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六祖下第五世

關燈
癡迷愚頑的人。

    ’” 義玄禅師又說:“三乘教法的十二部類經典,都是擦不幹淨的舊紙,佛是幻化之身,祖師是個老和尚。

    你是不是你娘生的?你如果去求佛,就被佛魔抓住;你如果去求祖師,就會被祖師的魔法抓住。

    你如果有所求,都是痛苦,不如沒有事。

    有一種秃頭和尚對學道者說:佛是終極真理,經過無數劫的修行,功果圓滿才能成道。

    各位學道者,你若是說佛是終極真理,為什麼他八十歲時在拘屍羅城雙林樹間側身卧而入滅了呢?佛現在在什麼地方?顯然和我們一樣有生有死。

    ” 原典 師曰:“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①有時一喝如踞地師子②,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③,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麼生會?”僧拟議,師便喝。

     注釋 ①?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此句與後面三句合稱“臨濟四喝”。

    此句意思是臨濟有時一喝是切斷一切情解葛藤的利劍。

    金剛王,質地最堅硬的金剛石。

     ②?踞地師子:比喻威勢震猛,足以使百獸妖魔恐懼斃命,以掃除心中錯誤念頭。

     ③?探竿影草:比喻引發學人悟道。

    探竿,把鹈鳥羽毛紮在竹竿頂端,伸進水中,誘魚圍攏,便于捕撈。

    影草,将草浸在水中,使魚聚集到草影中以便打撈。

     譯文 義玄禅師說:“有時一聲吆喝如同金剛王寶劍,有時一聲吆喝就像蹲在地上的獅子,有時一聲吆喝就像探竿影草,有時一聲吆喝不當作一聲吆喝使用,你怎麼領會?”僧人正想說話,禅師就吆喝一聲。

     原典 鹹通八年①丁亥四月十日将示滅,說傳法偈曰: 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

     離相②離名人不禀,吹毛③用了急須磨。

     複謂衆曰:“吾滅後,不得滅卻吾正法眼藏!”三聖④出曰:“争敢滅卻和尚正法眼藏?”師曰:“已後有人問你,向他道什麼?”聖便喝。

    師曰:“誰知吾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卻⑤。

    ”言訖端坐而逝。

    塔全身于府西北隅,谥“慧照”。

     注釋 ①?鹹通八年:唐懿宗年号,公元八六七年。

     ②?離相:三相之一,見《法華經·藥草喻品》。

    而此處則指超越“相”的束縛。

     ③?吹毛:指吹毛利劍。

     ④?三聖:指義玄之法嗣慧然禅師。

    因久住河北鎮州(今正定縣)之三聖院,故世人稱為三聖。

    其生卒年、籍貫皆不詳。

     ⑤?瞎驢邊滅卻:此句為本公案的要點。

    臨濟雖将三聖比作愚鈍的瞎驢,卻咐囑了他正法眼藏。

    臨濟在揶揄其正法眼藏向這瞎驢滅卻,于貶損中實寓贊美之意,表示真正之咐囑。

     譯文 唐懿宗鹹通八年丁亥(公元八六七年)四月十日即将圓寂,說傳法偈說:“順流而下不問停處如何,真正的觀照無邊無際說它像什麼。

    脫離物相名稱不能給人講解,吹毛利劍用過要立刻就磨。

    ”又對衆人說:“我死後,你們不要斷絕了我的正法眼藏!”三聖站出來說:“怎敢斷絕了和尚的正法眼藏?”禅師說:“以後有人問你,對他說些什麼?”三聖就吆喝。

    禅師說:“誰知道我的正法眼藏在這頭瞎驢身邊斷滅了。

    ”說完端坐而圓寂了。

    在鎮州府城西北角建塔,以全身入塔。

    谥号為“慧照”。

     瑞州洞山良價禅師 原典 瑞州①洞山②良價悟本禅師,會稽③俞氏子。

    幼歲從師念《般若心經》,至“無眼、耳、鼻、舌、身、意”處,忽以手扪面,問師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經言無?”其師駭然異之,曰:“吾非汝師。

