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東土祖師
關燈
小
中
大
mahā-bhūtāni的意譯。
亦稱四界。
指地、水、火、風四種構成色法(相當于物質現象)的基本元素。
⑦?五陰:亦稱五蘊、五衆。
梵文Pañca-skandha的意譯。
是對一切有為法的概括,狹義為現實人的代稱,廣義指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總和,是佛教全部教義分析研究的基本對象。
⑧?法周沙界:佛教常以恒河沙數比喻極多的數字。
沙界,即所謂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
法之所在,叫法界。
法無邊無盡,法界亦如沙界無邊無盡。
因此法周沙界,謂佛法無所不在。
⑨?一花開五葉:此語曆來有多種解釋,一般認為“一花”指達磨所傳禅法,“五葉”指沩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五大宗派。
⑩《楞伽經》:梵文為。
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意謂佛入楞伽山所說的寶經。
宣說世界萬有由心所造,認識的對象不在外界而在于内心。
??心地:心為萬法之本,能生一切諸法,所以叫心地。
??悟入:悟實相之理,入于實相之理,即體悟到佛法。
譯文 過了九年,大師想返回天竺,就命令弟子們道:“時候快要到了,你們為什麼不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呢?” 其中有個叫道副的回答說:“在我看來,不拘泥于文字,不離開文字,以此為道的體現作用。
”祖師說:“你隻得到了我的皮。
”比丘尼總持回答說:“我現在所理解的,就好像阿難見到了阿閦佛國,一旦見到就再也不見。
”祖師說:“你隻得到了我的肉。
”道育說:“地、水、火、風四大本來空虛無有,所謂五陰的人也并非實際存在,而我的看法,沒有一法可以得到。
”祖師說:“你隻得到我的骨。
”最後慧可上前禮拜,又回到原位站立。
祖師說:“你已經得到了我的真髓。
”于是看着慧可告訴他說:“當年如來把正法眼藏傳授給迦葉大士,輾轉囑咐傳授,而到我這裡。
我現在傳授給你,你要加以保持。
并授予你袈裟作為正法的信物。
各有各的表示,你應該知道了。
”慧可說:“請大師指示說明。
” 祖師說:“内傳法印,用來契證開悟得法之心,在外傳授袈裟,用來确定本宗的宗旨。
後代人心澆薄,疑慮競相産生,說我是西天的人,傳授給你此方的弟子,憑什麼得到法?用什麼來證明?你現在得到了法衣,以後大難出現,隻要出示這件法衣和我的法偈,以此來表明,教化就會沒有障礙了。
到了我滅度後二百年,衣留住不再傳授,佛法遍布各地方。
明白大道的人多,實行大道的人少。
空談道理的人多,真正領會道理的人少。
暗中衡量秘密印證,大有人在。
你要加以闡述發揚,不要輕視沒有醒悟的人。
隻要他一念之間轉機開悟,就像原來得到的一樣。
聽我的偈言:我原來來到這個國土,為的就是傳授佛法以救衆生的癡迷之情,一朵花開出五片花瓣,結出果實自然而成。
” 祖師又說道:“我有《楞伽經》四卷,也傳授給你。
這是如來有關心地的重要法門,要讓衆生開卷誦讀以悟入佛法。
” 五祖弘忍大滿禅師 原典 五祖弘忍大師者,蕲州①黃梅②人也。
先為破頭山中栽松道者,後遇信大師③,得法嗣,化于破頭山。
注釋 ①?蕲州:今湖北蕲春縣。
②?黃梅:今湖北黃梅縣。
③?信大師:四祖道信。
譯文 五祖弘忍大師,蕲州黃梅人。
原先是破頭山中的栽松道人,後來遇到了四祖道信大師,成為繼承者,行化在破頭山。
原典 鹹亨①中,有居士②姓盧,名惠能,自新州③來參谒。
祖問曰:“汝自何來?”盧曰:“嶺南④。
”祖曰:“欲須何事?”盧曰:“唯求作佛。
”祖曰:“嶺南人無佛性,若為得佛?”盧曰:“人即有南北,佛性豈然?”祖令随衆作務。
