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六祖下第五世

關燈
棍棒。

    我隻恨自己機緣隔障,不領會深義,現在我暫且告辭離開這裡。

    ”睦州說:“你要走,也要辭别和尚再走。

    ”禅師禮拜退下。

    睦州先到了黃檗那裡說:“問話的上座雖然還年輕,卻很奇特。

    如果他來向您辭别,請适當地接待指引他,日後成為大樹,蔭涼将覆蓋天下的人。

    ” 禅師第二天向黃檗告辭,黃檗說:“不要到别處去,你隻管前往高安灘頭去參見大愚,他肯定會給你講說。

    ”禅師來到大愚處,大愚問:“從什麼地方來?”禅師說:“從黃檗那裡來。

    ”大愚說:“黃檗都說了一些什麼?”禅師說:“我三次問佛法确實的大意是什麼,結果三次被打。

    不知道我是有錯還是沒錯?”大愚說:“黃檗這樣婆婆媽媽的都是為了使你解除困惑,你卻來這裡問有錯沒錯。

    ”禅師聽後頓時大為省悟,便說:“原來黃檗的佛法也沒有多少啊!”大愚揪住他說:“這個尿床鬼子,剛才還說有錯沒錯,現在卻說黃檗的佛法沒有多少,你看出什麼道理了?快說!快說!”禅師朝大愚的肋下打了三拳,大愚推開說:“你的師父是黃檗,不關我的事。

    ” 禅師告别了大愚,又回到黃檗這裡。

    黃檗見了他就問:“這個漢子來來去去,有什麼完了的時候!”禅師說:“隻是為了婆婆媽媽,方便别人了結開悟大事。

    ”說完就站着侍候。

    黃檗問:“什麼地方去來的?”禅師說:“昨天承蒙和尚慈悲之意,使我去參問大愚來的。

    ”黃檗說:“大愚都說了一些什麼?”禅師便講了前面的事。

    黃檗說:“大愚老漢多嘴,等他來了我要痛揍他一頓!”禅師說:“還說什麼等他來,馬上就打!”随後就出掌。

    黃檗說:“這個瘋癫漢子,來這裡捋老虎胡子!”禅師便喝。

    黃檗喊侍者說:“拉這個瘋癫漢子參堂去!” 原典 師在僧堂裡睡,檗入堂見,以拄杖打闆頭一下。

    師舉首見是檗,卻又睡。

    檗又打闆頭一下,卻往上間,見首座坐禅,乃曰:“下間後生卻坐禅,汝在這裡妄想作麼?”座曰:“這老漢作什麼?”檗又打闆頭一下,便出去。

     師栽松次,檗曰:“深山裡栽許多松作什麼?”師曰:“一與山門①作境緻②,二與後人作标榜③。

    ”道了,将?頭地三下。

    檗曰:“雖然如是,子已吃吾三十棒了也。

    ”師又地三下,噓一噓。

    檗曰:“吾宗到汝,大興于世。

    ” 注釋 ①?山門:又作三門。

    禅刹七堂伽藍之一。

    指寺院正面之樓門。

    以寺院多居山林之處,故有此名。

    一般有三個門,象征空、無相、無作等三解脫門,故又稱三門。

    或僅有一門,亦稱之為三門。

     ②?境緻:景緻。

     ③?标榜:标幟、榜樣。

     譯文 義玄禅師在僧堂裡睡覺,黃檗進堂看見後,用拄杖打了一下闆頭。

    禅師擡頭見是黃檗,又接着睡。

    黃檗又打了闆頭一下,就往上間走,看見首座在那裡坐禅,就說:“下間的後生卻在那裡坐禅,你在這裡妄想幹什麼?”首座說:“這個老漢在幹什麼?”黃檗又打了闆頭一下,就出去了。

