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東土祖師
關燈
小
中
大
法的時候到了,就向衆人宣布道:“真正的佛法難以理解,不要光記住我的話,就算作自己的。
你們各自随意說一則偈語,如果偈語能和密意契合,衣和法都将傳授給他。
” 當時五祖門下七百多位僧人當中,上座神秀所學貫通教内教外,為衆人所信奉崇仰,都推讓說:“如果不是推尊神秀,誰敢擔當?”神秀背地聽到衆人的稱譽,也不再思維,就在走廊的牆上寫了一個偈道: 此身是菩提之樹,此心如明鏡之台。
時時刻刻勤加拂拭,不要使身心沾上塵埃。
五祖因從這裡經過,忽然看到這則偈語,知道是神秀作的,就贊歎說:“後代若能按照這樣修行,也能取得好的功果。
”那個牆壁本來是叫處士盧珍畫《楞伽經》變相的,等見到這個偈寫在上面,便命令不用畫了,叫人人念誦。
盧行者在碓坊,忽然聽到有人在誦偈,就問同學:“是什麼章句?”同學告訴他:“你不知道和尚正選傳法繼承人,讓大家各自作表達心意的偈語嗎?這是神秀上座所作的,和尚看後深表贊歎,肯定是授法傳衣給他了。
”盧行者說:“那則偈語說了些什麼?”同學給他背了一遍。
盧行者過了好一會兒說:“好是很好,要說了悟則沒有了悟。
”同學呵斥道:“你這個平庸之輩知道什麼?不要口出狂言!”盧行者說:“你不相信嗎?我願意作一偈來奉和。
”同學都不理他的話,互相看着冷笑。
盧行者到了夜裡,悄悄地叫了一個童子,帶他到廊下,盧行者自己舉着燭火,請别駕張日用在神秀偈語旁邊寫了一偈說: 本來就沒有菩提之樹,也不存在什麼明鏡台。
佛性永遠清潔幹淨,哪裡有什麼塵埃? 五祖過後看到這則偈語說:“這是誰作的?也沒有認識到佛性。
”衆人聽五祖這樣一說,就都沒把它當回事。
等到夜裡,五祖偷偷來到碓坊問道:“米白了沒?”盧行者說:“白了,但還沒有篩。
”五祖用手杖敲了那個石碓三下就走了。
盧行者便在三更鼓響時,來到五祖的住室。
五祖告訴他說:“諸佛的出世,是一件大事,所以随着機緣的大小而加以引導,于是有了十地、三乘、頓漸等宗旨,作為不同的教法門徑。
而把至高無上的微妙秘密的旨意,達到圓滿光明的真實境界的正法眼藏傳授給首座大迦葉尊者,輾轉傳授二十八代。
到達磨大師來到中土,得到慧可大師的繼承因襲以至于現在,我把法寶和所傳袈裟都交付給你。
你要善加保護,不要使正法斷絕!聽我的偈語:有情前來播種,靠土地使果實産生。
沒有情也沒有種,沒有性也沒有生。
” 盧行者跪在地上接受完畢,問道:“法是接受了,那麼袈裟傳給誰呢?”五祖說:“過去達磨大師剛來的時候,人們還不相信,因此傳袈裟以表明得到正法。
如今人們相信的心理早已成熟,袈裟是引起争端的東西,傳到你這裡為止,不再往後傳了。
而且你應該到遠處去隐居,等待時機再進行傳化,這就是所謂接受衣缽的人,性命就像懸絲那樣危險。
”盧行者問:“應該隐居在什麼地方?”五祖說:“到了懷集縣就停下來,到了四會縣就隐藏起來。
” 盧行者接足作禮後,捧着袈裟就出去了,當夜奔向南面,大衆根本沒有察覺。
五祖自那以後不再上堂講法,大家感到奇怪,前來詢問。
五祖說:“我的道已經實行了,何必再問呢?”又問:“那麼衣法到底誰得到呢?”五祖說:“有能力的人得到了它。
”于是大衆一起議論盧行者名字叫“惠能”,當即共同奔跑追趕。
五祖傳完衣法以後,又過了四年,到了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六七五年)忽然告訴衆人說:“我現在事情都做完了,時候已到,可以走了。
”便進入居室安詳地坐着逝世了。
享壽七十四歲。
弟子們在黃梅東山為他建了塔。
六祖惠能大鑒禅師 原典 六祖惠能大師,姓盧氏,父行瑫。
母李氏,感異夢,覺而異香滿室,因有娠。
六年乃生,毫光騰空。
黎明有僧來語祖之父曰:“此子可名惠能。
”父曰:“何謂也?”僧曰:“惠者,以法惠濟衆生;能者,能作佛事。
”語畢不知所之。
祖不飲母乳,遇夜神人灌以甘露。
三歲父喪,母嫠居,家貧甚。
幼則樵采鬻薪以養母。