盧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⑤,即是福田⑥。
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曰:“這獦獠⑦根性⑧太利。
着槽廠⑨去!” 盧禮足而退,便入碓坊⑩,服勞于杵臼,晝夜不息。
經八月,祖知付授時至,告衆曰:“正法難解,不可徒記吾言,持為己任。
汝等各自随意述一偈,若語意冥符,則衣法皆付。
” 時會下?七百餘僧,上座?神秀者,學通内外,衆所宗仰?,鹹推稱曰:“若非尊秀,疇敢當之?”神秀竊聆衆譽,不複思維,乃于廊壁書一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祖因經行,忽見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贊歎曰:“後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
”其壁本欲令處士?盧珍繪《楞伽》變相?,及見題偈在壁,遂止不畫,各令念誦。
盧在碓坊,忽聆誦偈,乃問同學:“是何章句?”同學曰:“汝不知和尚求法嗣,令各述心偈?此則秀上座所述,和尚深加歎賞,必将付法傳衣也。
”盧曰:“其偈雲何?”同學為誦。
盧良久曰:“美則美矣,了?則未了。
”同學诃曰:“庸流?何知?勿發狂言!”盧曰:“子不信耶?願以一偈和之。
”同學不答,相視而笑。
盧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盧自秉燭,請别駕?張日用于秀偈之側,寫一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祖後見此偈曰:“此是誰作?亦未見性。
”衆聞祖語,遂不之顧。
逮夜,祖潛詣碓坊問曰:“米白也未?”盧曰:“白也,未有篩。
”祖以杖三擊其碓。
盧即以三鼓入室。
祖告曰:“諸佛出世,為一大事,故随機大小而引導之,遂有十地?、三乘?、頓漸?等旨,以為教門?。
然以無上微妙秘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葉尊者,展轉傳授二十八世。
至達磨屆于此土,得可大師承襲以至于今,以法寶及所傳袈裟用付于汝。
善自保護,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 盧跪受訖,問:“法則既受,衣付何人?”祖曰:“昔達磨初至,人未之信,故傳衣以明得法。
今信心已熟,衣乃争端,止于汝身,不複傳也。
且當遠隐,俟時行化,所謂受衣之人,命如懸絲也。
”盧曰:“當隐何所?”祖曰:“逢懷?即止,遇會?且藏。
” 盧禮足已,捧衣而出。
是夜南邁,大衆莫知。
五祖自後不複上堂,大衆疑怪緻問。
祖曰:“吾道行矣,何更詢之?”複問:“衣法誰得耶?”祖曰:“能者得。
”于是衆議盧行者名“能”,即共奔逐。
祖既付衣法,複經四載,至上元二年?,忽告衆曰:“吾今事畢,時可行矣。
”即入室安坐而逝。
壽七十有四。
塔于黃梅東山。
注釋 ①?鹹亨:唐高宗李治年号,公元六七〇—六七四年。
②?居士:指在家奉佛的人。
③?新州:今廣東新興縣。
④?嶺南:五嶺以南,今廣東、廣西一帶。
⑤?自性:指自體之本性。
法相家多稱為自相。
即諸法各自具有真實不變、清純無雜之個性,稱為自性。
⑥?福田:指在佛、法、僧三寶前所做的各種功德。
⑦?獦獠:對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指未開化或沒有知識的人。
⑧?根性:氣力之本叫作“根”,善惡之習慣叫作“性”。
⑨?槽廠:馬房,也指僧人住的房子。
⑩?碓坊:舂米的地方。
碓,舂米谷的設備。
??會下:猶言門下,法會之下所列弟子輩的意思。
??上座:梵文Sthavira的意譯。
