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本經
關燈
小
中
大
往,來到沙門面前。
“當時,太子問沙門說:‘你剃除須發,身穿法衣,手托飯缽,究竟追求什麼?’沙門回答說:‘出家修道者,都必須調伏種種心識、意念,徹底離棄塵世的污垢,慈心護育一切衆生而決不侵擾,使自心清靜無為,寂寥而玄遠,孜孜不倦地尋求終極的生命境界。
’太子說:‘真了不起啊!這是最真切的生命真理。
’過不久,太子吩咐禦者說:‘請你攜帶我的宮服以及車騎,回宮告訴大王,我就在這裡剃除須發,穿三法衣,出家修道。
因為我想調伏種種心識和意念,舍離世俗的污垢,清淨自心,尋求生命的真理。
’于是,禦者就帶着太子的寶馬香車及其華美宮服,回宮禀告大王。
而太子則剃除須發,換上三法衣,出家修道。
” 原典 佛告比丘:“太子見老、病人,知世苦惱;又見死人,戀世情滅;及見沙門,廓然大悟。
下寶車時,步步中間,轉遠縛着。
是真出家,是真遠離。
“時,彼國人聞太子剃除須發,法服持缽,出家修道,鹹相謂言:‘此道必真,乃令太子舍國榮位,捐棄所重。
’于時,國中八萬四千人往就太子,求為弟子,出家修道。
“于時,太子即便納受,與之遊行,在在教化。
從村至村,從國至國,所至之處,無不恭敬,四事供養①。
菩薩念言:吾與大衆遊行諸國,人間愦鬧,此非我宜。
何時當得離此群衆,閑靜之處,以求真道?尋獲志願,于閑靜處,專精修道。
複作是念:衆生可愍,常處暗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
衆苦所集,死此生彼,從彼生此。
緣此苦陰②,流轉無窮。
我當何時曉了苦陰,滅生老死? “複作是念:生死何從?何緣而有?即以智慧觀察所由,從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緣;生從有起,有③是生緣;有從取起,取④是有緣;取從愛起,愛⑤是取緣;愛從受起,受⑥是愛緣;受從觸起,觸⑦是受緣;觸從六入起,六入⑧是觸緣;六入從名色起,名色⑨是六入緣;名色從識起,識⑩是名色緣;識從行起,行?是識緣;行從癡起,癡?是行緣。
是為緣癡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病、死、憂、悲、苦、惱。
此苦盛陰,緣生而有,是為苦集。
菩薩思維苦集陰時,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證。
“于時,菩薩複自思維:何等無故老死無?何等滅故老死滅?即以智慧觀察所由,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有無故生無,有滅故生滅;取無故有無,取滅故有滅;愛無故取無,愛滅故取滅;受無故愛無,受滅故愛滅;觸無故受無,觸滅故受滅;六入無故觸無,六入滅故觸滅;名色無故六入無,名色滅故六入滅;識無故名色無,識滅故名色滅;行無故識無,行滅故識滅;癡無故行無,癡滅故行滅。
是為,癡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憂、悲、苦、惱滅。
菩薩思維:苦陰滅時,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證。
爾時,菩薩逆順觀十二因緣,如實知,如實見已,即于座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注釋 ①四事供養:供給資養佛、僧等日常生活所需之四事。
四事,指衣服、飲食、卧具、醫藥等,或指衣服、飲食、湯藥、房舍等。
②苦陰:佛教名詞。
亦譯為蘊、陰,指有情衆生的身心結構:色、受、想、行、識。
佛教認為,有情衆生身心俱苦,故稱色、受、想、行、識五蘊(或五陰)為苦陰。
③有:佛教名詞。
指産生未來當有果報的種種善業和惡業。
④取:佛教名詞。
指二十歲成年後,貪欲轉盛,周遍馳求世間享受,執着追求。
⑤愛:佛教名詞。
指貪愛和渴欲,人生青春期後的種種渴望、貪愛。
⑥受:佛教名詞。
年齡漸增,心識漸次發達,六根觸對六境,産生苦、樂、不苦不樂三種感受。
⑦觸:佛教名詞。
指觸覺。
胎兒出生後,由六根與外境相接觸而産生的感受。
相當于幼兒階段。
⑧六入:佛教名詞。
亦作六處,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指嬰兒形體完備,即将出胎位誕生。
⑨名色:佛教名詞。
