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本經
關燈
小
中
大
死苦,吾亦當然。
“又于異時,複敕禦者嚴駕出遊。
于其中路逢一沙門③,法服持缽,視地而行。
即問禦者:‘此為何人?’禦者答曰:‘此是沙門。
’又問:‘何謂沙門?’答曰:‘沙門者,舍離恩愛,出家修道。
攝禦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無所傷害;逢苦不戚,遇樂不欣;能忍如地,故号沙門。
’太子曰:‘善哉!此道真正,永絕塵累,微妙清虛。
唯是為快。
’即敕禦者回車就之。
“爾時,太子問沙門曰:‘剃除須發,法服持缽,何所志求?’沙門答曰:‘夫出家者,欲調伏心意,永離塵垢,慈育群生,無所侵擾,虛心靜寞,唯道是務。
’太子曰:‘善哉!此道最真。
’尋,敕禦者:‘赍④吾寶衣并及乘輿,還白大王,我即于此剃除須發,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所以然者,欲調伏心意,舍離塵垢,清淨自居,以求道術。
’于是,禦者即以太子所乘寶車及與衣服,還歸父王。
太子于後即剃除須發,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 注釋 ①羸:身體虛弱。
②黧:黑中帶黃的顔色。
③沙門:佛教名詞。
梵語之音譯,原為古代印度出家者的總稱。
其義為息心、消除惡心、勤修善道、止息一切惡法。
《長阿含經》卷三中曾提到四種沙門:“一行道殊勝,二善說道義,三依道生活,四為道作穢。
”另據《俱舍論》卷十五,沙門有四種類型:分别為勝道沙門、示道沙門、命道沙門和污道沙門。
沙門在古代印度本義即指修行者。
④赍:攜帶。
譯文 “那時,太子想外出王宮遊觀,就讓宮中禦者備好車馬,前往園林,巡行遊觀。
禦者準備妥當後,告知太子:‘可以出發了。
’于是,太子就乘着寶馬香車四處巡行。
在路上,他們遇見一個老人,滿頭蒼發,牙齒掉落,皺紋滿布,身體伛偻,手拄拐杖,步履蹒跚,氣喘不已。
太子問侍者:‘這是什麼人呀?’侍者回答說:‘這是衰老了的人。
’太子又問:‘什麼叫衰老?’回答說:‘所謂衰老,就是人的生命即将完結,有生之日屈指可數。
’太子又問:‘我亦會衰老,難以避免衰老的痛苦嗎?’侍者回答說:‘是的。
有出生必有衰老,無論貴賤,莫不如此。
’于是,太子惆怅滿懷,悶悶不樂,無心遊觀,就讓侍者駕車返宮。
太子靜默思維,常常思考衰老之苦,我亦無從逃脫。
“不久,太子又讓禦者備車出遊。
在路上碰到一個病人,身體虛弱,腹大如鼓,臉色灰暗,獨卧在污穢之地,無人理睬,病入膏肓,苦不堪言。
太子就問禦者:‘這是什麼人呀?’禦者回答說:‘這是病人。
’太子又問:‘什麼叫作病呢?’禦者答說:‘所謂病,就是身體遭受種種苦痛的折磨,生命危在旦夕。
’太子又問:‘我亦會遭受病痛折磨,難免病患嗎?’回答說:‘是的。
有生就有病,無論尊卑貴賤,莫不如此。
’于是,太子怅然不悅,就讓禦者駕車返宮。
獨自靜默思維,常常思慮生病之苦,我亦無從避免。
“過些日子,太子又吩咐侍從備車出遊。
在路上碰到一個死人,旌幡招展,死者的親朋好友悲泣痛哭,護送死者出城殡葬。
太子問侍從:‘這是什麼人呀?’侍從答道:‘這是死人。
’太子又問:‘死是怎麼回事呀?’侍從回答說:‘死就是人的生命的終結。
首先呼吸停止,其次肢體冰冷,耳不能聽,目不能視,生離死别,存亡異路,所以稱為死。
’太子又問禦者:‘我亦會如此,難免一死嗎?’回答說:‘是的。
有生必有死,無論尊卑貴賤,莫不如此。
’因此,太子聽後,又怅然不悅,就讓禦者駕車返宮。
太子獨自靜默思維,常常沉思死亡之苦,我亦難以避免。
“再過些時日,太子又讓禦者備車出遊。
在路上遇見一個出家修道的沙門,穿着法服,手托飯缽,視地而行。
太子就問禦者:‘這是什麼人呀?’禦者回答說:‘這是沙門。
’太子又問:‘什麼叫沙門?’禦者回答說:‘所謂沙門,就是舍離天倫之樂而出家修行的人。
他們統攝種種感官,不染着官能的欲樂;他們慈悲萬物,從不殘害生命;他們面對痛苦而不悲戚,遇上歡樂而不欣喜;他們的精神人格就像大地一樣堅忍無比,所以稱為沙門。
’太子感歎說:‘很好!這種修持是真正能夠徹底棄絕塵世的束縛,微妙難言而高貴超脫。
這是真正唯一的生命之樂。
