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六祖下第三世
關燈
小
中
大
典
沩山①、五峰②、雲岩③侍立次,師問沩山:“并卻咽喉唇吻,作麼生道?”山曰:“卻請和尚道。
”師曰:“不辭向汝道,恐已後喪汝兒孫。
”又問五峰,峰曰:“和尚也須并卻。
”師曰:“無人處斫額④望汝。
”又問雲岩,岩曰:“和尚有也未?”師曰:“喪我兒孫。
” 注釋 ①?沩山:沩山靈祐。
②?五峰:五峰常觀。
③?雲岩:雲岩昙晟。
④?斫額:以手加額,遠望的動作。
譯文 沩山靈祐、五峰常觀、雲岩昙晟三人侍立時,懷海禅師問沩山:“閉上咽喉嘴巴,怎麼說話?”沩山說:“請您說。
”禅師說:“不是我拒絕對你說,恐怕以後喪失了你的子孫。
”又問五峰,五峰說:“和尚您也應該閉上。
”禅師說:“沒有人的地方我手搭涼棚望着你。
”又問雲岩,雲岩說:“您有沒有?”禅師說:“喪失我的子孫。
” 原典 師每上堂,有一老人随衆聽法。
一日衆退,唯老人不去,師問:“汝是何人?”老人曰:“某非人也。
于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
因學人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①也無?’某對雲:‘不落因果。
’遂五百生堕野狐身。
今請和尚代一轉語②,貴脫野狐身。
” 師曰:“汝問。
”老人曰:“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師曰:“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禮曰:“某已脫野狐身,住在山後,敢乞依亡僧律送。
” 師令維那③白椎告衆:“食後送亡僧!”大衆聚議:“大衆皆安,涅槃堂④又無病人,何故如此?”食後,師領衆至山後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法火葬。
師至晚上堂,舉前因緣。
黃檗便問:“古人錯隻對一轉語,堕五百生野狐身。
轉轉不錯,合作個什麼?”師曰:“近前來向汝道。
”檗近前打師一掌。
師笑曰:“将謂胡須赤,更有赤須胡⑤。
” 時沩山在會下作典座⑥,司馬頭陀舉野狐話,問:“典座作麼生?”座撼門扇三下。
司馬曰:“太粗生。
”座曰:“佛法不是這個道理。
” 注釋 ①?因果:佛教認為任何思想言行都引出相應的後果,稱為因果報應。
因果指報應中的前因與後果。
②?轉語:禅林用語。
随于機宜自由自在轉變詞鋒之語,稱為轉語。
在禅者迷惑不解、進退維谷之際,師家為了使禅者迷惑開解,忽然翻轉機法而下轉語。
③?維那:音譯羯磨陀那。
為寺中統理僧衆雜事之職僧。
于禅宗,維那為六知事之一,為掌理衆僧進退威儀之重要職稱。
④?涅槃堂:又叫延壽堂、省行堂、無常堂。
送病僧入滅之處。
⑤?将謂胡須赤,更有赤須胡:意謂天外有天,強中更有強中手。
⑥?典座:禅林中負責大衆齋粥之職稱。
東序六知事之一。
譯文 懷海禅師每次上堂講法時,都有一個老人随着大衆聽法。
有一天衆人退下以後,唯有老人不走,禅師問:“你是什麼人?”老人說:“我不是人。
在過去迦葉佛時,曾經住在這座山上。
因學人問:‘大修行的人還落因果報應嗎?’我回答說:‘不落因果報應。
’于是五百生堕為野狐之身。
