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六祖下第五世

關燈
共功、功功等五者。

    即知衆生本來具有佛性,追求達到佛果(向);為證得佛性而修行(奉);見佛性(功);雖已達自由之覺位,尚有其作用(共功);最後更超越前者而達到自由自在之境界(功功)。

     ④?三根:就衆生善根的強弱而分上、中、下三根。

     ⑤?一音:指如來所說之法。

     ⑥?曹山:指曹山本寂禅師。

    曹山在今江西省宜黃縣北三十餘裡。

    舊名梅山,亦名荷玉山。

    唐乾甯(公元八九四—八九八年)年間來此開山,建寶積寺。

    本寂念六祖之德,因改山名為“曹山”。

     ⑦?曹洞宗:當時良價禅師于洞山普利院緻力于禅學的教化,參學者常常達數百人。

    後良價傳法于本寂,本寂後遷至撫州之曹山。

    其法系稱作曹山;良價之法系稱作洞山,合稱之,即為曹洞宗。

     譯文 良價禅師開始行腳時,路上遇着一個婆婆擔水。

    禅師要水喝,婆婆說:“水倒不怕你喝,但有一個問題,得先問過才行。

    你說水裡有幾粒塵土?”禅師說:“沒有塵土。

    ”婆婆說:“去!不要弄髒我的水擔!” 雲岩的忌日,良價禅師營辦齋會,僧人問:“和尚在雲岩那裡得到什麼指示了?”禅師說:“雖然在他的法會當中,卻沒有得指示。

    ”僧人說:“既然沒有受到指示,那麼還用設齋做什麼?”禅師說:“怎敢違背他呢?”僧人說:“和尚最初參見的是南泉,為什麼卻又給雲岩舉行齋會?”禅師說:“我并不看重先師的道德佛法,隻看重他不為我說破。

    ”僧人問:“和尚為先師舉行齋會,還肯定先師嗎?”禅師說:“一半肯定一半不肯定。

    ”僧人說:“為什麼不全肯定?”禅師說:“如果全部肯定就辜負先師了。

    ” 良價禅師自從唐宣宗大中末年,在新豐山接引誘導學人徒衆,後來傳化于高安縣的洞山。

    為了便于學人接受而開五位之說,善于接引不同善根的衆生,大肆闡揚如來佛法,廣泛教化衆生萬品,橫抽金剛寶劍,剪除那些邪見如稠密的樹林,玄妙的枝葉光大亨通,截斷了千頭萬端穿鑿附會之見。

    又得到曹山深奧明确的意旨,高妙的唱頌美好的見地,道合于君臣五位,偏正互相回互照應,從此洞山的玄妙之風,傳播整個天下,各山門的住持宗祖都共同推崇尊奉,稱為“曹洞宗”。

     原典 師作“五位君臣頌”曰: 正中偏①,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隐隐猶懷舊日嫌。

     偏中正②,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觌面别無真,休更迷頭猶認影。

     正中來③,無中有路隔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

     兼中至④,兩刃交鋒不須避,好手猶如火裡蓮,宛然自有沖天志。

     兼中到⑤,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炭裡坐。

     注釋 ①?正中偏:此乃開悟過程的五個階段中的第一個階段,此一階段的證悟是以現象界為主。

    隻是其所見的現象早已被認為是絕對我的境界。

    頌裡首句“三更初夜”為正位,“月明”為偏位,即指明暗黑白未分之位;次句“莫怪相逢不相識”謂正即是偏,顯示色即是空的道理;末句“隐隐猶懷舊日嫌”乃是指正偏互相融合,各還其本來面目,表示不變随緣之意。

     ②?偏中正:此階段不再強烈呈現分别見解,現象界的一切逐漸隐退。

    頌首句中“失曉(不知天曉,起身晚)老婆”為正中偏位,“逢古鏡”則為偏中正位,即千差萬别的事物現象直指真如平等的法界;次句“分明觌面别無真”說的是明相未顯的時候,好比面向古鏡而面容不分明;末句“休更迷頭猶認影”乃勸誡學人不要隻迷惑鏡中影像的有無,以顯示随緣不變的道理。