     義玄禅師正在栽松,黃檗問:“深山裡栽這麼多松樹幹什麼?”禅師說:“一來給山門添些景緻,二來給後人做個榜樣。

    ”說完,用?頭刨了三下地。

    黃檗說:“雖然這樣,你已挨我三十棒了。

    ”禅師又刨了三下地,噓了噓。

    黃檗說:“我門宗法傳到你這裡,将會在世上大為興盛。

    ” 原典 到初祖塔頭①,塔主②雲:“長老先禮佛,先禮祖師?”雲:“佛、祖俱不禮。

    ”塔主雲:“佛、祖與長老是什麼冤家?”師便拂袖而出。

     注釋 ①?初祖塔頭:初祖,初祖達磨。

    塔頭,在禅宗,指開山祖師塔之所在。

    大的寺院裡德高望重的住持入寂之後,弟子為了感慕師德,而去塔頭建房而住,稱為某大德之塔頭某某院。

     ②?塔主:禅林裡職務名,即守塔的人。

     譯文 義玄禅師來到初祖的塔頭,塔主說:“長老您是先拜佛呢,還是先拜祖師?”回答說:“佛、祖師都不拜。

    ”塔主說:“佛、祖師和長老是什麼冤家?”禅師就拂袖出去。

     原典 至晚小參①曰:“有時奪人不奪境②,有時奪境不奪人③,有時人境兩俱奪④,有時人境俱不奪⑤。

    ”克符⑥問:“如何是奪人不奪境?”師曰:“煦日發生鋪地錦,嬰兒垂發白如絲。

    ”符曰:“如何是奪境不奪人?”師曰:“王令已行天下遍,将軍塞外絕煙塵。

    ”符曰:“如何是人境俱奪?”師曰:“并汾絕信,獨處一方。

    ”符曰:“如何是人境俱不奪?”師曰:“王登寶殿,野老讴歌。

    ”符于言下領旨。

     注釋 ①?小參:禅林中稱随時說法為“小參”。

    上堂說法為“大參”。

    小參規模較小,故名。

     ②?奪人不奪境:與下面“奪境不奪人”“人境兩俱奪”“人境俱不奪”,被稱為“四料簡”。

    即四種簡别法,又作“四料揀”。

    這是義玄禅師所施設的,能夠應機應時、予奪随宜、殺活自在地教導學人的四種規則。

    與洞山良價的“五位說”都普遍流傳于禅林。

    “境”,指客觀;“人”,指主觀。

    “奪人不奪境”,即奪主觀而僅存客觀,在萬法之外不承認自己,以破除對人我見的執着。

    義玄後面解釋說:“煦日發生鋪地錦,嬰兒垂發白如絲。

    ”即大自然日落日出,每日常新,相比之下人的生命卻稍縱即逝,剛出生的嬰兒轉眼間就成了發如白絲的老人。

    這就形象地說明了人我實體上的不存在。

     ③?奪境不奪人:奪客觀而僅存主觀,以世界映現在一己心中,破除以法為實有的觀點。

    義玄後面解釋說:“王令已行天下遍,将軍塞外絕煙塵。

    ”王令雖然頒行天下,但對于隔絕煙塵在外的将軍來說是不存在的,此時的将軍隻能自己做主。

    這就形象地表明了以法為實有的錯誤。

     ④?人境兩俱奪:否定主客觀之見,兼破我執與法執。

    義玄後面解釋說:“并汾絕信,獨處一方。

    ”意思是說并州、汾州等邊關斷絕音信,人們各處一方,就像人和法都不是實體性存在一樣。

    并汾,今山西、河北一帶。

     ⑤?人境俱不奪:肯定主客觀各各之存在。

    義玄後面解釋說:“王登寶殿,野老讴歌。

    ”意思是說天子登上寶殿,令行天下,田間野老自得其樂,讴歌太平之年,這就好像法周天下,而個人找到了自我心中之佛性。

     ⑥?克符:參義玄禅師領悟。

    後往涿州(今河北固安一帶)。

    常穿紙做的衣服,人稱“紙衣和尚”。

    他作有許多歌頌,廣為流傳。

    寂于唐昭宗、哀宗之際,生卒年及出家時間不詳。

     譯文 到晚上小參時說:“有時奪人不奪境,有時奪境不奪人,有時人和境都不奪,有時人和境都奪。

    ”克符問:“什麼是奪人不奪境?”義玄禅師說:“旭日升起大地又像鋪滿錦繡,嬰兒初生瞬間頭發垂下如未染的白絲。

    ”克符問:“什麼是奪境不奪人?”禅師說:“君王诏令已頒行整個天下,塞外的将軍斷絕了烽煙路塵。

    ”克符問:“什麼是人和境都奪?”禅師說:“并、汾地區斷絕音信,将軍獨處天的一方。

    ”克符問:“什麼是人和境都不奪?”禅師說:“君王登上寶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