現在請和尚您替我說一句轉語,希望能脫離這野狐之身。
” 禅師說:“你問吧。
”老人說:“大修行的人還落因果報應嗎?”禅師說:“不昧于因果報應。
”老人聽後大為省悟,行禮說:“我已經脫離了野狐之身,住在山後,我大膽地請求您按亡僧規式替我送葬。
” 禅師命令維那敲椎通知大家:“吃完飯以後去送亡僧!”大家聚在一起議論說:“大家都好好的,涅槃堂裡又沒有病人,為什麼會這樣呢?”吃完飯以後,禅師帶領大家來到後山岩石下面,用拄杖挑出一隻死野狐狸,就按照亡僧送葬的方式将它火葬了。
禅師到晚上上堂,便講了前後原因經過。
黃檗問:“古人隻是錯對了一句轉語,就堕為五百世野狐身。
如果轉轉總也不錯,應該做個什麼?”禅師說:“你到我跟前來我給你說。
”黃檗上前打了禅師一掌。
禅師笑着說:“本以為胡人的胡子是紅的,更來了一個紅胡子的胡人。
” 當時沩山在會下做典座,司馬頭陀舉野狐這個故事,問:“典座你怎麼辦?”典座把門扇撼三下。
司馬頭陀說:“太粗疏了。
”典座說:“佛法并不是這個道理。
” 原典 普請①?地次,忽有一僧聞鼓鳴,舉?頭大笑便歸。
師曰:“俊哉,此是觀音入理之門。
”師歸院,乃喚其僧問:“适來見什麼道理,便恁麼?”曰:“适來肚饑,聞鼓聲歸吃飯。
”師乃笑。
注釋 ①?普請:寺院中集體勞動稱普請。
譯文 集體勞動?地時,忽然有一個僧人聽到鼓響,就舉起?頭大笑往回走。
懷海禅師說:“行啊,這是觀察聲音深入妙理的途徑。
”禅師回到寺院裡,便召來那個僧人問:“剛才你看到什麼道理,就那樣做了?”回答說:“剛才肚子餓,聽到鼓聲回來吃飯。
”禅師聽完就笑。
原典 師謂衆曰:“有一人長不吃飯不道饑,有一人終日吃飯不道飽。
” 師凡作務執勞,必先于衆,主者不忍,密收作具而請息之。
師曰:“吾無德,争合勞于人?”既遍求作具不獲,則亦不食。
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流播諸方。
譯文 懷海禅師對衆人說:“有一個人經常不吃飯也不說餓,有一個人整天吃飯也不說飽。
” 懷海禅師每當勞動作務時,一定領先做在衆僧的前面,主管的人不忍心,悄悄把工具藏起來請他休息。
禅師說:“我沒有什麼德行,怎該勞煩他人呢?”在到處找工具找不到以後,也就不吃飯。
因此有“一天不勞動,一天就不吃飯”的話傳遍四面八方。
池州南泉普願禅師 原典 池州①南泉②普願禅師,鄭州新鄭③人。
姓王。
依大隗山大慧禅師④受業⑤,嵩嶽受具。
初習相部⑥及毗尼。
既遊講肆⑦,曆聽《楞伽》《華嚴》,入《中》《百》《門觀》⑧,精練玄義⑨。
後扣大寂⑩之室,頓然忘筌,得遊戲三昧?。
一日為衆僧行粥次,馬祖問:“桶裡是什麼?”師曰:“這老漢合取口,作恁麼語!”祖便休。
自是同參?無敢诘問。
注釋 ①?池州:州名,唐置,轄地相當于今安徽貴池、青陽、東至等縣地。
②?南泉:南泉院,位于池州。
③?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
④?大慧禅師:懷讓禅師。
⑤?受業:從師學習。
⑥?相部:“相部律宗”是中國佛教律宗的一派。
隋唐時法砺創立,因傳法中心在相州,故名。
相部,指相部之律。
⑦?講肆:講舍。
⑧《中》《百》《門觀》:大乘空宗主要論籍《中論》《百論》《十二門論》。
⑨?玄義:高妙精深之義。
⑩?大寂:馬祖道一之谥号。
??遊戲三昧:遊戲,謂自在無礙;三昧,謂正定。
