰:‘然。
生必有老,無有貴賤。
’于是,太子怅然不悅,即告侍者回駕還宮,靜默思維,念此老苦,吾亦當有。
“又于後時,太子複命禦者嚴駕出遊。
于其中路,逢一病人,身羸腹大,面目黧②黑,獨卧糞穢,無人瞻視,病甚苦毒,口不能言。
顧問禦者:‘此為何人?’答曰:‘此是病人。
’問曰:‘何如為病?’答曰:‘病者,衆痛迫切,存亡無期,故曰病也。
’又曰:‘吾亦當爾,未免此患耶?’答曰:‘然。
生則有病,無有貴賤。
’于是太子怅然不悅,即告禦者回車還宮,靜默思維,念此病苦,吾亦當爾。
“又于異時,太子複敕禦者嚴駕出遊。
于其中路逢一死人,雜色缯幡前後導引,宗族親裡悲号哭泣,送之出城。
太子複問:‘此為何人?’答曰:‘此是死人。
’問曰:‘何如為死?’答曰:‘死者,盡也。
風先火次,諸根壞敗,存亡異趣,室家離别,故謂之死。
’太子又問禦者:‘吾亦當爾,不免此患耶?’答曰:‘然。
生必有死,無有貴賤。
’于是太子怅然不悅,即告禦者回車還宮。
靜默思維,念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