一日負薪過市中,聞客讀《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感悟,而問客曰:“此何法也?”曰:“此《金剛經》,黃梅東山五祖忍和尚,恒教人誦此經。
”祖聞語,勃然思出家求法。
乃乞于一客,為其母備歲儲,遂辭母,直抵韶州①。
遇高行士劉志略,結為交友。
尼無盡藏者,即志略之姑也。
嘗讀《涅槃經》②,師暫聽之,即為解說其義。
尼遂執卷問字,祖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
”尼曰:“字尚不識,曷能會義?”祖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尼驚異之,告鄉裡耆艾③,請居寶林寺④。
寺廢已久,四衆營緝,朝夕奔湊⑤,俄成寶坊。
祖曰:“我求大法,止此何為?”遂棄之,抵黃梅,參禮五祖。
語在《五祖章》。
當呈偈後,三鼓入五祖室。
五祖複征其初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語,祖言下大徹,遂啟五祖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⑥,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知悟本性⑦,謂祖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⑧、佛。
”遂傳衣法。
五祖送祖至九江驿邊,令祖上船,祖随即把橹。
五祖曰:“合是吾渡汝。
”祖曰:“迷時師度⑨,悟時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
能蒙師傳法,今已得悟,隻合自性自度。
”五祖雲:“如是,如是。
以後佛法,由汝大行。
” 注釋 ①?韶州:今廣東韶關。
②《涅槃經》:《大般涅槃經》,四十卷。
北涼昙無谶譯。
亦有多種譯本。
主要闡述“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等大乘佛教思想。
③?耆艾:年長者。
年六十曰耆,五十曰艾。
④?寶林寺:在廣東韶州曲江縣南六十裡南華山。
亦即曹溪南華寺。
⑤?奔湊:聚集、趨附。
⑥?具足:完備。
⑦?本性:本來固有之性德。
⑧?天人師:佛的名号之一,意為天與人的導師。
⑨?度:使人離俗、出離生死之意。
譯文 六祖惠能大師,姓盧,父親名叫行瑫。
母親李氏,做了一個奇特的夢,醒後覺得有一股奇異的香味充滿屋内,于是懷了孕。
過了六年才降生,當時毫光騰空而上。
天亮時有個和尚來到家裡對六祖的父親說:“這個孩子可以取名叫惠能。
”父親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和尚說:“惠,是以佛法來惠濟衆生;能,能做成佛的種種事業。
”話一說完就不見了。
六祖不喝母親的乳汁,到夜裡有神人來灌甘美的露水給他喝。
到三歲時父親去世了,母親寡居,家裡貧困極了。
幼小時就砍柴賣柴以奉養母親。
有一天他背着柴在鬧市中經過,聽見有個客人讀《金剛經》,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有所感受醒悟,就問客人說:“這是什麼法?”客人告訴他:“這是《金剛經》,黃梅東山五祖弘忍和尚經常教導人們念誦這部經。
”六祖聽了這番話,忽然興起想出家探求佛法的想法。
于是乞求一位客人,替他母親準備了生活所需,便辭别了母親,直接到了韶州。
遇到了一位有高潔志行之士劉志略,結交為朋友。
比丘尼無盡藏,就是劉志略的姑姑。
她曾經讀《涅槃經》,大師剛一聽就能給她講解其中的含義。
無盡藏便拿着經卷問經文的文字怎麼讀。
六祖說:“文字我不認識,經文的義理請你随便問吧。
”無盡藏說:“文字都不認識,又怎能懂得經文的義理呢?”六祖說:“各種佛法高深玄妙的道理,與文字沒有什麼關系。
”無盡藏對此感到非常驚訝,就把事情告訴了村裡德高望重的長輩們,請他居住在寶林寺。
