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六祖下第九世
關燈
小
中
大
蓮花峰祥庵主
原典
示寂日,拈拄杖示衆曰:“古人到這裡,為什麼不肯住?”衆無對。
師乃曰:“為他途路不得力。
”複曰:“畢竟如何?”以杖橫肩曰:“楖①橫擔不顧人,直入千峰萬峰去。
”言畢而逝。
注釋 ①?楖:也作楖栗、楖枥,木名,可為手杖。
後代指手杖、禅杖。
譯文 在即将圓寂那天,拿着拄杖對衆人說:“古人到了這裡,為什麼不肯停住?”衆人都沒法回答。
祥庵主便說:“因為他在路途上不得力。
”又說:“最終怎樣?”把拄杖橫在肩上說:“楖?橫着擔起不顧他人,直到千峰萬峰上去。
”說完就圓寂了。
金陵清涼文益禅師 原典 金陵清涼院①文益禅師,餘杭②魯氏子。
七歲落發,弱齡禀具③。
屬律匠希覺④師盛化于明州⑤,師往預聽習,究其微旨。
振錫南邁,抵福州,參長慶⑥,不大發明。
後同紹修、法進三人欲出嶺,過地藏院,阻雪少憩。
附垆次,藏⑦問:“此行何之?”師曰:“行腳去。
”藏曰:“作麼生是行腳事?”師曰:“不知。
”藏曰:“不知最親切。
”又同三人舉《肇論》⑧,至“天地與我同根”處,藏曰:“山河大地與上座自巳⑨,是同是别?”師曰:“别。
”藏豎起兩指。
師曰:“同。
”藏又豎起兩指,便起去。
雪霁辭去,藏門送之,問曰:“上座,尋常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⑩。
”乃指庭下片石曰:“且道此石在心内在心外?”師曰:“在心内。
”藏曰:“行腳人着什麼來由安片石在心頭?”師窘無以對,即放包依席下,求決擇。
近一月餘,日呈見解,說道理,藏語之曰:“佛法不恁麼。
”師曰:“某甲辭窮理絕也。
”藏曰:“若論佛法,一切現成。
”師于言下大悟。
注釋 ①?清涼院:五代時南唐建。
初名清涼道場,也稱清涼禅院、清涼廣慧寺。
大法眼文益禅師晚年居此弘化。
②?餘杭:區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北部。
③?禀具:受具足戒。
④?希覺:字順之,晉陵(今江蘇武進縣)人,俗姓商。
曾師從西明慧則,精通南山律學。
錢元瓘造千佛伽藍,召他為寺主,贈名“文光大師”。
能詩文,尤善于文,有《會釋記》《增輝錄》等行于世。
⑤?明州:因境内有四明山而得名。
治所在今浙江省甯波一帶。
⑥?長慶:慧棱大師。
生于公元八五四年,卒于公元九三二年。
俗姓孫,杭州鹽官(今浙江省海甯縣)人。
得法于雪峰義存禅師。
晚年住長慶府(今福州市)長慶院,因此人稱長慶和尚。
号超覺大師。
⑦?藏:桂琛禅師。
俗姓李,常山(今浙江省常山縣)人。
參谒玄沙師備禅師得法,初住福州石山建地藏院,後遷漳州羅漢院,故有地藏、羅漢之法号。
⑧《肇論》:書名,後秦僧肇著,一卷,是僧肇的論文集。
包括《宗本義》《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涅槃無名論》。
⑨“巳”,應為“己”。
⑩?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一切都由心造成,萬事萬物都是由心識變化顯
師乃曰:“為他途路不得力。
”複曰:“畢竟如何?”以杖橫肩曰:“楖①橫擔不顧人,直入千峰萬峰去。
”言畢而逝。
注釋 ①?楖:也作楖栗、楖枥,木名,可為手杖。
後代指手杖、禅杖。
譯文 在即将圓寂那天,拿着拄杖對衆人說:“古人到了這裡,為什麼不肯停住?”衆人都沒法回答。
祥庵主便說:“因為他在路途上不得力。
”又說:“最終怎樣?”把拄杖橫在肩上說:“楖?橫着擔起不顧他人,直到千峰萬峰上去。
”說完就圓寂了。
金陵清涼文益禅師 原典 金陵清涼院①文益禅師,餘杭②魯氏子。
七歲落發,弱齡禀具③。
屬律匠希覺④師盛化于明州⑤,師往預聽習,究其微旨。
振錫南邁,抵福州,參長慶⑥,不大發明。
後同紹修、法進三人欲出嶺,過地藏院,阻雪少憩。
附垆次,藏⑦問:“此行何之?”師曰:“行腳去。
”藏曰:“作麼生是行腳事?”師曰:“不知。
”藏曰:“不知最親切。
”又同三人舉《肇論》⑧,至“天地與我同根”處,藏曰:“山河大地與上座自巳⑨,是同是别?”師曰:“别。
”藏豎起兩指。
師曰:“同。
”藏又豎起兩指,便起去。
雪霁辭去,藏門送之,問曰:“上座,尋常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⑩。
”乃指庭下片石曰:“且道此石在心内在心外?”師曰:“在心内。
”藏曰:“行腳人着什麼來由安片石在心頭?”師窘無以對,即放包依席下,求決擇。
近一月餘,日呈見解,說道理,藏語之曰:“佛法不恁麼。
”師曰:“某甲辭窮理絕也。
”藏曰:“若論佛法,一切現成。
”師于言下大悟。
注釋 ①?清涼院:五代時南唐建。
初名清涼道場,也稱清涼禅院、清涼廣慧寺。
大法眼文益禅師晚年居此弘化。
②?餘杭:區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北部。
③?禀具:受具足戒。
④?希覺:字順之,晉陵(今江蘇武進縣)人,俗姓商。
曾師從西明慧則,精通南山律學。
錢元瓘造千佛伽藍,召他為寺主,贈名“文光大師”。
能詩文,尤善于文,有《會釋記》《增輝錄》等行于世。
⑤?明州:因境内有四明山而得名。
治所在今浙江省甯波一帶。
⑥?長慶:慧棱大師。
生于公元八五四年,卒于公元九三二年。
俗姓孫,杭州鹽官(今浙江省海甯縣)人。
得法于雪峰義存禅師。
晚年住長慶府(今福州市)長慶院,因此人稱長慶和尚。
号超覺大師。
⑦?藏:桂琛禅師。
俗姓李,常山(今浙江省常山縣)人。
參谒玄沙師備禅師得法,初住福州石山建地藏院,後遷漳州羅漢院,故有地藏、羅漢之法号。
⑧《肇論》:書名,後秦僧肇著,一卷,是僧肇的論文集。
包括《宗本義》《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涅槃無名論》。
⑨“巳”,應為“己”。
⑩?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一切都由心造成,萬事萬物都是由心識變化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