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六祖下第九世
關燈
小
中
大
現的。
譯文 金陵清涼院文益禅師,是餘杭魯家之子。
七歲削發出家,未成年就受了具足戒。
時律學宗匠希覺律師在明州盛行傳化,文益禅師就前去聽講,研究其中細微的旨意。
又提着錫杖向南行腳,到福州,參禮長慶大師,沒有大的發現和領悟。
後來同紹修、法進三人打算出嶺外,途經地藏院,被大雪阻隔,稍作停歇。
圍爐烤火時,地藏問:“這次要到哪兒去?”禅師說:“行腳去。
”地藏問:“怎樣才算行腳呢?”禅師說:“不知道。
”地藏說:“不知道最合适。
”又同三人談起《肇論》,至“天地與我同根”句,地藏說:“山河大地和上座您自己,是相同還是不同?”禅師說:“不同。
”地藏豎起兩個指頭。
禅師說:“相同。
”地藏又豎起兩個指頭,就走了。
雪晴了以後,告辭離去,地藏到門口送行,問道:“上座,平常說三界都因心生,萬法皆由識起。
”就指着院子裡的一塊石頭說:“你且說說這塊石頭在心裡在心外?”禅師說:“在心裡。
”地藏說:“行腳之人有什麼緣由在心裡安一塊石頭呢?”禅師困窘無話答對,就放下包裹依在地藏法席之下,請求抉擇他的前程。
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每天呈獻自己的見解,講說道理,地藏對他說:“佛法不是那樣的。
”禅師說:“我理屈辭窮了。
”地藏說:“說起佛法,一切都是現成的。
”禅師一聽,頓時大為省悟。
原典 師問修山主①:“毫厘有差,天地懸隔,兄作麼生會?”修曰:“毫厘有差,天地懸隔。
”師曰:“恁麼會又争得?”修曰:“和尚如何?”師曰:“毫厘有差,天地懸隔。
”修便禮拜。
注釋 ①?修山主:地藏院桂琛之法嗣龍濟紹修。
居撫州龍濟山。
博學多文,清簡自牧,學人奔至如歸。
有《群經略要》及偈頌六十餘首傳世。
譯文 文益禅師問紹修山主:“毫厘差失,就會造成天壤之别,仁兄怎麼理解?”紹修說:“毫厘差失,就會造成天壤之别。
”禅師說:“那樣領會怎麼能行呢?”紹修說:“您怎麼樣?”禅師說:“毫厘差失,就會造成天壤之别。
”紹修便禮拜。
原典 因僧來參次,師以手指簾,尋有二僧齊去卷簾。
師雲:“一得一失。
” 因開井,被沙塞卻泉眼,師曰:“泉眼不通,被沙礙;道眼不通,被什麼礙?”僧無對。
師代曰:“被眼礙。
” 師見僧搬土次,乃以一塊土放僧擔上,曰:“吾助汝。
”僧曰:“謝和尚慈悲。
”師不肯。
一僧别雲:“和尚是什麼心行?”師便休去。
譯文 在僧人來參問時,文益禅師用手指了一下簾子,随即有兩個僧人一同去卷簾子。
禅師說:“一個對一個錯。
” 在打井時,被沙子堵住了泉眼,文益禅師說:“泉眼不通,是被沙堵塞;道眼不通,是被什麼堵塞?”僧人無言應對。
禅師代替他們回答:“是被眼睛堵塞。
” 文益禅師見僧人正在搬運泥土,就把一塊土放在僧人的擔子上,說:“我來幫你。
”僧人說:“謝謝和尚的慈悲。
”禅師沒有肯定他的話。
另外一個人說:“和尚安的是什麼心?”禅師便不作聲了。
譯文 金陵清涼院文益禅師,是餘杭魯家之子。
七歲削發出家,未成年就受了具足戒。
時律學宗匠希覺律師在明州盛行傳化,文益禅師就前去聽講,研究其中細微的旨意。
又提着錫杖向南行腳,到福州,參禮長慶大師,沒有大的發現和領悟。
後來同紹修、法進三人打算出嶺外,途經地藏院,被大雪阻隔,稍作停歇。
圍爐烤火時,地藏問:“這次要到哪兒去?”禅師說:“行腳去。
”地藏問:“怎樣才算行腳呢?”禅師說:“不知道。
”地藏說:“不知道最合适。
”又同三人談起《肇論》,至“天地與我同根”句,地藏說:“山河大地和上座您自己,是相同還是不同?”禅師說:“不同。
”地藏豎起兩個指頭。
禅師說:“相同。
”地藏又豎起兩個指頭,就走了。
雪晴了以後,告辭離去,地藏到門口送行,問道:“上座,平常說三界都因心生,萬法皆由識起。
”就指着院子裡的一塊石頭說:“你且說說這塊石頭在心裡在心外?”禅師說:“在心裡。
”地藏說:“行腳之人有什麼緣由在心裡安一塊石頭呢?”禅師困窘無話答對,就放下包裹依在地藏法席之下,請求抉擇他的前程。
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每天呈獻自己的見解,講說道理,地藏對他說:“佛法不是那樣的。
”禅師說:“我理屈辭窮了。
”地藏說:“說起佛法,一切都是現成的。
”禅師一聽,頓時大為省悟。
原典 師問修山主①:“毫厘有差,天地懸隔,兄作麼生會?”修曰:“毫厘有差,天地懸隔。
”師曰:“恁麼會又争得?”修曰:“和尚如何?”師曰:“毫厘有差,天地懸隔。
”修便禮拜。
注釋 ①?修山主:地藏院桂琛之法嗣龍濟紹修。
居撫州龍濟山。
博學多文,清簡自牧,學人奔至如歸。
有《群經略要》及偈頌六十餘首傳世。
譯文 文益禅師問紹修山主:“毫厘差失,就會造成天壤之别,仁兄怎麼理解?”紹修說:“毫厘差失,就會造成天壤之别。
”禅師說:“那樣領會怎麼能行呢?”紹修說:“您怎麼樣?”禅師說:“毫厘差失,就會造成天壤之别。
”紹修便禮拜。
原典 因僧來參次,師以手指簾,尋有二僧齊去卷簾。
師雲:“一得一失。
” 因開井,被沙塞卻泉眼,師曰:“泉眼不通,被沙礙;道眼不通,被什麼礙?”僧無對。
師代曰:“被眼礙。
” 師見僧搬土次,乃以一塊土放僧擔上,曰:“吾助汝。
”僧曰:“謝和尚慈悲。
”師不肯。
一僧别雲:“和尚是什麼心行?”師便休去。
譯文 在僧人來參問時,文益禅師用手指了一下簾子,随即有兩個僧人一同去卷簾子。
禅師說:“一個對一個錯。
” 在打井時,被沙子堵住了泉眼,文益禅師說:“泉眼不通,是被沙堵塞;道眼不通,是被什麼堵塞?”僧人無言應對。
禅師代替他們回答:“是被眼睛堵塞。
” 文益禅師見僧人正在搬運泥土,就把一塊土放在僧人的擔子上,說:“我來幫你。
”僧人說:“謝謝和尚的慈悲。
”禅師沒有肯定他的話。
另外一個人說:“和尚安的是什麼心?”禅師便不作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