這座寺廟荒廢好長時間了,四方百姓建築修繕,不分早晚前來幫忙出力,不久便建成了一座寶寺。
六祖說:“我尋求的是大徹大悟的佛法,待在這裡做什麼呢?”于是放棄了寺廟,到黃梅縣參見拜禮五祖。
具體情況在《五祖》那一章裡。
當他呈上自己的偈語之後,敲三更鼓時,來到五祖的住室。
五祖又重新印證使他最初開悟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話,六祖聽後當即大徹大悟,于是對五祖說:“任何佛法,都離不開人的本性。
沒有想到自己的本性本來是清淨的,沒有想到自己的本性原來是沒有生也沒有滅的,沒有想到自己的本性原來就是具足圓滿的,沒有想到自己的本性原來就是不動不搖的,沒有想到自己的本性能産生種種佛法!”五祖知道他已認識到了佛法的本性,就對他說道:“不認識到自己的本來之心,學習佛法并沒有什麼好處。
如果認識了自己的本心,見到了自己的本性,就叫作大丈夫、天和人的導師、佛。
”于是傳授衣法給他。
五祖送六祖直到九江驿旁,叫六祖上了船,六祖随即去把船橹。
五祖說:“應該是我度你。
”六祖說:“在自性迷惑時是師父指示開悟度我的,開悟以後就應當自己去度自己。
雖然同樣稱為度,可用處各有不同。
承蒙師父傳我心印妙法,現在已經開悟,正應該以自性來度自己。
”五祖說:“很對,很對。
以後佛法将由你發揚光大廣泛流行。
” 原典 祖禮辭南行者兩月,至大庾嶺。
僧惠明①,本将軍,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
明先趁及。
祖擲衣缽于石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明舉衣缽不能動,乃曰:“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祖曰:“汝既為法來,可屏息諸緣②,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
”良久,祖曰:“不思善,不思惡,正
你們各自随意說一則偈語,如果偈語能和密意契合,衣和法都将傳授給他。
” 當時五祖門下七百多位僧人當中,上座神秀所學貫通教内教外,為衆人所信奉崇仰,都推讓說:“如果不是推尊神秀,誰敢擔當?”神秀背地聽到衆人的稱譽,也不再思維,就在走廊的牆上寫了一個偈道: 此身是菩提之樹,此心如明鏡之台。
時時刻刻勤加拂拭,不要使身心沾上塵埃。
五祖因從這裡經過,忽然看到這則偈語,知道是神秀作的,就贊歎說:“後代若能按照這樣修行,也能取得好的功果。
”那個牆壁本來是叫處士盧珍畫《楞伽經》變相的,等見到這個偈寫在上面,便命令不用畫了,叫人人念誦。
盧行者在碓坊,忽然聽到有人在誦偈,就問同學:“是什麼章句?”同學告訴他:“你不知道和尚正選傳法繼承人,讓大家各自作表達心意的偈語嗎?這是神秀上座所作的,和尚看後深表贊歎,肯定是授法傳衣給他了。
”盧行者說:“那則偈語說了些什麼?”同學給他背了一遍。
盧行者過了好一會兒說:“好是很好,要說了悟則沒有了悟。
”同學呵斥道:“你這個平庸之輩知道什麼?不要口出狂言!”盧行者說:“你不相信嗎?我願意作一偈來奉和。
”同學都不理他的話,互相看着冷笑。
盧行者到了夜裡,悄悄地叫了一個童子,帶他到廊下,盧行者自己舉着燭火,請别駕張日用在神秀偈語旁邊寫了一偈說: 本來就沒有菩提之樹,也不存在什麼明鏡台。
佛性永遠清潔幹淨,哪裡有什麼塵埃? 五祖過後看到這則偈語說:“這是誰作的?也沒有認識到佛性。
”衆人聽五祖這樣一說,就都沒把它當回事。
等到夜裡,五祖偷偷來到碓坊問道:“米白了沒?”盧行者說:“白了,但還沒有篩。
”五祖用手杖敲了那個石碓三下就走了。
盧行者便在三更鼓響時,來到五祖的住室。
五祖告訴他說:“諸佛的出世,是一件大事,所以随着機緣的大小而加以引導,于是有了十地、三乘、頓漸等宗旨,作為不同的教法門徑。
而把至高無上的微妙秘密的旨意,達到圓滿光明的真實境界的正法眼藏傳授給首座大迦葉尊者,輾轉傳授二十八代。
