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關燈
小
中
大
回到山上,對衆人說:“我離開山門有六十七天,我且問你們六十七天的事情怎麼樣?”衆人都不能回答。
禅師說:“為什麼不說和尚在京城吃面的時候多?”意思是告訴大家,我雖然受人尊敬,卻并沒有什麼高妙的佛法給人講,和在山上一樣,隻是多吃了一些面而已,平常得不能再平常,毫無神異可言。
禅是講清靜的,但人們常常機械地理解清靜,把清靜絕對化:清得一塵不染,靜得不雜一念,世俗之人不在山寺禅院,難以達到這種境界,因此覺得禅可望而不可即。
其實這又是對禅的誤解。
禅的清靜,并不是外在形式上的清靜,而是指内心遠離色相的攪擾,不受任何東西的束縛牽扯。
如果認為有一種純而又純的境界,那就錯了。
洞山良價禅師向一位老婆婆讨水喝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
故事說良價禅師開始行腳時,路上遇着一個婆婆擔水。
他要水喝,婆婆說:“水倒不怕你喝,但有一個問題,得先問過才行。
你說水裡有幾粒塵土?”禅師說:“沒有塵土。
”婆婆說:“去!不要弄髒我的水擔!” 人們對禅的另一個誤解,就是認為學禅的人萬念俱灰,過的是一種枯淡無味的生活,毫無快樂可言。
看過《指月錄》就會發現,那些開悟的禅師完全是另一種狀态。
開悟就意味着洞曉人生,圓融地對待一切,再也沒有煩惱的打擾,他們的心境是非常快樂的,生活是非常活潑的。
他們看穿了一切煩惱,有什麼理由不快樂呢?他們能把佛法自由自在地融會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有什麼理由不活得生趣活潑呢?四祖道信大師就曾對法融禅師說:“快快樂樂,無憂無慮,所以叫作佛。
” 林清玄有一段對學禅之人快樂生活情境的描寫,說得很好:“我們會發現到,曆史上偉大或甚至隻是平常的一位禅師,他們都是活得活活潑潑、高高興興、真真實實、轟轟烈烈的,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垂頭喪氣、優柔寡斷、消極萎靡的禅師,這使我們知道禅有一種健康與優美的風格,所有進入禅智的人,都會有一個光明的心,有莊嚴偉大的内在,這就是禅心。
這種禅心使我們知道禅對古今中外的人心都能帶來絕對的利益。
”(《序蔡志忠的“曹溪的佛唱——六祖壇經”》)。
以上所舉的對禅的誤解,都是人們對禅了解得太少,特别是對中國的禅了解太少造成的。
有了這些誤解,對禅隻能采取敬而遠之的态度。
《指月錄》中所傳述的正宗的中國禅,對消除人們的誤解,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指月錄》給人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難以備述,筆者隻能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據我理解,禅的總的精神和目的,所謂成佛,就是獲得生命究竟的解脫。
《指月錄》所講的那麼多公案,都是圍繞怎樣解脫自身的無明而展開的讨論。
斬貓碎甕、當頭棒喝、設機鋒、下轉語、四料簡、三玄門、五位說等等,無非是禅師們接引學人的具體做法,可謂循循善誘,苦口婆心。
解脫自己,首先要做的就是破除“我執”。
那種認為有實我的存在,自我的利益高于一切,時刻想着自己利益的人,永遠無法解脫自身,因為他的做法是南轅北轍的。
事事替自己打算,事事講自身的得失,所得到的隻能是無窮無盡的煩惱,執着不放,便是無邊的苦海。
正确的做法與此相反,不把自己的利益放到一切利益之上,去撐那麼多的欲望。
例如有個秀才問趙州從谂禅師:“佛不違反衆生的心願,是不是?”從谂禅師說:“是。
”秀才說:“我想要你手中的拄杖,行不行?”禅師說:“君子不奪别人所愛。
”秀才說:“我不是君子。
”禅師說:“我也不是佛。
”從這段機智風趣的對話中,可以看出秀才和趙州争相擺脫虛名對自己的束縛,從而得到自由有利的處境。
所謂名枷利索,無不源于“我執”。
禅門中許多故事都是教人破除“我執”。
的二祖慧可大師斷臂求法,感動了達磨大師。
達磨說:“諸佛最初探求佛法,求的就是超脫自身形體。
”釋迦牟尼佛在黑氏梵志獻合歡梧桐花時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故事說:“世尊因黑氏梵志向他獻合歡梧桐花,便招呼道:‘仙人放下吧!’梵志便放下了左手的一株花。
佛又招呼道:‘仙人放下吧!’
