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關燈
》。

    而《分别功德論》則認為:長者,乃說久遠之事,意即曆劫而不絕。

    由此可見,之所以稱為《長阿含經》,一則是由于其所彙集的《阿含經》的篇幅最長;二則是由于其抨擊外道異說而顯彰佛說的内容結構;三則是由于此經所說之事多半涉及久遠往事。

     具體地說,漢譯《長阿含經》的内容結構為四分三十經,即: (一)第一分四經,包括《大本經》《遊行經》《典尊經》《阇尼沙經》,主要收錄有關佛陀的本生故事,叙述諸佛的過去事緣,着重講說釋迦遊行教化的活動。

     (二)第二分十五經,包括《小緣經》《轉輪聖王修行經》《弊宿經》《散陀那經》《衆集經》《十上經》《增一經》《三聚經》《大緣方便經》《釋提桓因問經》《阿?夷經》《善生經》《清淨經》《自歡喜經》《大會經》。

    其内容主要為叙述佛教諸行的修習以及佛所說教法的綱要。

     (三)第三分十經,包括《阿摩晝經》《梵動經》《種德經》《究羅檀頭經》《堅固經》《裸形梵志經》《三明經》《沙門果經》《布吒婆樓經》《露遮經》。

    其内容主要收錄佛陀對外道異說,特别是婆羅門學說的論難和批駁。

     (四)第四分隻收《世記經》。

    但《世記經》較長,共占三卷,從第十八卷到第二十卷。

    該經共有十二品:《閻浮提洲品》《郁單曰品》《轉輪聖王品》《地獄品》《龍鳥品》《阿須倫品》《四天王品》《忉利天品》《三災品》《戰鬥品》《三中劫品》《世本緣品》,詳述了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所居世界的成敗劫數諸相。

     《長阿含經》譯釋本,以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所收錄的漢譯《長阿含經》為底本。

    原典選錄标準,大體上展現了《長阿含經》四分内容的基本結構。

    所選經文,大緻體現了佛陀本生事迹、佛教說法的教旨内容、根據佛教立場對外道異學的駁難,以及佛教特有的世界起源和神話化的世界結構。

     未曾選錄的經文包括:第三經《典尊經》、第九經《衆集經》、第十一經《增一經》、第十三經《大緣方便經》、第十四經《釋提桓因問經》、第十九經《大會經》、第二十三經《究羅檀頭經》和第二十六經《三明經》。

    除了略選《地獄品》《忉利天品》《世本緣品》外,最後一經《世記經》的其餘諸品概未加選錄。

     上述未曾節選諸經,其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第三經《典尊經》。

    該經記叙過去世大典尊,雖位居七國之相,卻發心出家修道,決意舍卻五欲。

    而現在世的釋迦文佛即典尊之身。

    佛告般遮翼說:大典尊即我身是也。

    該經所闡述的中心教旨在于:佛門弟子不應懷疑出家修行的生命真理。

    唯有出家淨修梵行,方能根除三毒,舍棄我執、人執;獨修慈心才能獨生梵天。

    經文強調,佛門弟子應該相信,出家清修梵行,有果報,有教誡,是“究竟道法,究竟梵行,究竟安隐,終歸滅度”。

     第九經《衆集經》。

    該經記載了釋尊晚年令舍利弗為諸比丘說法,“以防诤訟,使梵行久立,多為饒益,天人獲安”。

    此經的講經形式與内容結構,類似第十經《十上經》、第十一經《增一經》、第十二經《三聚經》,從“一正法”一直說到“十正法”,最後由世尊印可舍利弗所說。

     第十一經《增一經》。

    此經記叙了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給諸比丘說“一增法”,亦即依法數增加的方式來傳揚佛法。

    世尊從一成法、一修法、一覺法、一滅法、一證法,依次說到十成法、十修法、十覺法、十滅法、十證法。

    該經以增一的講經方式,便利了佛法的記誦和弘揚,并成為後來《增一阿含經》的雛形。

     第十三經《大緣方便經》。

    此經較系統地描述了十二因緣的教法。

    世尊告訴阿難說,十二因緣難見難知,甚深難解;唯有如實正觀十二因緣才能獲緻無漏心解脫的修行,才能真正實現慧解脫的佛教生命理想。

     第十四經《釋提桓因問經》。

    該經記載了佛為忉利諸天的說法内容。

    釋提桓因即帝釋天,與執樂之神般遮翼及忉利諸天,同詣佛所,聞佛說法。

    釋尊用緣起思想闡述人的愛憎皆生于人的欲望,欲望是愛憎的首要因緣。

    有欲望則有愛憎,無欲望則無愛憎;若無愛憎則無貪嫉;若無貪嫉,則一切衆生不相傷害。

    反之,從欲望而有愛憎,從愛憎則有貪嫉,從貪嫉則使一切衆生共相傷害。

     第十九經《大會經》。

    佛在釋翅提國迦維園中,給五百羅漢、十方諸神妙天、地神、雪山神、東南西北四大天王,講說此經。

    聞法者皆遠離塵垢,得法眼清淨。

    此經的特别之處是充滿了世尊的結咒,與《長阿含經》的其他諸經截然有異。

     第二十三經《究羅檀頭經》。

    佛給究羅檀頭大婆羅門說法,婆羅門的祭祀典禮充斥着殺生和奢侈。

    世尊盡管知悉婆羅門的祭祀大典,但他堅決拒斥殺生的陋習。

    此經内容大緻與《種德經》相仿。

     第二十六經《三明經》。

    針對婆羅門教自稱出自梵天,種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