     ③?正中來:此階段已不再感受身心的存在,二者都泯滅無餘,即本體已達到無念的境界,以适應萬象之差别,變現出自在之妙用。

    頌的首句“無中”為正位,“有路”為來偏,即空無一物的“體”“相”回互,能成色相、有相之活路,以表示佛與凡尚有間隔之相;次句“但能不觸當今諱”說其正位“說有說無”都不中,若反過來去觸及則失其本意;末句“也勝前朝斷舌才”謂不觸及之功是為天真,在于潛行密中的隐微之間,以顯示有語中之無語。

    即指無始之本覺佛性如來藏心之意。

     ④?兼中至:應為“偏中至”。

    此階段從現象界差别之妙用,體悟現象與本體冥合。

    而達到無色不相之境。

    頌的首句“兩刃交鋒不須避”表示現偏之功用亨通無窮,在語默是非之間事事交鋒,既不能躲避,也不為所傷;次句“好手猶如火裡蓮”謂其功用随處很少見到,如蓮花之在火裡猶聲色天然;末句“宛然自有沖天志”則謂在聲色是非之途所必歸之所,即不覺之全相之意。

     ⑤?兼中到:這是圓滿總收正偏來至無礙自在之境。

    頌的首句“不落有無誰敢和”,謂入有之時乃為絕對之有,非無可對,入無之時亦為絕對之無,非有可對,顯現當頭正面泯滅比鄰,不随有無二境之見;次句“人人盡欲出常流”則勸誡學人勿迷失于常流自在之軌;末句“折合還歸炭裡坐”則導入“一相無相,究竟非思量”之歸處,即顯示究竟大覺道位之意。

     譯文 良價禅師作“偏正五位君臣頌”說: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亮出現之前,不要錯怪相逢卻不相識,隐隐約約仍舊懷着宿怨前嫌。

     偏中正,不知天亮的老婆婆遇上一面古鏡,分明是照自己的臉面可就是看不真,不要再癡迷着心去辨認真影假影。

     正中來,無中有路卻有阻隔的塵埃,隻要能不觸及當今的忌諱,也勝過前朝的斷舌之才。

     偏中至,兩把刀刃交鋒不須躲避,好的身手就像火中的白蓮,宛然自有沖天的雄心壯志。

     兼中到,不堕入有與無誰敢唱和,人人都想超越庸常之流,最後還是回到炭中去坐。

     原典 問:“蛇吞蝦蟆,救則是,不救則是?”師曰:“救則雙目不睹,不救則形影不彰。

    ” 洗缽次,見兩烏争蝦蟆,有僧便問:“這個因什麼到恁麼地?”師曰:“隻為阇黎①。

    ” 注釋 ①?阇黎:亦作阇梨,阿阇梨的略稱。

    意思是正行、軌範。

    謂能糾正弟子品行,能為弟子軌範之師,故又稱導師。

     譯文 有人問:“蛇吞蝦蟆,救對,還是不救對?”良價禅師說:“救的話,兩眼看不見;不救的話,形和影都不明顯。

    ” 在洗飯缽時,看到兩隻烏鴉在争一個蝦蟆,有個僧人就問:“這件事為什麼弄成這樣呢?”良價禅師說:“就是因為你。

    ” 原典 師與雲居①過水,師問:“水多少?”居曰:“不濕。

    ”師曰:“粗人。

    ”居卻問:“水深多少?”師曰:“不幹。

    ” 注釋 ①?雲居:指道膺禅師。

    雲居,山名,也叫“歐山”,在今江西永修縣西南三十裡,頂峰常生雲霧。

    道膺禅師于此創真如禅院(宋易名為真悟寺),故号雲居。

     譯文 良價禅師與雲居道膺一起過河,禅師說:“水多少?”雲居說:“不濕。

    ”禅師說:“粗人。

    ”雲居反問:“水深多少?”禅師說:“不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