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六祖下第十六世

關燈
都不行,怎麼辦?”僧人說:“都行。

    ”禅師說:“抛棄了甜桃樹,滿山去摘酸醋梨。

    ” 宗杲禅師又說:“别人的弓不要把,别人的馬不要騎,别人的事情不要知。

    這雖是常言,也可以作為悟入佛道的本錢。

    隻要經常自我檢察,從早到晚,有什麼利于别人和自己的事情,稍稍發現有偏于自己方面的迹象,就要自我警醒,不可忽視啊!” 原典 又雲:“有一種人,早晨看經念佛忏悔,晚間縱口業罵詈人,次日依前禮佛忏悔,卒歲窮年,以為日課,此乃愚之甚也!殊不知梵語‘忏摩①’,此雲‘悔過’,謂之斷相續心②,一斷永不複續,一忏永不複造。

    此吾佛忏悔之意,學道之士不可不知也。

    ” 注釋 ①?忏摩:梵文為,意為忍恕,請别人容忍寬恕。

     ②?斷相續心:逆流十心第五為斷相續心。

    說的是修行的人做完惡事以後,進行忏悔,之後就更堅決不做惡事,以此來破惡念相續之心。

     譯文 宗杲禅師又說:“有這樣一種人,早晨看經念佛忏悔,晚上又放縱自己的嘴罵人,第二天依舊向佛禮拜忏悔,一年到頭,好像作為每天的功課一樣,這是最愚蠢不過的了!殊不知梵語‘忏摩’,漢語叫‘忏過’,說的是斷相續心,一旦阻斷,永遠不再接續,一旦忏悔永遠不再造就。

    這是我佛忏悔的含義,學道的人不可不知啊!” 原典 示李獻臣曰:“士人博覽群書,本以資益性識①,而反以記持古人言語,蘊在胸中作事業,資談柄,殊不知聖人說教之意。

    所謂終日數他寶,自無半錢分。

    看讀佛教亦然,當須見月忘指,不可依語生解。

    古德雲:‘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有志之士,讀書看教能如是,方體聖人之意少分②也。

    ” 注釋 ①?性識:佛教指衆生之根性心識。

    此處指心性見識。

     ②?少分:少許。

    與一切相對。

    佛教把一切分為全分與少分二種、全分指不限定在特定範圍之内者,包括廣的一切;少分指在某種限定範圍之内者。

     譯文 宗杲禅師在給李獻臣的信中說:“士人博覽群書,本來是為有益于性識的培養,卻反倒以記住古人的言語,蘊藏在胸中作為事業,供做談論的材料,這是很不了解聖人說教的本意。

    正像人們所說的整天數别人的寶貝,自己卻沒有半分半錢。

    閱讀佛的教示也是這樣,應該見到月亮忘記手指,不能望文生義。

    古時高僧說:‘佛所說的一切法,為的是度一切心,我沒有一切心,哪裡用得上一切法?’有志之士,讀書看經能達到這一步,才能體會到一點聖人的用意。

    ” 原典 示李獻臣曰:“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法本無法,心亦無心。

    心法兩空,是真實相。

    而今學道之士,多怕落空,作如是解者,錯認方便,執病為藥,深可憐愍。

    故龐居士①有言:‘汝勿嫌落空,落空亦不惡。

    ’又雲:‘但願空諸所有,切勿實諸所無。

    ’若觑得遮②一句子破,無邊惡業無明,當下瓦解冰消。

    ” 注釋 ①?龐居士:名蘊,字道玄,衡陽(今湖南省衡陽市)人。

    生卒年未詳,八世紀下半葉、九世紀上半葉在世。

    參馬祖道一禅師得法。

    曾與妻子兒女躬耕鹿門山(在今湖北省襄陽市)下,有語錄和三百多篇詩偈傳世。

     ②“遮”,通“這”。

     譯文 宗杲禅師在給李獻臣的信中說:“佛所說的一切法,為的是度一切心,我沒有一切心,哪裡用得上一切法?法本來沒有法,心也沒有心。

    心和法兩者都空無所有,才是常住不變的真實相狀。

    而現在那些學道之士,總是害怕落空,像這樣理解的人,錯認了方便之門,拿病當藥,真是夠可憐的。

    所以龐蘊居士有這樣的話:‘你不要嫌棄落空,就是落空了也不錯。

    ’又說:‘但願把一切有都變成空虛,也千萬不要把一切虛空變成實有。

    ’如果能把這句話看破,無數煩惱愚癡,就會頓時冰消瓦解。

    ” 原典 示聶寺丞雲:“禅不在靜處,不在鬧處,不在思量分别處,不在日用應緣處。

    然雖如是,第一不得舍卻靜處、鬧處、日用應緣處、思量分别處參。

    忽然眼開,都是自家屋裡事。

    ” 譯文 宗杲禅師在給聶寺丞的信中說:“禅不在寂靜之處,不在熱鬧之處,不在思考分析之處,不在日常生活随機應緣之處。

    可是雖然這樣,第一是不能舍棄寂靜之處、熱鬧之處、日常生活随機應緣之處、思考分析之處去參。

    忽然開悟睜眼一看,都是自己家屋裡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