自在無礙,而常不失定意,叫遊戲三昧。
??同參:平輩禅僧互相之間的稱謂
”師曰:“不辭向汝道,恐已後喪汝兒孫。
”又問五峰,峰曰:“和尚也須并卻。
”師曰:“無人處斫額④望汝。
”又問雲岩,岩曰:“和尚有也未?”師曰:“喪我兒孫。
” 注釋 ①?沩山:沩山靈祐。
②?五峰:五峰常觀。
③?雲岩:雲岩昙晟。
④?斫額:以手加額,遠望的動作。
譯文 沩山靈祐、五峰常觀、雲岩昙晟三人侍立時,懷海禅師問沩山:“閉上咽喉嘴巴,怎麼說話?”沩山說:“請您說。
”禅師說:“不是我拒絕對你說,恐怕以後喪失了你的子孫。
”又問五峰,五峰說:“和尚您也應該閉上。
”禅師說:“沒有人的地方我手搭涼棚望着你。
”又問雲岩,雲岩說:“您有沒有?”禅師說:“喪失我的子孫。
” 原典 師每上堂,有一老人随衆聽法。
一日衆退,唯老人不去,師問:“汝是何人?”老人曰:“某非人也。
于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
因學人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①也無?’某對雲:‘不落因果。
’遂五百生堕野狐身。
今請和尚代一轉語②,貴脫野狐身。
” 師曰:“汝問。
”老人曰:“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師曰:“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禮曰:“某已脫野狐身,住在山後,敢乞依亡僧律送。
” 師令維那③白椎告衆:“食後送亡僧!”大衆聚議:“大衆皆安,涅槃堂④又無病人,何故如此?”食後,師領衆至山後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法火葬。
師至晚上堂,舉前因緣。
黃檗便問:“古人錯隻對一轉語,堕五百生野狐身。
轉轉不錯,合作個什麼?”師曰:“近前來向汝道。
”檗近前打師一掌。
師笑曰:“将謂胡須赤,更有赤須胡⑤。
” 時沩山在會下作典座⑥,司馬頭陀舉野狐話,問:“典座作麼生?”座撼門扇三下。
司馬曰:“太粗生。
”座曰:“佛法不是這個道理。
” 注釋 ①?因果:佛教認為任何思想言行都引出相應的後果,稱為因果報應。
因果指報應中的前因與後果。
②?轉語:禅林用語。
随于機宜自由自在轉變詞鋒之語,稱為轉語。
在禅者迷惑不解、進退維谷之際,師家為了使禅者迷惑開解,忽然翻轉機法而下轉語。
③?維那:音譯羯磨陀那。
為寺中統理僧衆雜事之職僧。
于禅宗,維那為六知事之一,為掌理衆僧進退威儀之重要職稱。
④?涅槃堂:又叫延壽堂、省行堂、無常堂。
送病僧入滅之處。
⑤?将謂胡須赤,更有赤須胡:意謂天外有天,強中更有強中手。
⑥?典座:禅林中負責大衆齋粥之職稱。
東序六知事之一。
譯文 懷海禅師每次上堂講法時,都有一個老人随着大衆聽法。
有一天衆人退下以後,唯有老人不走,禅師問:“你是什麼人?”老人說:“我不是人。
在過去迦葉佛時,曾經住在這座山上。
因學人問:‘大修行的人還落因果報應嗎?’我回答說:‘不落因果報應。
’于是五百生堕為野狐之身。
現在請和尚您替我說一句轉語,希望能脫離這野狐之身。
” 禅師說:“你問吧。
”老人說:“大修行的人還落因果報應嗎?”禅師說:“不昧于因果報應。