對有德行僧人的尊稱。
??宗仰:信奉崇仰。
??菩提樹:梵文為Bodhi-druma或。
亦譯作覺樹、道樹。
相傳釋迦牟尼在畢缽羅樹下證得菩提(覺悟),故稱畢缽羅樹為菩提樹。
??處士:未仕或不仕的士人。
??楞伽變相:《楞伽經》的變相。
變相,本是唐代流行的繪畫形式之一,佛教常用來描繪佛經故事,宣傳教義。
??了:了悟,認識到自己内心的佛性。
??庸流:平庸之輩。
??别駕:官名,唐時曾一度稱長史。
唐中期與長史并設,為地方行政長官的屬僚。
??十地:梵文Da?a-bhūmi的意譯。
亦譯十住。
指佛教修行的十個階位。
??三乘:比喻運載衆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種法門。
就衆生根機之鈍、中、利,佛應之而說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三種教法。
另外,就菩薩随時修集之,分天乘、梵乘、聖乘等三乘。
??頓漸:頓悟和漸修。
??教門:教法是入道的門戶,所以稱為教門。
又教法門戶各異,各教法也稱教門。
??真實:佛法脫離迷情,斷絕虛妄,稱為真實。
??上首:大衆之中位居最上者。
後于禅林裡,間以“首座”代稱上首,而其推重之意不變。
??懷:懷集縣,今廣東懷集。
??會:四會縣,今廣東四會。
??上元二年:唐高宗年号,公元六七五年。
譯文 唐高宗鹹亨年間,有個居士姓盧,名叫惠能,自新州前來參見。
五祖問道:“你從哪兒來?”盧行者回答:“嶺南。
”五祖說:“你想求什麼事?”盧行者說:“隻求做佛。
”五祖說:“嶺南人沒有佛性,你怎麼能成佛呢?”盧行者說:“人是有南北之分,佛性難道也是這樣?”五祖讓他随着大衆作務。
盧行者說:“弟子自己心中經常生出智慧,不離開自性,就是福田。
不知和尚讓我做什麼?”五祖說:“這個獦獠的根性不錯,太聰明了,到槽廠去吧!” 盧行者接足作禮退出後,就走進了碓坊,勞動在舂米的杵臼之間,晝夜不停。
過了八個月,五祖知道傳授正
亦稱四界。
指地、水、火、風四種構成色法(相當于物質現象)的基本元素。
⑦?五陰:亦稱五蘊、五衆。
梵文Pañca-skandha的意譯。
是對一切有為法的概括,狹義為現實人的代稱,廣義指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總和,是佛教全部教義分析研究的基本對象。
⑧?法周沙界:佛教常以恒河沙數比喻極多的數字。
沙界,即所謂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
法之所在,叫法界。
法無邊無盡,法界亦如沙界無邊無盡。
因此法周沙界,謂佛法無所不在。
⑨?一花開五葉:此語曆來有多種解釋,一般認為“一花”指達磨所傳禅法,“五葉”指沩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五大宗派。
⑩《楞伽經》:梵文為。
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意謂佛入楞伽山所說的寶經。
宣說世界萬有由心所造,認識的對象不在外界而在于内心。
??心地:心為萬法之本,能生一切諸法,所以叫心地。
??悟入:悟實相之理,入于實相之理,即體悟到佛法。
譯文 過了九年,大師想返回天竺,就命令弟子們道:“時候快要到了,你們為什麼不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呢?” 其中有個叫道副的回答說:“在我看來,不拘泥于文字,不離開文字,以此為道的體現作用。
”祖師說:“你隻得到了我的皮。
”比丘尼總持回答說:“我現在所理解的,就好像阿難見到了阿閦佛國,一旦見到就再也不見。
”祖師說:“你隻得到了我的肉。
”道育說:“地、水、火、風四大本來空虛無有,所謂五陰的人也并非實際存在,而我的看法,沒有一法可以得到。