到達磨大師來到中土,得到慧可大師的繼承因襲以至于現在,我把法寶和所傳袈裟都交付給你。
你要善加保護,不要使正法斷絕!聽我的偈語:有情前來播種,靠土地使果實産生。
沒有情也沒有種,沒有性也沒有生。
” 盧行者跪在地上接受完畢,問道:“法是接受了,那麼袈裟傳給誰呢?”五祖說:“過去達磨大師剛來的時候,人們還不相信,因此傳袈裟以表明得到正法。
如今人們相信的心理早已成熟,袈裟是引起争端的東西,傳到你這裡為止,不再往後傳了。
而且你應該到遠處去隐居,等待時機再進行傳化,這就是所謂接受衣缽的人,性命就像懸絲那樣危險。
”盧行者問:“應該隐居在什麼地方?”五祖說:“到了懷集縣就停下來,到了四會縣就隐藏起來。
” 盧行者接足作禮後,捧着袈裟就出去了,當夜奔向南面,大衆根本沒有察覺。
五祖自那以後不再上堂講法,大家感到奇怪,前來詢問。
五祖說:“我的道已經實行了,何必再問呢?”又問:“那麼衣法到底誰得到呢?”五祖說:“有能力的人得到了它。
”于是大衆一起議論盧行者名字叫“惠能”,當即共同奔跑追趕。
五祖傳完衣法以後,又過了四年,到了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六七五年)忽然告訴衆人說:“我現在事情都做完了,時候已到,可以走了。
”便進入居室安詳地坐着逝世了。
享壽七十四歲。
弟子們在黃梅東山為他建了塔。
六祖惠能大鑒禅師 原典 六祖惠能大師,姓盧氏,父行瑫。
母李氏,感異夢,覺而異香滿室,因有娠。
六年乃生,毫光騰空。
黎明有僧來語祖之父曰:“此子可名惠能。
”父曰:“何謂也?”僧曰:“惠者,以法惠濟衆生;能者,能作佛事。
”語畢不知所之。
祖不飲母乳,遇夜神人灌以甘露。
三歲父喪,母嫠居,家貧甚。
幼則樵采鬻薪以養母。
一日負薪過市中,聞客讀《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感悟,而問客曰:“此何法也?”曰:“此《金剛經》,黃梅東山五祖忍和尚,恒教人誦此經。
”祖聞語,勃然思出家求法。
乃乞于一客,為其母備歲儲,遂辭母,直抵韶州①。
遇高行士劉志略,結為交友。
尼無盡藏者,即志略之姑也。
嘗讀《涅槃經》②,師暫聽之,即為解說其義。
尼遂執卷問字,祖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
”尼曰:“字尚不識,曷能會義?”祖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尼驚異之,告鄉裡耆艾③,請居寶林寺④。
寺廢已久,四衆營緝,朝夕奔湊⑤,俄成寶坊。
祖曰:“我求大法,止此何為?”遂棄之,抵黃梅,參禮五祖。
語在《五祖章》。
當呈偈後,三鼓入五祖室。
五祖複征其初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語,祖言下大徹,遂啟五祖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⑥,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知悟本性⑦,謂祖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⑧、佛。
”遂傳衣法。
五祖送祖至九江驿邊,令祖上船,祖随即把橹。
五祖曰:“合是吾渡汝。
”祖曰:“迷時師度⑨,悟時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
能蒙師傳法,今已得悟,隻合自性自度。
”五祖雲:“如是,如是。
以後佛法,由汝大行。
” 注釋 ①?韶州:今廣東韶關。
②《涅槃經》:《大般涅槃經》,四十卷。
北涼昙無谶譯。
亦有多種譯本。
主要闡述“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等大乘佛教思想。
③?耆艾:年長者。
年六十曰耆,五十曰艾。