”老人聽後大為省悟,行禮說:“我已經脫離了野狐之身,住在山後,我大膽地請求您按亡僧規式替我送葬。
” 禅師命令維那敲椎通知大家:“吃完飯以後去送亡僧!”大家聚在一起議論說:“大家都好好的,涅槃堂裡又沒有病人,為什麼會這樣呢?”吃完飯以後,禅師帶領大家來到後山岩石下面,用拄杖挑出一隻死野狐狸,就按照亡僧送葬的方式将它火葬了。
禅師到晚上上堂,便講了前後原因經過。
黃檗問:“古人隻是錯對了一句轉語,就堕為五百世野狐身。
如果轉轉總也不錯,應該做個什麼?”禅師說:“你到我跟前來我給你說。
”黃檗上前打了禅師一掌。
禅師笑着說:“本以為胡人的胡子是紅的,更來了一個紅胡子的胡人。
” 當時沩山在會下做典座,司馬頭陀舉野狐這個故事,問:“典座你怎麼辦?”典座把門扇撼三下。
司馬頭陀說:“太粗疏了。
”典座說:“佛法并不是這個道理。
” 原典 普請①?地次,忽有一僧聞鼓鳴,舉?頭大笑便歸。
師曰:“俊哉,此是觀音入理之門。
”師歸院,乃喚其僧問:“适來見什麼道理,便恁麼?”曰:“适來肚饑,聞鼓聲歸吃飯。
”師乃笑。
注釋 ①?普請:寺院中集體勞動稱普請。
譯文 集體勞動?地時,忽然有一個僧人聽到鼓響,就舉起?頭大笑往回走。
懷海禅師說:“行啊,這是觀察聲音深入妙理的途徑。
”禅師回到寺院裡,便召來那個僧人問:“剛才你看到什麼道理,就那樣做了?”回答說:“剛才肚子餓,聽到鼓聲回來吃飯。
”禅師聽完就笑。
原典 師謂衆曰:“有一人長不吃飯不道饑,有一人終日吃飯不道飽。
” 師凡作務執勞,必先于衆,主者不忍,密收作具而請息之。
師曰:“吾無德,争合勞于人?”既遍求作具不獲,則亦不食。
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流播諸方。
譯文 懷海禅師對衆人說:“有一個人經常不吃飯也不說餓,有一個人整天吃飯也不說飽。
” 懷海禅師每當勞動作務時,一定領先做在衆僧的前面,主管的人不忍心,悄悄把工具藏起來請他休息。
禅師說:“我沒有什麼德行,怎該勞煩他人呢?”在到處找工具找不到以後,也就不吃飯。
因此有“一天不勞動,一天就不吃飯”的話傳遍四面八方。
池州南泉普願禅師 原典 池州①南泉②普願禅師,鄭州新鄭③人。
姓王。
依大隗山大慧禅師④受業⑤,嵩嶽受具。
初習相部⑥及毗尼。
既遊講肆⑦,曆聽《楞伽》《華嚴》,入《中》《百》《門觀》⑧,精練玄義⑨。
後扣大寂⑩之室,頓然忘筌,得遊戲三昧?。
一日為衆僧行粥次,馬祖問:“桶裡是什麼?”師曰:“這老漢合取口,作恁麼語!”祖便休。
自是同參?無敢诘問。
注釋 ①?池州:州名,唐置,轄地相當于今安徽貴池、青陽、東至等縣地。
②?南泉:南泉院,位于池州。
③?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
④?大慧禅師:懷讓禅師。
⑤?受業:從師學習。
⑥?相部:“相部律宗”是中國佛教律宗的一派。
隋唐時法砺創立,因傳法中心在相州,故名。
相部,指相部之律。
⑦?講肆:講舍。
⑧《中》《百》《門觀》:大乘空宗主要論籍《中論》《百論》《十二門論》。
⑨?玄義:高妙精深之義。
⑩?大寂:馬祖道一之谥号。
??遊戲三昧:遊戲,謂自在無礙;三昧,謂正定。
自在無礙,而常不失定意,叫遊戲三昧。
??同參:平輩禅僧互相之間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