名,指心、精神;色
“當時,太子問沙門說:‘你剃除須發,身穿法衣,手托飯缽,究竟追求什麼?’沙門回答說:‘出家修道者,都必須調伏種種心識、意念,徹底離棄塵世的污垢,慈心護育一切衆生而決不侵擾,使自心清靜無為,寂寥而玄遠,孜孜不倦地尋求終極的生命境界。
’太子說:‘真了不起啊!這是最真切的生命真理。
’過不久,太子吩咐禦者說:‘請你攜帶我的宮服以及車騎,回宮告訴大王,我就在這裡剃除須發,穿三法衣,出家修道。
因為我想調伏種種心識和意念,舍離世俗的污垢,清淨自心,尋求生命的真理。
’于是,禦者就帶着太子的寶馬香車及其華美宮服,回宮禀告大王。
而太子則剃除須發,換上三法衣,出家修道。
” 原典 佛告比丘:“太子見老、病人,知世苦惱;又見死人,戀世情滅;及見沙門,廓然大悟。
下寶車時,步步中間,轉遠縛着。
是真出家,是真遠離。
“時,彼國人聞太子剃除須發,法服持缽,出家修道,鹹相謂言:‘此道必真,乃令太子舍國榮位,捐棄所重。
’于時,國中八萬四千人往就太子,求為弟子,出家修道。
“于時,太子即便納受,與之遊行,在在教化。
從村至村,從國至國,所至之處,無不恭敬,四事供養①。
菩薩念言:吾與大衆遊行諸國,人間愦鬧,此非我宜。
何時當得離此群衆,閑靜之處,以求真道?尋獲志願,于閑靜處,專精修道。
複作是念:衆生可愍,常處暗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
衆苦所集,死此生彼,從彼生此。
緣此苦陰②,流轉無窮。
我當何時曉了苦陰,滅生老死? “複作是念:生死何從?何緣而有?即以智慧觀察所由,從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緣;生從有起,有③是生緣;有從取起,取④是有緣;取從愛起,愛⑤是取緣;愛從受起,受⑥是愛緣;受從觸起,觸⑦是受緣;觸從六入起,六入⑧是觸緣;六入從名色起,名色⑨是六入緣;名色從識起,識⑩是名色緣;識從行起,行?是識緣;行從癡起,癡?是行緣。
是為緣癡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病、死、憂、悲、苦、惱。
此苦盛陰,緣生而有,是為苦集。
菩薩思維苦集陰時,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證。
“于時,菩薩複自思維:何等無故老死無?何等滅故老死滅?即以智慧觀察所由,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有無故生無,有滅故生滅;取無故有無,取滅故有滅;愛無故取無,愛滅故取滅;受無故愛無,受滅故愛滅;觸無故受無,觸滅故受滅;六入無故觸無,六入滅故觸滅;名色無故六入無,名色滅故六入滅;識無故名色無,識滅故名色滅;行無故識無,行滅故識滅;癡無故行無,癡滅故行滅。
是為,癡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憂、悲、苦、惱滅。
菩薩思維:苦陰滅時,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證。
爾時,菩薩逆順觀十二因緣,如實知,如實見已,即于座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注釋 ①四事供養:供給資養佛、僧等日常生活所需之四事。
四事,指衣服、飲食、卧具、醫藥等,或指衣服、飲食、湯藥、房舍等。
②苦陰:佛教名詞。
亦譯為蘊、陰,指有情衆生的身心結構:色、受、想、行、識。
佛教認為,有情衆生身心俱苦,故稱色、受、想、行、識五蘊(或五陰)為苦陰。
③有:佛教名詞。
指産生未來當有果報的種種善業和惡業。
④取:佛教名詞。
指二十歲成年後,貪欲轉盛,周遍馳求世間享受,執着追求。
⑤愛:佛教名詞。
指貪愛和渴欲,人生青春期後的種種渴望、貪愛。
⑥受:佛教名詞。
年齡漸增,心識漸次發達,六根觸對六境,産生苦、樂、不苦不樂三種感受。
⑦觸:佛教名詞。
指觸覺。
胎兒出生後,由六根與外境相接觸而産生的感受。
相當于幼兒階段。
⑧六入:佛教名詞。
亦作六處,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指嬰兒形體完備,即将出胎位誕生。
⑨名色:佛教名詞。
名,指心、精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