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六祖下第十二世
關燈
小
中
大
隆興黃龍慧南禅師
原典
化主①歸上堂:“世間有五種不易:一、化者不易,二、施者不易,三、變生為熟者不易,四、端坐吃者不易,更有一種不易是什麼人?”良久雲:“聻。
”便下座。
注釋 ①?化主:教化之主,也就是佛。
另一個含義是指勸化信徒布施以供奉佛、法、僧三寶的人。
此處指後者。
譯文 慧南禅師于化主回來後上堂說:“世上有五種不容易:一、教化不容易,二、施舍不容易,三、把生的變成熟的不容易,四、端坐吃飯不容易,還有一種不容易是什麼人?”過了好長時間說:“聻。
”就下了座。
原典 示衆,舉:“永嘉禅師①道:‘遊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禅。
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
’諸上座,那個是遊底山川?那個是尋底師?那個是參底禅?那個是訪底道?向淮南、兩浙②、廬山、南嶽、雲門、臨濟而求師,訪道洞山、法眼而參禅,是向外馳求,名為外道。
若以毗盧③自性為海,般若寂滅智為禅,名為内求。
若外求,走殺汝;若住于五蘊内求,則縛殺汝。
是故禅者非内非外,非有非無,非實非虛。
不見道,内見外見俱錯,佛道魔道俱惡。
” 注釋 ①?永嘉禅師:永嘉玄覺禅師。
②?兩浙:浙東、浙西。
③?毗盧:“毗盧遮那”的略稱。
梵文是Vairocana。
是法身佛的通稱。
佛教内部有不同解釋,法相宗以盧舍那、釋迦牟尼二佛為受用身、變化身,以毗盧遮那佛為自性身。
譯文 慧南禅師教示衆人,引說:“永嘉禅師說:‘遨遊江海,遠涉山川,尋找導師訪問佛道都是為了參禅。
自從認得了曹溪大師所指明的道路,了悟理解了生和死都不相關。
’各位上座,哪個是遨遊的山川?哪個是尋找的導師?哪個是參的禅?哪個是訪問的道?到淮南、兩浙、廬山、南嶽、雲門、臨濟去求師,去洞山、法眼訪道參禅,是向外奔走追求,叫作外道。
如果以毗盧自性作為大海,般若寂滅智慧作為禅,叫作内求。
若是向外追求,跑死你;若是停留在五蘊内追求,就會束縛死你。
因此所謂禅不在内不在外,無所謂有無所謂無,不是實有也不是虛無。
不見道,内見和外見都是錯誤的,佛道和魔道都是罪惡。
” 原典 師室中常問僧曰:“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生緣在何處?”正當問答交鋒,卻複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又問諸方參請宗師所得,卻複垂腳曰:“我腳何似驢腳?”三十餘年,示此三問,學者莫能契旨,天下叢林目為“三關”。
脫有酬者,師無可否,斂目危坐,人莫涯其意。
師住歸宗時,一夕火起,大衆嘩動山谷,而師安坐如平時。
僧洪準欲掖之走,師叱之。
準曰:“和尚縱厭世間,慈明①法道何所賴耶?”因整衣起,而火已及榻。
坐抵獄,為吏者拷掠百至,師怡然引咎,不以累人,惟不食而已。
兩月而後得釋,須發不剪,皮骨僅在。
真點胸②迎于中途,見之不自知泣下,曰:“師兄,何至是也?”師叱之曰:“這俗漢!”真不覺下拜。
注釋 ①?慈明:石霜楚圓禅師,慧南之師。
②?真點胸:生年不詳,卒于公元一〇六四年。
宋代臨濟宗僧。
福州長溪人,世稱“真點胸”。
石霜楚圓之法嗣。
因曾住隆興府(江西)翠岩山,故稱翠岩可真。
後遷潭州(今湖南長沙市)道吾山。
以其辯才無礙,名聞遐迩。
譯文 慧南禅師在室中常常問僧人:“人人都有家鄉,上座家鄉在什麼地方?”正當問答交鋒,卻又突然伸手問:“我的手比起佛手來怎樣?”又問僧人參拜各地宗師有什麼心得,卻又突然垂下腳問:“我的腳比起驢腳來怎麼樣?”三十多年,提出這三個問題,學者沒有誰能回答契合他的旨意的,天下禅林中稱為“三關”。
如果有誰去應對,禅師也不說對錯,閉着眼睛直挺挺地坐在那裡,人們都猜不透他的意思。