④?寶林寺:在廣東韶州曲江縣南六十裡南華山。
亦即曹溪南華寺。
⑤?奔湊:聚集、趨附。
⑥?具足:完備。
⑦?本性:本來固有之性德。
⑧?天人師:佛的名号之一,意為天與人的導師。
⑨?度:使人離俗、出離生死之意。
譯文 六祖惠能大師,姓盧,父親名叫行瑫。
母親李氏,做了一個奇特的夢,醒後覺得有一股奇異的香味充滿屋内,于是懷了孕。
過了六年才降生,當時毫光騰空而上。
天亮時有個和尚來到家裡對六祖的父親說:“這個孩子可以取名叫惠能。
”父親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和尚說:“惠,是以佛法來惠濟衆生;能,能做成佛的種種事業。
”話一說完就不見了。
六祖不喝母親的乳汁,到夜裡有神人來灌甘美的露水給他喝。
到三歲時父親去世了,母親寡居,家裡貧困極了。
幼小時就砍柴賣柴以奉養母親。
有一天他背着柴在鬧市中經過,聽見有個客人讀《金剛經》,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有所感受醒悟,就問客人說:“這是什麼法?”客人告訴他:“這是《金剛經》,黃梅東山五祖弘忍和尚經常教導人們念誦這部經。
”六祖聽了這番話,忽然興起想出家探求佛法的想法。
于是乞求一位客人,替他母親準備了生活所需,便辭别了母親,直接到了韶州。
遇到了一位有高潔志行之士劉志略,結交為朋友。
比丘尼無盡藏,就是劉志略的姑姑。
她曾經讀《涅槃經》,大師剛一聽就能給她講解其中的含義。
無盡藏便拿着經卷問經文的文字怎麼讀。
六祖說:“文字我不認識,經文的義理請你随便問吧。
”無盡藏說:“文字都不認識,又怎能懂得經文的義理呢?”六祖說:“各種佛法高深玄妙的道理,與文字沒有什麼關系。
”無盡藏對此感到非常驚訝,就把事情告訴了村裡德高望重的長輩們,請他居住在寶林寺。
這座寺廟荒廢好長時間了,四方百姓建築修繕,不分早晚前來幫忙出力,不久便建成了一座寶寺。
六祖說:“我尋求的是大徹大悟的佛法,待在這裡做什麼呢?”于是放棄了寺廟,到黃梅縣參見拜禮五祖。
具體情況在《五祖》那一章裡。
當他呈上自己的偈語之後,敲三更鼓時,來到五祖的住室。
五祖又重新印證使他最初開悟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話,六祖聽後當即大徹大悟,于是對五祖說:“任何佛法,都離不開人的本性。
沒有想到自己的本性本來是清淨的,沒有想到自己的本性原來是沒有生也沒有滅的,沒有想到自己的本性原來就是具足圓滿的,沒有想到自己的本性原來就是不動不搖的,沒有想到自己的本性能産生種種佛法!”五祖知道他已認識到了佛法的本性,就對他說道:“不認識到自己的本來之心,學習佛法并沒有什麼好處。
如果認識了自己的本心,見到了自己的本性,就叫作大丈夫、天和人的導師、佛。
”于是傳授衣法給他。
五祖送六祖直到九江驿旁,叫六祖上了船,六祖随即去把船橹。
五祖說:“應該是我度你。
”六祖說:“在自性迷惑時是師父指示開悟度我的,開悟以後就應當自己去度自己。
雖然同樣稱為度,可用處各有不同。
承蒙師父傳我心印妙法,現在已經開悟,正應該以自性來度自己。
”五祖說:“很對,很對。
以後佛法将由你發揚光大廣泛流行。
” 原典 祖禮辭南行者兩月,至大庾嶺。
僧惠明①,本将軍,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
明先趁及。
祖擲衣缽于石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明舉衣缽不能動,乃曰:“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祖曰:“汝既為法來,可屏息諸緣②,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
”良久,祖曰:“不思善,不思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