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關燈
小
中
大
《指月錄》是談禅之書,因而禅宗的主要理論,在書中都有所體現。
特别是那些著名的公案,以活潑生動的形式,向人們昭示着生活的真理。
它的形式雖然是陳舊的,但禅的精神卻是生生不息的。
它告訴人們,怎樣才能活得透徹明白、自由快樂。
下面就以已經選錄的那些著名的禅門公案為例,将禅對現代生活的指導意義略加說明。
人類社會向前發展,是征服自然和改造自我同行并進的過程。
但在實際生活當中,又很難做到齊頭并進、和諧平衡。
人們常說,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但物質文明絕對不能代替精神文明。
世界自從近代以來,征服自然,建立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成為世人所崇尚的偉大目标。
目前這種物質文明的熱潮已波及整個世界。
世界給人們的印象一下子變得絢麗多彩。
然而人們在這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面前,生、老、病、死等痛苦煩惱并沒有絲毫減輕和消失,代替舊的煩惱是更多新的煩惱。
色相對人的迷惑力無疑大大加強了。
絢麗多彩的物質世界,使人們失去自我返照的機會和意識。
整個社會都為物質生活所驅使,人們屈從于經濟生活和技術權威之下,走向異化。
美國當代哲學家馬爾庫塞把現代西方社會的人們稱為“單向度的人”(或叫單面人、畸形人)。
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呢?人們想出許多辦法,其中包括到古老的東方文明中來尋找答案,于是禅又引起了人們廣泛的興趣。
禅是向内的,它時刻告訴人們去自省,去擺脫色界的虛幻、攪擾,尋找到自由的天地。
現代社會更需要禅。
人們需要禅,并不一定都能正确理解禅。
閱讀《指月錄》,便可以起正确理解的作用。
在一般人看來,禅是很神秘的東西,可望而不可即,人們又常常把禅和靜坐、氣功等同起來,其實這是對禅的誤解。
隻要看一下《指月錄》就會發現這一點。
例如坐禅,禅宗本是堅決反對的。
六祖惠能大師對志誠禅師說:“住心觀靜,是病非禅,長坐拘身,于理何益?”并說偈雲:“生來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頭,何為立功過?”這一精神為弟子們所繼承。
南嶽懷讓禅師開導馬祖道一禅師就是一個有名的公案。
公案講:唐玄宗開元年間,有個叫道一的沙門,在衡山常常練習坐禅。
懷讓禅師就問他:“大德坐禅想求得什麼?”道一說:“謀求作佛。
”懷讓禅師拿起一塊磚,在他庵前的石頭上磨。
道一問:“磨這個作什麼?”禅師說:“磨作鏡子。
”道一說:“磨磚怎麼能成為鏡子呢?”禅師說:“既然磨磚不能成為鏡子,那麼坐禅怎麼能成佛呢?”道一說:“怎麼才對呢?”禅師說:“就好像牛拉車,車如果不走,打車對呢?還是打牛對呢?”道一沒法回答。
禅師又說:“你是學習坐禅,還是學習坐佛?如果學習坐禅,那麼禅并不是坐卧等形式;如果學習坐佛,佛又沒有固定的外相形狀。
在事物變化不定的無住法上,不應該有所取舍。
你如果坐佛,就是殺佛。
如果執着于坐相,是不能達到真理的。
”道一聽後,大為醒悟。
再如臨濟義玄在僧堂睡覺的故事:義玄禅師在僧堂裡睡覺,師父黃檗進堂看見後,用拄杖打了一下闆頭。
禅師擡頭見是黃檗,繼續睡。
黃檗又打了一下闆頭,就往上間走。
看見首座在那裡坐禅,就說:“下間的後生在那裡坐禅,你卻在這裡妄想什麼?”可見黃檗認為義玄雖然在睡覺,卻符合禅的精神,而首座在那裡坐禅,隻不過是一種妄想。
六祖的話和這兩則公案明确地告訴人們,禅宗本來是反對坐禅的。
可是到了宋代,曹洞宗僧人宏智正覺又倡“默照禅”,以靜坐默照為根本,把靜坐視為悟的唯一手段,在靜坐中體悟宇宙人生空幻的本質。
雖然一時影響很大,卻立即遭到了大慧宗杲禅師的抨擊。
宗杲倡“看話禅”,與之抗衡,影響更大。
禅并不是靜坐苦行,高不可攀,神不可及。
禅就在普普通通的現實生活當中。
禅師們一再告誡學人,不要離開現實生活去尋求什麼超人的佛法。
渴來飲水,困來上床,随緣而施,道就在其中,毫無神異可言。