慧南禅師住持歸宗寺時,一天晚上失火,衆人喊叫都驚動了山谷,而禅師安然坐着像平時一樣。
僧人洪準想夾着他走,禅
”便下座。
注釋 ①?化主:教化之主,也就是佛。
另一個含義是指勸化信徒布施以供奉佛、法、僧三寶的人。
此處指後者。
譯文 慧南禅師于化主回來後上堂說:“世上有五種不容易:一、教化不容易,二、施舍不容易,三、把生的變成熟的不容易,四、端坐吃飯不容易,還有一種不容易是什麼人?”過了好長時間說:“聻。
”就下了座。
原典 示衆,舉:“永嘉禅師①道:‘遊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禅。
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
’諸上座,那個是遊底山川?那個是尋底師?那個是參底禅?那個是訪底道?向淮南、兩浙②、廬山、南嶽、雲門、臨濟而求師,訪道洞山、法眼而參禅,是向外馳求,名為外道。
若以毗盧③自性為海,般若寂滅智為禅,名為内求。
若外求,走殺汝;若住于五蘊内求,則縛殺汝。
是故禅者非内非外,非有非無,非實非虛。
不見道,内見外見俱錯,佛道魔道俱惡。
” 注釋 ①?永嘉禅師:永嘉玄覺禅師。
②?兩浙:浙東、浙西。
③?毗盧:“毗盧遮那”的略稱。
梵文是Vairocana。
是法身佛的通稱。
佛教内部有不同解釋,法相宗以盧舍那、釋迦牟尼二佛為受用身、變化身,以毗盧遮那佛為自性身。
譯文 慧南禅師教示衆人,引說:“永嘉禅師說:‘遨遊江海,遠涉山川,尋找導師訪問佛道都是為了參禅。
自從認得了曹溪大師所指明的道路,了悟理解了生和死都不相關。
’各位上座,哪個是遨遊的山川?哪個是尋找的導師?哪個是參的禅?哪個是訪問的道?到淮南、兩浙、廬山、南嶽、雲門、臨濟去求師,去洞山、法眼訪道參禅,是向外奔走追求,叫作外道。
如果以毗盧自性作為大海,般若寂滅智慧作為禅,叫作内求。
若是向外追求,跑死你;若是停留在五蘊内追求,就會束縛死你。
因此所謂禅不在内不在外,無所謂有無所謂無,不是實有也不是虛無。
不見道,内見和外見都是錯誤的,佛道和魔道都是罪惡。
” 原典 師室中常問僧曰:“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生緣在何處?”正當問答交鋒,卻複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又問諸方參請宗師所得,卻複垂腳曰:“我腳何似驢腳?”三十餘年,示此三問,學者莫能契旨,天下叢林目為“三關”。
脫有酬者,師無可否,斂目危坐,人莫涯其意。
師住歸宗時,一夕火起,大衆嘩動山谷,而師安坐如平時。
僧洪準欲掖之走,師叱之。
準曰:“和尚縱厭世間,慈明①法道何所賴耶?”因整衣起,而火已及榻。
坐抵獄,為吏者拷掠百至,師怡然引咎,不以累人,惟不食而已。
兩月而後得釋,須發不剪,皮骨僅在。
真點胸②迎于中途,見之不自知泣下,曰:“師兄,何至是也?”師叱之曰:“這俗漢!”真不覺下拜。
注釋 ①?慈明:石霜楚圓禅師,慧南之師。
②?真點胸:生年不詳,卒于公元一〇六四年。
宋代臨濟宗僧。
福州長溪人,世稱“真點胸”。
石霜楚圓之法嗣。
因曾住隆興府(江西)翠岩山,故稱翠岩可真。
後遷潭州(今湖南長沙市)道吾山。
以其辯才無礙,名聞遐迩。
譯文 慧南禅師在室中常常問僧人:“人人都有家鄉,上座家鄉在什麼地方?”正當問答交鋒,卻又突然伸手問:“我的手比起佛手來怎樣?”又問僧人參拜各地宗師有什麼心得,卻又突然垂下腳問:“我的腳比起驢腳來怎麼樣?”三十多年,提出這三個問題,學者沒有誰能回答契合他的旨意的,天下禅林中稱為“三關”。
如果有誰去應對,禅師也不說對錯,閉着眼睛直挺挺地坐在那裡,人們都猜不透他的意思。
慧南禅師住持歸宗寺時,一天晚上失火,衆人喊叫都驚動了山谷,而禅師安然坐着像平時一樣。
僧人洪準想夾着他走,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