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東土祖師

關燈
初祖菩提達磨大師 原典 祖念東震旦①國,佛記②後五百歲,般若智燈③,運光于彼,遂囑弟子不若蜜多羅住天竺傳法,而躬至震旦。

    乃辭祖塔,别學侶④,且謂王曰:“勤修白業⑤,吾去一九即回。

    ”祖泛重溟,凡三周寒暑,達于南海,實梁普通七年庚子歲⑥九月二十一日也。

    廣州刺史蕭昂具禮迎供,表聞武帝。

    帝遣使赍诏迎請。

    以十月一日至金陵。

     帝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祖曰:“并無功德。

    ”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人天⑦小果,有漏之因⑧,如影随形,雖有非實。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淨智妙圓⑨,體自空寂。

    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問:“如何是聖谛第一義⑩?”祖曰:“廓然無聖。

    ”帝曰:“對朕者誰?”祖曰:“不識。

    ”帝不悟。

     注釋 ①?震旦:古印度語的音譯,即中國。

     ②?佛記:佛的懸記,也叫佛的記别。

    預言将要發生的事叫懸記;佛就弟子身上,分别未來之果報,叫作記别。

     ③?燈:燈能指明破暗,佛家常用以比喻佛法。

     ④?學侶:同學。

     ⑤?白業:與“黑業”相對。

    也是善業,由于善為清白之法,又感清白無垢之果,所以叫作白業。

     ⑥?普通七年庚子歲:公元五二六年。

     ⑦?人天:佛教認為有情衆生皆處于生死輪回之中,人與天是衆生輪回的兩個去處。

     ⑧?有漏之因:招三界因果報應的業因。

     ⑨?淨智妙圓:淨智相是由真如内薰之力與法外薰之力而如實修行之結果。

    這種相圓滿方便、純淨圓常。

     ⑩?聖谛第一義:聖者所見之真實不虛之理,即佛教真理。

     譯文 祖師思念東方的中國,佛預記後五百年,般若智慧之燈,将運轉照耀到那裡,于是囑弟子不若蜜多羅住在天竺傳法,而自己要親自前去中國。

    便告别祖塔,辭别那些共同學道的同學,并且對國王說:“要勤修善業,我去九年就回來。

    ”祖師遠渡重洋,用了整整三年的時間,到達了南海,具體時間是梁普通七年庚子歲(公元五二六年)九月二十一日。

    廣州刺史蕭昂以隆厚備全之禮迎接供奉,上表告知武帝。

    武帝派遣使者帶着诏書前去迎請。

    在十月一日到達金陵。

     武帝問道:“朕自從即位以來,建造寺院,抄寫佛經,度人為僧,難以記數,有什麼功德嗎?”祖師說:“并沒有什麼功德。

    ”武帝問:“為什麼沒有功德?”祖師說:“這隻是生死輪回裡的人天福德,仍是由三界因果報應的業因造成,如同虛影跟随形體一樣,雖有好的因緣動機卻沒有得到永恒真實的解脫。

    ”武帝問:“什麼是真正的功德呢?”祖師說:“清淨的智慧之相妙圓完滿,自身自然空寂。

    像這樣的功德,不是按世俗一般方法所能求得的。

    ”武帝又問:“什麼是佛聖的第一要義呢?”祖師說:“空空寂寂,并沒有佛聖。

    ”武帝問:“對面和我說話的是誰?”祖師說:“不認識。

    ”武帝還是沒有領悟。

     原典 祖知機不契,是月十九日潛回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屆洛陽,寓止嵩山少林寺①。

    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②。

     有僧神光,久居伊洛③,博覽群籍,善談玄理④,每歎曰:“孔老之教,禮術風規;《莊》《易》之書,未盡妙理。

    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遙,當造玄境。

    ”遂詣祖參承。

    祖常端坐面壁,莫聞誨勵。

    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饑,布發掩泥,投崖飼虎。

    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值大雪,光夜侍立,遲明積雪過膝,立愈恭。

     祖顧而憫之,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光悲淚曰:“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⑤,廣度群品。

    ”祖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⑥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

    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⑦?徒勞勤苦。

    ”光聞祖誨勵,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于祖前。

     祖知是法器⑧,乃曰:“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

    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

    ”祖遂因與易名,曰“慧可”,乃曰:“諸佛法印⑨,可得聞乎?”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可曰:“我心未甯,乞師與安。

    ”祖曰:“将心來!與汝安。

    ”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

    ”祖曰:“我與汝安心竟。

    ” 注釋 ①?少林寺: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南約六十公裡登封縣城西北少室山密林中,故名。