五代後漢時雲門文偃禅師一次被人請到京城中供養了六十七天。
九月甲子日
特别是那些著名的公案,以活潑生動的形式,向人們昭示着生活的真理。
它的形式雖然是陳舊的,但禅的精神卻是生生不息的。
它告訴人們,怎樣才能活得透徹明白、自由快樂。
下面就以已經選錄的那些著名的禅門公案為例,将禅對現代生活的指導意義略加說明。
人類社會向前發展,是征服自然和改造自我同行并進的過程。
但在實際生活當中,又很難做到齊頭并進、和諧平衡。
人們常說,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但物質文明絕對不能代替精神文明。
世界自從近代以來,征服自然,建立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成為世人所崇尚的偉大目标。
目前這種物質文明的熱潮已波及整個世界。
世界給人們的印象一下子變得絢麗多彩。
然而人們在這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面前,生、老、病、死等痛苦煩惱并沒有絲毫減輕和消失,代替舊的煩惱是更多新的煩惱。
色相對人的迷惑力無疑大大加強了。
絢麗多彩的物質世界,使人們失去自我返照的機會和意識。
整個社會都為物質生活所驅使,人們屈從于經濟生活和技術權威之下,走向異化。
美國當代哲學家馬爾庫塞把現代西方社會的人們稱為“單向度的人”(或叫單面人、畸形人)。
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呢?人們想出許多辦法,其中包括到古老的東方文明中來尋找答案,于是禅又引起了人們廣泛的興趣。
禅是向内的,它時刻告訴人們去自省,去擺脫色界的虛幻、攪擾,尋找到自由的天地。
現代社會更需要禅。
人們需要禅,并不一定都能正确理解禅。
閱讀《指月錄》,便可以起正确理解的作用。
在一般人看來,禅是很神秘的東西,可望而不可即,人們又常常把禅和靜坐、氣功等同起來,其實這是對禅的誤解。
隻要看一下《指月錄》就會發現這一點。
例如坐禅,禅宗本是堅決反對的。
六祖惠能大師對志誠禅師說:“住心觀靜,是病非禅,長坐拘身,于理何益?”并說偈雲:“生來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頭,何為立功過?”這一精神為弟子們所繼承。
南嶽懷讓禅師開導馬祖道一禅師就是一個有名的公案。
公案講:唐玄宗開元年間,有個叫道一的沙門,在衡山常常練習坐禅。
懷讓禅師就問他:“大德坐禅想求得什麼?”道一說:“謀求作佛。
”懷讓禅師拿起一塊磚,在他庵前的石頭上磨。
道一問:“磨這個作什麼?”禅師說:“磨作鏡子。
”道一說:“磨磚怎麼能成為鏡子呢?”禅師說:“既然磨磚不能成為鏡子,那麼坐禅怎麼能成佛呢?”道一說:“怎麼才對呢?”禅師說:“就好像牛拉車,車如果不走,打車對呢?還是打牛對呢?”道一沒法回答。
禅師又說:“你是學習坐禅,還是學習坐佛?如果學習坐禅,那麼禅并不是坐卧等形式;如果學習坐佛,佛又沒有固定的外相形狀。
在事物變化不定的無住法上,不應該有所取舍。
你如果坐佛,就是殺佛。
如果執着于坐相,是不能達到真理的。
”道一聽後,大為醒悟。
再如臨濟義玄在僧堂睡覺的故事:義玄禅師在僧堂裡睡覺,師父黃檗進堂看見後,用拄杖打了一下闆頭。
禅師擡頭見是黃檗,繼續睡。
黃檗又打了一下闆頭,就往上間走。
看見首座在那裡坐禅,就說:“下間的後生在那裡坐禅,你卻在這裡妄想什麼?”可見黃檗認為義玄雖然在睡覺,卻符合禅的精神,而首座在那裡坐禅,隻不過是一種妄想。
六祖的話和這兩則公案明确地告訴人們,禅宗本來是反對坐禅的。
可是到了宋代,曹洞宗僧人宏智正覺又倡“默照禅”,以靜坐默照為根本,把靜坐視為悟的唯一手段,在靜坐中體悟宇宙人生空幻的本質。
雖然一時影響很大,卻立即遭到了大慧宗杲禅師的抨擊。
宗杲倡“看話禅”,與之抗衡,影響更大。
禅并不是靜坐苦行,高不可攀,神不可及。
禅就在普普通通的現實生活當中。
禅師們一再告誡學人,不要離開現實生活去尋求什麼超人的佛法。
渴來飲水,困來上床,随緣而施,道就在其中,毫無神異可言。
五代後漢時雲門文偃禅師一次被人請到京城中供養了六十七天。
九月甲子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