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本經

關燈
,指色質、肉體。

    名色指胎中嬰兒的精神和形體。

     ⑩識:佛教名詞。

    指嬰兒托胎時的心識、精神活動。

     ?行:佛教名詞。

    由過去世煩惱所造的一切善、不善的業行、意志行為。

    行有三種類型:善、不善、無記,都源于無明(癡)。

     ?癡:佛教名詞。

    亦稱無明,是過去世所起煩惱的總稱。

    佛教認為,煩惱雖有種種,但都與無明相應,故名一切煩惱的根本為無明。

    癡、無明,亦特指對佛法的愚昧無知。

     譯文 佛告訴比丘說:“太子路見老人和病人,了解了世間種種痛苦和煩惱;又遇見死人,太子就滅卻了對世間的依戀之情;等到逢見沙門,太子就豁然朗悟生命的終極皈依。

    太子在走下寶車的步步中間,就已經遠離了塵世的種種束縛。

    太子是真正的出家,是真正的遠離塵俗。

     “當時,國人聽到太子剃除須發,換穿法衣,手持飯缽,出家修道,都奔走相告說:‘這種道理必定是真理,所以才使太子舍卻王位,捐棄榮貴。

    ’那時,全國有八萬四千人前往太子出家修道的地方,懇求太子接納為弟子,讓他們都出家修道。

     “當時,太子就接納了他們出家修道,與他們一道遊行各地,因地教化。

    從一個村落到另一個村落,從一國到另一國,所到之處,都受到崇敬和禮遇,接受各地人民無微不至的供養。

    菩薩心想:我與衆人遊行諸國,人世間事務雜亂,這不是我願意做的。

    什麼時候才能離開衆人,尋一閑靜地方,探求真正的道理?不久就實現了心中所願,太子尋到一處閑靜的地方,專心緻志地修道。

    太子又心想:衆生真值得憐愍,身心經常處于冥暗,生命脆弱,有生老病死的苦難。

    由于衆多的苦難,他們常處生死輪回的苦海之中。

    因為五陰聚集的身體,所以在生死中無窮盡地輪回流轉。

    我何時才明曉苦陰聚集的有情身心的假相,根本消除生老病死的痛苦? “太子又沉思道:生死從何而起?緣何而有?就以智慧洞觀生死的根由,從生才有老、死,生是老、死的緣起;生又因有而起,有是生之緣;有又從取生起,取是有的緣;取從愛生起,愛是取的緣;愛從受生起,受是愛的緣;受從觸生起,觸是受的緣;觸從六入生起,六入是觸的緣;六入從名色生起,名色是六入的緣;名色從識生起,識是名色的緣;識從行生起,行是識的緣;行從癡生起,癡是行的緣。

    因此,由于有癡,才有行;因為有行,才有識的發生;由于識,而有名色的發生;由于名色,而有六入的發生;由于六入,而有觸的發生;由于觸,而有受的發生;由于受,而有愛的發生;由于愛,而有取的發生;由于取,而有有的發生;由于有,而有生的發生;由于生,而有衰老、病痛、死亡、憂傷、悲哀、苦難、煩惱等的發生。

    有情識衆生的種種苦難都來自生,所以才衆苦聚集,難以超脫。

    菩薩冥思苦難聚集有情衆生的身心時,成就了法智、法眼,成就了覺悟、知解,成就了神通、慧命,成就了菩提解脫。

     “當時,菩薩又獨自沉思:怎樣才能沒有老、死之苦呢?怎樣才能消除老、死之苦呢?菩薩就以自我覺悟的智慧洞觀生死的根源,沒有生,所以才沒有老、死;消除生,所以才了斷老、死。

    有不存在了,才沒有生;有消除了,生才消除。

    取不存在了,有才會不存在;取了斷了,有才會了斷。

    愛不存在了,取才會消失;愛滅除了,取才滅除。

    受不存在,所以愛才不存在;受滅除了,愛才消失。

    觸不存在,受才不存在;觸消失了,受才消失。

    六入不存在,觸才不存在;六入消失了,觸才消失。

    名色沒有了,才會沒有六入;名色消除了,六入才消除。

    識不存在,所以名色才不存在;識消除了,名色才會消除。

    行不存在,所以識才不存在;行消除了,識才消失。

    癡不存在,行才不存在;癡了斷了,行才會滅除。

    因此,癡滅,行才滅;行滅,識才滅;識滅,名色才滅;名色滅,六入才滅;六入滅,觸才滅;觸滅,受才滅;受滅,愛才滅;愛滅,取才滅;取滅,有才滅;有滅,生才滅;生滅,衰老、死亡、憂傷、悲痛、苦難、煩惱才會徹底了斷。

    菩薩冥思了斷有情衆生的身心痛苦時,成就了法智、法眼,成就了覺悟、知解,成就了神通、慧命,成就了菩提解脫。

    那時候,菩薩逆觀、順觀十二因緣,如實知解,如實領會,即座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