”祖師說:“你隻得到我的骨。
”最後慧可上前禮拜,又回到原位站立。
祖師說:“你已經得到了我的真髓。
”于是看着慧可告訴他說:“當年如來把正法眼藏傳授給迦葉大士,輾轉囑咐傳授,而到我這裡。
我現在傳授給你,你要加以保持。
并授予你袈裟作為正法的信物。
各有各的表示,你應該知道了。
”慧可說:“請大師指示說明。
” 祖師說:“内傳法印,用來契證開悟得法之心,在外傳授袈裟,用來确定本宗的宗旨。
後代人心澆薄,疑慮競相産生,說我是西天的人,傳授給你此方的弟子,憑什麼得到法?用什麼來證明?你現在得到了法衣,以後大難出現,隻要出示這件法衣和我的法偈,以此來表明,教化就會沒有障礙了。
到了我滅度後二百年,衣留住不再傳授,佛法遍布各地方。
明白大道的人多,實行大道的人少。
空談道理的人多,真正領會道理的人少。
暗中衡量秘密印證,大有人在。
你要加以闡述發揚,不要輕視沒有醒悟的人。
隻要他一念之間轉機開悟,就像原來得到的一樣。
聽我的偈言:我原來來到這個國土,為的就是傳授佛法以救衆生的癡迷之情,一朵花開出五片花瓣,結出果實自然而成。
” 祖師又說道:“我有《楞伽經》四卷,也傳授給你。
這是如來有關心地的重要法門,要讓衆生開卷誦讀以悟入佛法。
” 五祖弘忍大滿禅師 原典 五祖弘忍大師者,蕲州①黃梅②人也。
先為破頭山中栽松道者,後遇信大師③,得法嗣,化于破頭山。
注釋 ①?蕲州:今湖北蕲春縣。
②?黃梅:今湖北黃梅縣。
③?信大師:四祖道信。
譯文 五祖弘忍大師,蕲州黃梅人。
原先是破頭山中的栽松道人,後來遇到了四祖道信大師,成為繼承者,行化在破頭山。
原典 鹹亨①中,有居士②姓盧,名惠能,自新州③來參谒。
祖問曰:“汝自何來?”盧曰:“嶺南④。
”祖曰:“欲須何事?”盧曰:“唯求作佛。
”祖曰:“嶺南人無佛性,若為得佛?”盧曰:“人即有南北,佛性豈然?”祖令随衆作務。
盧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⑤,即是福田⑥。
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曰:“這獦獠⑦根性⑧太利。
着槽廠⑨去!” 盧禮足而退,便入碓坊⑩,服勞于杵臼,晝夜不息。
經八月,祖知付授時至,告衆曰:“正法難解,不可徒記吾言,持為己任。
汝等各自随意述一偈,若語意冥符,則衣法皆付。
” 時會下?七百餘僧,上座?神秀者,學通内外,衆所宗仰?,鹹推稱曰:“若非尊秀,疇敢當之?”神秀竊聆衆譽,不複思維,乃于廊壁書一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祖因經行,忽見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贊歎曰:“後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
”其壁本欲令處士?盧珍繪《楞伽》變相?,及見題偈在壁,遂止不畫,各令念誦。
盧在碓坊,忽聆誦偈,乃問同學:“是何章句?”同學曰:“汝不知和尚求法嗣,令各述心偈?此則秀上座所述,和尚深加歎賞,必将付法傳衣也。
”盧曰:“其偈雲何?”同學為誦。
盧良久曰:“美則美矣,了?則未了。
”同學诃曰:“庸流?何知?勿發狂言!”盧曰:“子不信耶?願以一偈和之。
”同學不答,相視而笑。
盧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盧自秉燭,請别駕?張日用于秀偈之側,寫一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祖後見此偈曰:“此是誰作?亦未見性。
”衆聞祖語,遂不之顧。
逮夜,祖潛詣碓坊問曰:“米白也未?”盧曰:“白也,未有篩。
”祖以杖三擊其碓。
盧即以三鼓入室。
祖告曰:“諸佛出世,為一大事,故随機大小而引導之,遂有十地?、三乘?、頓漸?等旨,以為教門?。
