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六祖下第一世
關燈
小
中
大
南嶽懷讓禅師
原典
年十五,依荊州玉泉寺弘景律師出家。
通天二年受戒,習毗尼藏①。
一日歎曰:“夫出家者,當為無為法②,天上人間,無有勝者。
”遇同學坦然,相與谒嵩山安公。
安令詣曹溪。
其見六祖悟緣,具《六祖章》中。
師既得法,侍祖複十五年。
先天二年③,往衡嶽④,居般若寺。
注釋 ①?毗尼藏:律藏。
“毗尼”是梵文Vinaya的舊音譯,意為律。
②?無為法:無造作之意。
即非由因緣所造作,離生滅變化而絕對常住之法。
③?先天二年:唐玄宗年号,公元七一三年。
④?衡嶽:南嶽衡山。
在今湖南省中部,有寺院數十座。
譯文 懷讓禅師十五歲,投奔荊州玉泉寺弘景律師出家。
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公元六九七年)受具足戒,學習律藏。
有一天忽然感歎道:“出家人就應該學習無為法,天上人間,沒有能勝過它的。
”正好遇到同學坦然,一起結伴去拜谒嵩山安公。
安公又讓他們去曹溪。
他拜見六祖開悟的緣分經過,詳細地記在《六祖》那一章裡。
懷讓禅師自從得到佛法以後,又侍奉六祖十五年。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前往衡山,居住般若寺。
原典 開元①中,有沙門道一,在衡嶽常習坐禅。
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禅圖什麼?”一曰:“圖作佛。
”師乃取一磚,于彼庵前石上磨。
一曰:“磨作什麼?”師曰:“磨作鏡。
”一曰:“磨磚豈得成鏡耶?”師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禅豈得作佛?”一曰:“如何即是?”師曰:“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
師又曰:“汝學坐禅,為學坐佛?若學坐禅,禅非坐卧。
若學坐佛,佛非定相②。
于無住法,不應取舍。
汝若坐佛,即是殺佛。
若執坐相,非達其理。
” 一聞示誨,如飲醍醐③,禮拜,問曰:“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師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
汝緣合故,當見其道。
” 注釋 ①?開元:唐玄宗年号,公元七一三—七四一年。
②?定相:常住不變之相。
③?醍醐:做乳酪時,上一重凝者為酥,酥上加油者為醍醐。
味甘美,可入藥。
由于被看作世間第一上味,所以常用以比喻至理。
譯文 唐玄宗開元年間,有個沙門叫道一,在衡山常常修習坐禅。
懷讓禅師知道他是個具有能得佛法才器的人,就去問他:“大德坐禅想求得什麼?”道一說:“謀求做佛。
”禅師拿起一塊磚,在他庵前的石頭上磨。
道一問:“磨這個做什麼?”禅師說:“磨做鏡子。
”道一說:“磨磚怎麼能成為鏡子呢?”禅師說:“既然磨磚不能成為鏡子,那麼坐禅怎麼能成佛呢?”道一說:“怎麼做才對呢?”禅師說:“就好像牛拉車,車如果不走,打車對呢,還是打牛對呢?”道一沒法回答。
禅師又說:“你是學習坐禅,還是學習坐佛?如果學習坐禅,那麼禅并不是坐卧等形式。
如果學習坐佛,佛又沒有固定的外相形狀。
在事物變化不定的無住法上,不應該有所取舍。
你如果坐佛,就是殺佛。
如果執着于坐相,是不能達到真理的。
”
通天二年受戒,習毗尼藏①。
一日歎曰:“夫出家者,當為無為法②,天上人間,無有勝者。
”遇同學坦然,相與谒嵩山安公。
安令詣曹溪。
其見六祖悟緣,具《六祖章》中。
師既得法,侍祖複十五年。
先天二年③,往衡嶽④,居般若寺。
注釋 ①?毗尼藏:律藏。
“毗尼”是梵文Vinaya的舊音譯,意為律。
②?無為法:無造作之意。
即非由因緣所造作,離生滅變化而絕對常住之法。
③?先天二年:唐玄宗年号,公元七一三年。
④?衡嶽:南嶽衡山。
在今湖南省中部,有寺院數十座。
譯文 懷讓禅師十五歲,投奔荊州玉泉寺弘景律師出家。
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公元六九七年)受具足戒,學習律藏。
有一天忽然感歎道:“出家人就應該學習無為法,天上人間,沒有能勝過它的。
”正好遇到同學坦然,一起結伴去拜谒嵩山安公。
安公又讓他們去曹溪。
他拜見六祖開悟的緣分經過,詳細地記在《六祖》那一章裡。
懷讓禅師自從得到佛法以後,又侍奉六祖十五年。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前往衡山,居住般若寺。
原典 開元①中,有沙門道一,在衡嶽常習坐禅。
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禅圖什麼?”一曰:“圖作佛。
”師乃取一磚,于彼庵前石上磨。
一曰:“磨作什麼?”師曰:“磨作鏡。
”一曰:“磨磚豈得成鏡耶?”師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禅豈得作佛?”一曰:“如何即是?”師曰:“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
師又曰:“汝學坐禅,為學坐佛?若學坐禅,禅非坐卧。
若學坐佛,佛非定相②。
于無住法,不應取舍。
汝若坐佛,即是殺佛。
若執坐相,非達其理。
” 一聞示誨,如飲醍醐③,禮拜,問曰:“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師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
汝緣合故,當見其道。
” 注釋 ①?開元:唐玄宗年号,公元七一三—七四一年。
②?定相:常住不變之相。
③?醍醐:做乳酪時,上一重凝者為酥,酥上加油者為醍醐。
味甘美,可入藥。
由于被看作世間第一上味,所以常用以比喻至理。
譯文 唐玄宗開元年間,有個沙門叫道一,在衡山常常修習坐禅。
懷讓禅師知道他是個具有能得佛法才器的人,就去問他:“大德坐禅想求得什麼?”道一說:“謀求做佛。
”禅師拿起一塊磚,在他庵前的石頭上磨。
道一問:“磨這個做什麼?”禅師說:“磨做鏡子。
”道一說:“磨磚怎麼能成為鏡子呢?”禅師說:“既然磨磚不能成為鏡子,那麼坐禅怎麼能成佛呢?”道一說:“怎麼做才對呢?”禅師說:“就好像牛拉車,車如果不走,打車對呢,還是打牛對呢?”道一沒法回答。
禅師又說:“你是學習坐禅,還是學習坐佛?如果學習坐禅,那麼禅并不是坐卧等形式。
如果學習坐佛,佛又沒有固定的外相形狀。
在事物變化不定的無住法上,不應該有所取舍。
你如果坐佛,就是殺佛。
如果執着于坐相,是不能達到真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