    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公元四九五年)。

     ②?婆羅門:梵文的音譯,意譯清淨。

    印度的第一種姓。

    漢語中用以指淨行高貴、舍棄惡法之人,博學多聞者。

     ③?伊洛:伊水和洛水,在今河南一帶。

     ④?玄理:深奧、神妙的道理。

    魏晉以來,人們崇尚玄學,愛談玄理。

     ⑤?甘露門:到甘露涅槃的門戶途徑,即如來之教法。

     ⑥?曠劫:極言過去時間之長久。

     ⑦?乘:梵文Yāna的意譯。

    意為運載、運度,謂能乘載衆生到達解脫的彼岸;實指佛教所說的修行方法、途徑或教說。

     ⑧?法器:具有傳承佛法才器的人。

    《釋氏要覽》卷下認為要具備以下三德才能稱上法器:一、禀性柔和,不偏不黨;二、經常追求高妙的道理,求法無厭;三、天性聰慧,對于善惡之言能正确判别其得失差别。

     ⑨?法印:梵文Dharma-mudrā的意譯。

    法指佛法;印是印記、标幟。

    意謂證明真正佛法的标準。

     譯文 祖師知道武帝不契禅機,便在當月十九日悄悄來到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到達洛陽,寓居嵩山少林寺。

    他面壁而坐,整天默不作聲,人們感到高深莫測,把他叫作壁觀婆羅門。

     有個和尚名叫神光,長期居住在伊洛之間,博覽群書,善于談論玄言妙理,每每感歎道:“孔子老子之教,講的隻是禮數智謀風化規範,《莊子》《周易》之類的書籍,也沒有能窮盡妙理。

    最近聽說達磨大士住在少林寺,至聖之人并不遙遠,他一定達到了玄妙的境界。

    ”于是來到祖師這裡參問承教。

    祖師常常端坐面壁,沒有聽到什麼教誨激勵。

    神光心裡想:過去人求道,敲斷骨頭取出骨髓,刺破身血以救濟饑餓,鋪上自己的頭發以掩蓋泥土,投下懸崖去喂老虎。

    古人都能這樣,我又算什麼呢?正趕上下大雪,神光深夜站在雪中侍候,到天亮積雪已經過膝,而他站在那裡更加恭敬。

     祖師回頭看見很憐憫他,問道:“你這麼長時間站在雪裡,要求什麼事情?”神光悲傷流淚道:“我隻希望和尚發發慈悲,開甘露法門,普遍救度一切衆生。

    ”祖師說:“佛的那些至高無上的玄妙之道,經曆了極久遠的時間勤修苦煉而成,具備一般人難以實行而能夠實行的意志,一般人難以容忍而能夠容忍的心。

    豈能靠小功德、小智慧,輕易之心、散慢之心,就想得到真正的教法?這隻是白白地辛勞勤苦。

    ”神光聽了祖師的教誨激勵,悄悄取出鋒利的刀,自己砍斷左臂,放在祖師的面前。

     祖師知道他是個具有傳承佛法才器的人,就說道:“諸佛最初探求佛法,為求法而忘記自身形體。

    你現在能斷臂在我的面前,求法的誠心可算足夠了。

    ”祖師于是給他改名叫“慧可”。

    慧可于是問:“那些佛法的真正标準,我能否聽聽嗎?”祖師說:“諸佛法的法印,并不是從人的講說能夠得到。

    ”慧可說:“我的心還不甯靜,請大師給我安心。

    ”祖師說:“把心拿來!我給你安定。

    ”過了好長時間,慧可說:“找我的心怎麼也找不到。

    ”祖師說:“我已經給你安心完畢。

    ” 原典 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門人曰:“時将至矣,汝等盍言所得乎?” 有道副①對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

    ”祖曰:“汝得吾皮。

    ”尼總持②曰:“我今所解,如慶喜③見阿閦佛④國,一見更不再見。

    ”祖曰:“汝得吾肉。

    ”道育⑤曰:“四大⑥本空,五陰⑦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

    ”祖曰:“汝得吾骨。

    ”最後慧可禮拜,依位而立。

    祖曰:“汝得吾髓。

    ”乃顧慧可而告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汝當護持。

    并授汝袈裟,以為法信。

    各有所表,宜可知矣。

    ”可曰:“請師指陳。

    ” 祖曰:“内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後代澆薄,疑慮競生,雲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憑何得法?以何證之?汝今受此衣法,卻後難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無礙。

    至吾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⑧。

    明道者多,行道者少。

    說理者多,通理者少。

    潛符密證,千萬有餘。

    汝當闡揚,勿輕未悟。

    一念回機,便同本得。

    聽吾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⑨,結果自然成。

    ” 祖又曰:“吾有《楞伽經》⑩四卷,亦用付汝。

    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衆生開示悟入?。

    ” 注釋 ①?道副:公元四五六年至五二四年,南齊僧人,山西太原人,俗姓王。

    性好定靜,遇達磨出家。

    齊建武間南遊,止于鐘山定林下寺。

    後往蜀,遂使蜀地禅法大行。

    晚年返金陵住開善寺。

     ②?尼總持:梁武帝之女,名明練,出家後号總持,生卒年、事迹不詳。

     ③?慶喜:音譯阿難、阿難陀。

    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④?阿閦佛:梵文的音譯“阿閦婆”之略。

    意譯不動、無嗔恚。

    佛名。

    據支谶譯《阿閦佛國經》,他住東方妙喜世界,如有人勤修六度,死後可以轉生此地。

     ⑤?道育:生平事迹不詳。

     ⑥?四大:梵文Catv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