    ”即指往五洩山④,禮默禅師⑤披剃,年二十一詣嵩山具戒。

     遊方,首谒南泉,值馬祖諱辰⑥修齋⑦,泉問衆曰:“來日設馬祖齋,未審馬祖還來否?”衆皆無對,師出對曰:“待有伴即來。

    ”泉曰:“此子雖後生,甚堪雕琢。

    ”師曰:“和尚莫壓良為賤⑧。

    ” 注釋 ①?瑞州:在今江西省高安、宜豐、上高等縣一帶。

     ②?洞山:在今江西高安縣。

     ③?會稽:今浙江紹興市。

     ④?五洩山:在今浙江金華市。

     ⑤?默禅師:靈默禅師。

    生于公元七四七年,卒于公元八一八年。

    俗姓宣,毗陵(今江蘇省常州市)人。

    初依馬祖出家,後又以石頭希遷為師。

    晚年居五洩山。

     ⑥?諱辰:忌辰。

     ⑦?修齋:聚會僧人而供齋食叫“齋會”。

    執行齋會叫“修齋”。

     ⑧?壓良為賤:本意為掠買平民子女做奴婢,在禅語中多指不了解自心本來是佛,卻用煩瑣手段追求做佛。

     譯文 瑞州洞山良價悟本禅師,會稽俞家之子。

    小時候跟随業師念《般若心經》,到“無眼、耳、鼻、舌、身、意”處,忽然用手摸臉,問業師說:“我明明有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等,為什麼經上說沒有呢?”他的業師對他的特異感到很吃驚,說:“我并不是你的老師。

    ”便告訴他去五洩山,參禮靈默禅師剃了發,二十一歲到嵩山受了具足戒。

     遊方,首先去谒見南泉,正好趕上馬祖的忌辰舉行齋會,南泉問衆人:“明天為馬祖舉行齋會,不知道馬祖來不來?”衆人都沒法回答,良價禅師站出來回答說:“等有伴就來。

    ”南泉說:“這位雖是個後生,很可以雕琢成器。

    ”禅師說:“和尚不要壓良為賤。

    ” 原典 師初行腳時,路逢一婆擔水。

    師索水飲,婆曰:“水不妨飲,婆有一問,須先問過。

    且道水具幾塵?”師曰:“不具諸塵。

    ”婆雲:“去!休污我水擔!” 雲岩諱日營齋,僧問:“和尚于雲岩處得何指示?”師曰:“雖在彼中,不蒙指示。

    ”曰:“既不蒙指示,又用設齋作什麼?”師曰:“争敢違背他?”曰:“和尚初見南泉,為什麼卻與雲岩設齋?”師曰:“我不重先師道德佛法,隻重他不為我說破。

    ”曰:“和尚為先師設齋,還肯先師也無?”師曰:“半肯半不肯。

    ”曰:“為什麼不全肯?”師曰:“若全肯即孤負先師也。

    ” 師自唐大中①末,于新豐山接誘學徒,厥後盛化豫章②高安之洞山。

    權開五位③,善接三根④,大闡一音⑤,廣弘萬品,橫抽寶劍,翦諸見之稠林,妙葉弘通,截萬端之穿鑿。

    又得曹山⑥深明的旨,妙唱嘉猷,道合君臣,偏正回互,由是洞上玄風,播于天下,諸方宗匠鹹共推尊之,曰“曹洞宗”⑦。

     注釋 ①?大中:唐宣宗年号,公元八四七—八六〇年。

     ②?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

     ③?五位:良價禅師為了開導修行者,将心的狀态分成五位,提出了“五位”的主張,被稱為“洞山五位”。

    可分為正偏五位和功勳五位二種。

     一、正偏五位,即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等五位。

    正是陰,意即真如之本體;偏是陽,意即生滅之現象。

    正中偏指平等中有差别;偏中正指差别即平等。

    基于此,作靜中之動的修行工夫,則謂正中來;動中之靜則為偏中至。

    兼以上二者,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就叫兼中到。

    對此,曹山本寂曾以君臣為例而加以說明。

     二、功勳五位,指向、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