禅師說:“為什麼不說和尚在京城吃面的時候多?”意思是告訴大家,我雖然受人尊敬,卻并沒有什麼高妙的佛法給人講,和在山上一樣,隻是多吃了一些面而已,平常得不能再平常,毫無神異可言。
禅是講清靜的,但人們常常機械地理解清靜,把清靜絕對化:清得一塵不染,靜得不雜一念,世俗之人不在山寺禅院,難以達到這種境界,因此覺得禅可望而不可即。
其實這又是對禅的誤解。
禅的清靜,并不是外在形式上的清靜,而是指内心遠離色相的攪擾,不受任何東西的束縛牽扯。
如果認為有一種純而又純的境界,那就錯了。
洞山良價禅師向一位老婆婆讨水喝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
故事說良價禅師開始行腳時,路上遇着一個婆婆擔水。
他要水喝,婆婆說:“水倒不怕你喝,但有一個問題,得先問過才行。
你說水裡有幾粒塵土?”禅師說:“沒有塵土。
”婆婆說:“去!不要弄髒我的水擔!” 人們對禅的另一個誤解,就是認為學禅的人萬念俱灰,過的是一種枯淡無味的生活,毫無快樂可言。
看過《指月錄》就會發現,那些開悟的禅師完全是另一種狀态。
開悟就意味着洞曉人生,圓融地對待一切,再也沒有煩惱的打擾,他們的心境是非常快樂的,生活是非常活潑的。
他們看穿了一切煩惱,有什麼理由不快樂呢?他們能把佛法自由自在地融會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有什麼理由不活得生趣活潑呢?四祖道信大師就曾對法融禅師說:“快快樂樂,無憂無慮,所以叫作佛。
” 林清玄有一段對學禅之人快樂生活情境的描寫,說得很好:“我們會發現到,曆史上偉大或甚至隻是平常的一位禅師,他們都是活得活活潑潑、高高興興、真真實實、轟轟烈烈的,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垂頭喪氣、優柔寡斷、消極萎靡的禅師,這使我們知道禅有一種健康與優美的風格,所有進入禅智的人,都會有一個光明的心,有莊嚴偉大的内在,這就是禅心。
這種禅心使我們知道禅對古今中外的人心都能帶來絕對的利益。
”(《序蔡志忠的“曹溪的佛唱——六祖壇經”》)。
以上所舉的對禅的誤解,都是人們對禅了解得太少,特别是對中國的禅了解太少造成的。
有了這些誤解,對禅隻能采取敬而遠之的态度。
《指月錄》中所傳述的正宗的中國禅,對消除人們的誤解,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指月錄》給人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難以備述,筆者隻能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據我理解,禅的總的精神和目的,所謂成佛,就是獲得生命究竟的解脫。
《指月錄》所講的那麼多公案,都是圍繞怎樣解脫自身的無明而展開的讨論。
斬貓碎甕、當頭棒喝、設機鋒、下轉語、四料簡、三玄門、五位說等等,無非是禅師們接引學人的具體做法,可謂循循善誘,苦口婆心。
解脫自己,首先要做的就是破除“我執”。
那種認為有實我的存在,自我的利益高于一切,時刻想着自己利益的人,永遠無法解脫自身,因為他的做法是南轅北轍的。
事事替自己打算,事事講自身的得失,所得到的隻能是無窮無盡的煩惱,執着不放,便是無邊的苦海。
正确的做法與此相反,不把自己的利益放到一切利益之上,去撐那麼多的欲望。
例如有個秀才問趙州從谂禅師:“佛不違反衆生的心願,是不是?”從谂禅師說:“是。
”秀才說:“我想要你手中的拄杖,行不行?”禅師說:“君子不奪别人所愛。
”秀才說:“我不是君子。
”禅師說:“我也不是佛。
”從這段機智風趣的對話中,可以看出秀才和趙州争相擺脫虛名對自己的束縛,從而得到自由有利的處境。
所謂名枷利索,無不源于“我執”。
禅門中許多故事都是教人破除“我執”。
的二祖慧可大師斷臂求法,感動了達磨大師。
達磨說:“諸佛最初探求佛法,求的就是超脫自身形體。
”釋迦牟尼佛在黑氏梵志獻合歡梧桐花時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故事說:“世尊因黑氏梵志向他獻合歡梧桐花,便招呼道:‘仙人放下吧!’梵志便放下了左手的一株花。
佛又招呼道:‘仙人放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