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關燈
《阿含經》是早期佛教基本經典的彙編,釋迦時代的聖典總集。

     阿含,梵文āgama的音譯,亦譯作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阿鋡等,中國古代佛教論典和譯籍,常把阿含意譯作法歸、法本、法藏、教法、教分、種種說、無比法、傳教、淨教、趣無、教、傳、歸、來、藏等。

    近代佛教學者,更有把阿含之意譯讀為來着、趣歸、知識、聖言、聖訓集、經典等。

    阿含,其字面意義為萬法之歸趣、萬法之總持。

    因此,“阿含”一詞有着雙重含義,既指佛教依師承而輾轉相傳的教法及教說,亦指由傳承釋迦教法而結集的早期佛教經典。

    稱阿含為《阿含經》,乃是中國曆史上相沿成習的慣例。

     一般認為,釋迦入滅不久的佛教經律第一次結集時,《阿含經》的基本内容已被确定;到部派佛教形成前後被加以系統整理,并在約公元前三世紀時形諸文字。

    佛教文獻視《阿含經》為小乘佛教(聲聞乘)三藏中的經藏。

    漢譯《大藏經》中,對于所收小乘佛教的經典,統稱為阿含部。

     釋迦入滅後百年,原始佛教的僧伽教團一分而為上座部與大衆部二大部派。

    其後,部派佛教更分裂為小乘二十部派(南傳佛教持十八部派說)。

    各佛教部派均各有獨自傳承的經藏。

    據現今有關資料表明,當時至少有南方上座部、一切有部、化地部、法藏部、大衆部、飲光部、經量部等所傳的經典存在。

    然而,時至今日,僅有南方上座部的原始經典完全保存下來,計有五部,并以釋迦時代較為通俗的巴利文書寫。

     南傳佛教的巴利文經典,包括《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小部》(即屈陀迦阿含),被通稱為南傳五部,亦稱南傳五阿含。

    至于北傳佛教,則彙集其他諸部派經典的殘篇斷簡,編就四阿含,即《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和《雜阿含經》,以梵文書寫。

    此即北傳四阿含。

    其中,南傳《長部》《中部》分别相當于北傳的《長阿含經》和《中阿含經》,而《相應部》則相當于《雜阿含經》,《增支部》與《增一阿含經》相當。

    盡管南傳五阿含與北傳四阿含在内容結構上存在着對應關系,但并非完全相同。

    相對來說,最為接近的是《長部》和《長阿含經》,其次是《相應部》與《雜阿含經》,再次是《中部》與《中阿含經》,差别最大的是《增支部》與《增一阿含經》,而南傳《小部》則更是北傳四阿含中所無。

    即使是南傳五阿含與北傳四阿含中的相同之經,其内容及排列順序,亦頗有出入。

    因此,南北兩大阿含部都具有相對獨立的宗教價值和學術價值,并為兩大佛教傳承系統之間的比較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

     公元前後,佛教初傳中國,早期佛教的聖典《阿含經》亦随之傳入。

    不過,最早在中國流傳的《阿含經》隻是些單品小經。

    如東漢時期最早傳譯的《四十二章經》乃是輯錄《阿含經》要點的“經鈔”,而東漢末及三國時期的兩大譯經高手安世高、支謙則更是譯有大量四部《阿含經》中的單品經。

    西晉時竺法護亦譯有不少《阿含經》中的單品經。

    東晉十六國時期及南北朝初期,印度和西域的佛教僧人到中國内地譯經傳教者衆多,從而使北傳四阿含流通中國,并與漢族學僧協作,将北傳四阿含悉數譯成漢語。

    從此,漢譯北傳四阿含一直被保存下來,并流傳至今。

    據近代以來各國學者對以中國為中心的北傳佛教和以斯裡蘭卡為中心的南傳佛教的各種文字佛經的對比研究的結果,小乘佛教經典《阿含經》較為真實地反映了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

     釋迦牟尼初創佛教時采取口頭宣教的形式,并沒有形諸文字。

    公元一世紀前後逐漸發展為成文經典的《阿含經》,以其素樸、簡潔而形象的文字表達,記載了釋迦牟尼初傳佛教的基本情形,介紹了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如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緣以及四念處、四正斷、四禅、五根、五力、七覺支等三十七道品的内容,宣示了佛教修持特有的戒、定、慧三學。

    盡管出于種種原因,不同程度地有着增補、改編等現象,漢譯《阿含經》仍在現存卷帙浩繁的佛教經典中,較為如實地反映了早期佛教的基本思想。

    其中,漢譯《長阿含經》以其獨特面目保存許多其他三部《阿含經》所無法取代的内容。

     《長阿含經》在公元四一三年(後秦弘始十五年),由罽賓(今克什米爾地區)沙門佛陀耶舍誦出,涼州(今甘肅河西地區)沙門竺佛念譯為漢語,道含筆受,譯于長安(今陝西西安)。

    漢譯《長阿含經》凡二十二卷,共收有三十部阿含經文。

    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将之列為第一冊第一部佛典。

    此譯釋本即以《大正藏》為基本文本。

     關于《長阿含經》名稱的由來,據《四分律》卷五十四、《五分律》卷三十、《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等載:因系長經說集,故稱此名。

    又據《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載:破諸外道,是為《長阿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