然以無上微妙秘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葉尊者,展轉傳授二十八世。
至達磨屆于此土,得可大師承襲以至于今,以法寶及所傳袈裟用付于汝。
善自保護,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 盧跪受訖,問:“法則既受,衣付何人?”祖曰:“昔達磨初至,人未之信,故傳衣以明得法。
今信心已熟,衣乃争端,止于汝身,不複傳也。
且當遠隐,俟時行化,所謂受衣之人,命如懸絲也。
”盧曰:“當隐何所?”祖曰:“逢懷?即止,遇會?且藏。
” 盧禮足已,捧衣而出。
是夜南邁,大衆莫知。
五祖自後不複上堂,大衆疑怪緻問。
祖曰:“吾道行矣,何更詢之?”複問:“衣法誰得耶?”祖曰:“能者得。
”于是衆議盧行者名“能”,即共奔逐。
祖既付衣法,複經四載,至上元二年?,忽告衆曰:“吾今事畢,時可行矣。
”即入室安坐而逝。
壽七十有四。
塔于黃梅東山。
注釋 ①?鹹亨:唐高宗李治年号,公元六七〇—六七四年。
②?居士:指在家奉佛的人。
③?新州:今廣東新興縣。
④?嶺南:五嶺以南,今廣東、廣西一帶。
⑤?自性:指自體之本性。
法相家多稱為自相。
即諸法各自具有真實不變、清純無雜之個性,稱為自性。
⑥?福田:指在佛、法、僧三寶前所做的各種功德。
⑦?獦獠:對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指未開化或沒有知識的人。
⑧?根性:氣力之本叫作“根”,善惡之習慣叫作“性”。
⑨?槽廠:馬房,也指僧人住的房子。
⑩?碓坊:舂米的地方。
碓,舂米谷的設備。
??會下:猶言門下,法會之下所列弟子輩的意思。
??上座:梵文Sthavira的意譯。
對有德行僧人的尊稱。
??宗仰:信奉崇仰。
??菩提樹:梵文為Bodhi-druma或。
亦譯作覺樹、道樹。
相傳釋迦牟尼在畢缽羅樹下證得菩提(覺悟),故稱畢缽羅樹為菩提樹。
??處士:未仕或不仕的士人。
??楞伽變相:《楞伽經》的變相。
變相,本是唐代流行的繪畫形式之一,佛教常用來描繪佛經故事,宣傳教義。
??了:了悟,認識到自己内心的佛性。
??庸流:平庸之輩。
??别駕:官名,唐時曾一度稱長史。
唐中期與長史并設,為地方行政長官的屬僚。
??十地:梵文Da?a-bhūmi的意譯。
亦譯十住。
指佛教修行的十個階位。
??三乘:比喻運載衆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種法門。
就衆生根機之鈍、中、利,佛應之而說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三種教法。
另外,就菩薩随時修集之,分天乘、梵乘、聖乘等三乘。
??頓漸:頓悟和漸修。
??教門:教法是入道的門戶,所以稱為教門。
又教法門戶各異,各教法也稱教門。
??真實:佛法脫離迷情,斷絕虛妄,稱為真實。
??上首:大衆之中位居最上者。
後于禅林裡,間以“首座”代稱上首,而其推重之意不變。
??懷:懷集縣,今廣東懷集。
??會:四會縣,今廣東四會。
??上元二年:唐高宗年号,公元六七五年。
譯文 唐高宗鹹亨年間,有個居士姓盧,名叫惠能,自新州前來參見。
五祖問道:“你從哪兒來?”盧行者回答:“嶺南。
”五祖說:“你想求什麼事?”盧行者說:“隻求做佛。
”五祖說:“嶺南人沒有佛性,你怎麼能成佛呢?”盧行者說:“人是有南北之分,佛性難道也是這樣?”五祖讓他随着大衆作務。
盧行者說:“弟子自己心中經常生出智慧,不離開自性,就是福田。
不知和尚讓我做什麼?”五祖說:“這個獦獠的根性不錯,太聰明了,到槽廠去吧!” 盧行者接足作禮退出後,就走進了碓坊,勞動在舂米的杵臼之間,晝夜不停。
過了八個月,五祖知道傳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