’于是,太子就讓禦者駕車前
“又于異時,複敕禦者嚴駕出遊。
于其中路逢一沙門③,法服持缽,視地而行。
即問禦者:‘此為何人?’禦者答曰:‘此是沙門。
’又問:‘何謂沙門?’答曰:‘沙門者,舍離恩愛,出家修道。
攝禦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無所傷害;逢苦不戚,遇樂不欣;能忍如地,故号沙門。
’太子曰:‘善哉!此道真正,永絕塵累,微妙清虛。
唯是為快。
’即敕禦者回車就之。
“爾時,太子問沙門曰:‘剃除須發,法服持缽,何所志求?’沙門答曰:‘夫出家者,欲調伏心意,永離塵垢,慈育群生,無所侵擾,虛心靜寞,唯道是務。
’太子曰:‘善哉!此道最真。
’尋,敕禦者:‘赍④吾寶衣并及乘輿,還白大王,我即于此剃除須發,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所以然者,欲調伏心意,舍離塵垢,清淨自居,以求道術。
’于是,禦者即以太子所乘寶車及與衣服,還歸父王。
太子于後即剃除須發,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 注釋 ①羸:身體虛弱。
②黧:黑中帶黃的顔色。
③沙門:佛教名詞。
梵語之音譯,原為古代印度出家者的總稱。
其義為息心、消除惡心、勤修善道、止息一切惡法。
《長阿含經》卷三中曾提到四種沙門:“一行道殊勝,二善說道義,三依道生活,四為道作穢。
”另據《俱舍論》卷十五,沙門有四種類型:分别為勝道沙門、示道沙門、命道沙門和污道沙門。
沙門在古代印度本義即指修行者。
④赍:攜帶。
譯文 “那時,太子想外出王宮遊觀,就讓宮中禦者備好車馬,前往園林,巡行遊觀。
禦者準備妥當後,告知太子:‘可以出發了。
’于是,太子就乘着寶馬香車四處巡行。
在路上,他們遇見一個老人,滿頭蒼發,牙齒掉落,皺紋滿布,身體伛偻,手拄拐杖,步履蹒跚,氣喘不已。
太子問侍者:‘這是什麼人呀?’侍者回答說:‘這是衰老了的人。
’太子又問:‘什麼叫衰老?’回答說:‘所謂衰老,就是人的生命即将完結,有生之日屈指可數。
’太子又問:‘我亦會衰老,難以避免衰老的痛苦嗎?’侍者回答說:‘是的。
有出生必有衰老,無論貴賤,莫不如此。
’于是,太子惆怅滿懷,悶悶不樂,無心遊觀,就讓侍者駕車返宮。
太子靜默思維,常常思考衰老之苦,我亦無從逃脫。
“不久,太子又讓禦者備車出遊。
在路上碰到一個病人,身體虛弱,腹大如鼓,臉色灰暗,獨卧在污穢之地,無人理睬,病入膏肓,苦不堪言。
太子就問禦者:‘這是什麼人呀?’禦者回答說:‘這是病人。
’太子又問:‘什麼叫作病呢?’禦者答說:‘所謂病,就是身體遭受種種苦痛的折磨,生命危在旦夕。
’太子又問:‘我亦會遭受病痛折磨,難免病患嗎?’回答說:‘是的。
有生就有病,無論尊卑貴賤,莫不如此。
’于是,太子怅然不悅,就讓禦者駕車返宮。
獨自靜默思維,常常思慮生病之苦,我亦無從避免。
“過些日子,太子又吩咐侍從備車出遊。
在路上碰到一個死人,旌幡招展,死者的親朋好友悲泣痛哭,護送死者出城殡葬。
太子問侍從:‘這是什麼人呀?’侍從答道:‘這是死人。
’太子又問:‘死是怎麼回事呀?’侍從回答說:‘死就是人的生命的終結。
首先呼吸停止,其次肢體冰冷,耳不能聽,目不能視,生離死别,存亡異路,所以稱為死。
’太子又問禦者:‘我亦會如此,難免一死嗎?’回答說:‘是的。
有生必有死,無論尊卑貴賤,莫不如此。
’因此,太子聽後,又怅然不悅,就讓禦者駕車返宮。
太子獨自靜默思維,常常沉思死亡之苦,我亦難以避免。
“再過些時日,太子又讓禦者備車出遊。
在路上遇見一個出家修道的沙門,穿着法服,手托飯缽,視地而行。
太子就問禦者:‘這是什麼人呀?’禦者回答說:‘這是沙門。
’太子又問:‘什麼叫沙門?’禦者回答說:‘所謂沙門,就是舍離天倫之樂而出家修行的人。
他們統攝種種感官,不染着官能的欲樂;他們慈悲萬物,從不殘害生命;他們面對痛苦而不悲戚,遇上歡樂而不欣喜;他們的精神人格就像大地一樣堅忍無比,所以稱為沙門。
’太子感歎說:‘很好!這種修持是真正能夠徹底棄絕塵世的束縛,微妙難言而高貴超脫。
這是真正唯一的生命之樂。
’于是,太子就讓禦者駕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