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東土祖師

關燈
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複問曰:“上來密語③密意④外,還更有密意旨否?”祖曰:“與汝說者,即非密也。

    汝若返照⑤,密在汝邊。

    ”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

    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祖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

    ” 明又問:“惠明今向甚處去?”祖曰:“逢袁⑥則止,遇蒙⑦則居。

    ”明禮辭還至嶺下,謂衆曰:“向涉崔嵬,杳無蹤迹,當别道尋之。

    ”趁衆遂散。

     注釋 ①?惠明:生卒年不詳。

    鄱陽(江西)人,俗姓陳,為陳宣帝之孫。

    曾受四品将軍之爵,隸署諸衛,故有将軍之号。

    幼年出家,于高宗之世投五祖。

    後遇六祖開示,至袁州蒙山宣六祖之旨。

     ②?諸緣:色香等百般世相都是自我心識所攀緣牽扯的,都是心識所産生的。

     ③?密語:傳達密意所說的言語,例如如來說涅槃就隐藏着如來常住之意。

     ④?密意:對佛意有所隐藏,不明确地講出來。

    又佛意深密,不能随意為人所測知。

     ⑤?返照:日懸西山,返照東方,叫作返照。

    比喻窮明自心之本源。

     ⑥?袁:袁州,今江西宜春縣。

     ⑦?蒙:蒙山,在袁州。

     譯文 六祖行禮辭别五祖向南走了兩個月,來到大庾嶺。

    有個和尚叫惠明,原來是将軍,同數百人追來,想要搶奪衣缽。

    惠明最先追上。

    六祖把衣缽扔到一塊石頭上說:“這袈裟是表明得法的信物,怎麼能以武力來争奪呢?”惠明去拿衣缽,可怎麼也拿不動,就說道:“我是為佛法而來,并不是為了衣缽而來。

    ”六祖說:“你既然是為佛法而來,就要停止心中的一切欲望牽挂,一念也不要生,我給你說明。

    ”過了好長時間,六祖說:“不思想善,不思想惡,正在這個時候,哪個是你惠明上座自己的本來面目?”惠明聽了這番話大為醒悟。

     又問道:“從祖上傳下來的密語密意之外,還有什麼秘密的旨意嗎?”六祖說:“給你說出來的這些,就不是秘密。

    你如果能返身觀照,則秘密都在你那裡。

    ”惠明說:“我惠明雖在黃梅這麼多年,實實在在還沒有省悟自己的真面目。

    如今承蒙您的指示,就好像人喝水一樣,是冷是熱唯有自己知道。

    現在行者您就是惠明的師父啊!”六祖說:“你要是這樣想的話,我和你共同拜五祖黃梅大師,你要好好保持。

    ” 惠明又問:“我惠明現在到哪裡去呢?”六祖說:“到了袁州就止步,到了蒙山就居留。

    ”惠明施禮告辭回到嶺下,對衆人說:“我曾到山頂上看過了,找不到任何蹤迹,應該從其他道路去追。

    ”追趕的人于是都散了。

     原典 儀鳳元年①正月八日,忽念說法時至,遂出至廣州法性寺。

    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寓止廊庑間。

    暮夜風飏刹幡②,聞二僧對論,一曰:“幡動。

    ”一曰:“風動。

    ”往複不已。

    祖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一衆竦然。

     注釋 ①?儀鳳元年:儀鳳,唐高宗李治年号。

    元年,公元六七六年。

     ②?刹幡:寺院前的旗幡。

     譯文 唐高宗儀鳳元年(公元六七六年)正月八日,六祖忽然心想說法的時候到了,于是來到廣州法性寺。

    正趕上印宗法師講《涅槃經》,便住在堂前的廊屋裡。

    到了晚上,風吹着寺院前的旗幡,聽見有兩個和尚在那裡争論,一個說:“這是旗幡在動。

    ”一個說:“這是風在動。

    ”往來争論不休。

    六祖說:“這不是風動,也不是旗幡動,而是仁者你們的心在動。

    ”衆人一聽都非常震驚。

     原典 正月十五日,印宗會諸名德①,為祖剃發。

    二月八日,就法性寺智光律師,授滿分戒②。

     注釋 ①?名德:對有名望德行的僧人的尊稱。

     ②?滿分戒:“具足戒”的異名。

    具足戒,梵文的意譯。

    指比丘和比丘尼戒律。

    因與沙彌、沙彌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稱。

    中國僧尼隋唐以後都依《四分律》受戒,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條。

    出家人依戒法規定受持此戒,即取得正式僧尼資格。

     譯文 正月十五日那天,印宗法師會同那些有聲望德行的僧人,為六祖剃發。

    二月八日,到法性寺智光律師那裡,被授予滿分戒。

     原典 次日,韋使君①請益,師升座,告大衆曰:“善知識②,不悟,即佛是衆生;一念悟時,衆生是佛。

    故知萬法盡在自心。

    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③本性?《菩薩戒經》④雲:‘我本元自性清淨。

    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

    ’《淨名經》⑤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 “善知識,我于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

    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 注釋 ①?韋使君:當時韶州地方行政長官韋璩。

     ②?善知識:對聽佛法的人的一種稱呼。

     ③?真如:梵文Tathatā或Bhūta-tathatā的意譯。

    意為事物的真實狀況、真實性質,絕對不變的永恒真理或本體。

     ④《菩薩戒經》:後秦鸠摩羅什最後譯出的《梵網經》中之《菩薩心地戒品第十》。

    佛教戒律書,二卷。

     ⑤《淨名經》:《維摩诘經》之異名。

     譯文 第二天,韋使君請六祖講佛法,大師坐到講座上,告訴大家說:“善知識,如果不明白不開悟,佛也就是衆生;如果在一念之中能明白開悟,衆生也就是佛。

    所以應該知道萬種佛法都是在自己心中。

    為什麼不從自己的心中,立刻明白認識到佛的真正本性呢?《菩薩戒經》上說:‘我本來自性就是清淨的。

    如果從自己的本心出發來認識佛的本性,就都可以成就佛道了。

    ’《淨名經》上說:‘忽然領悟明白,還是來自于本心。

    ’ “善知識,我在弘忍和尚那裡,一聽到他講的佛法,當下就明白了,頓時看到了佛的真實本性。

    因此将這種方法廣為傳播,使學道的人能夠頓時覺悟佛法,自己審視自己的心,自己認識自己本來的佛性。

    ” 原典 示衆雲:“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①慧②為本。

    大衆勿迷,言定慧别。

    定慧一體,不是二。

    定是慧體,慧是定用。

    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

    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③學。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

    有燈即光,無燈即暗。

    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

    名雖有二,體本同一。

    此定慧法亦複如是。

    ” 注釋 ①?定:梵文Samādhi的意譯,亦譯為等持。

    謂心專注一境而不散亂的精神狀态,佛教以此作為取得确定之認識,做出确定之判斷的心理條件。

     ②?慧:梵文Mati的意譯。

    指通達事理、決斷疑念,取得決斷性認識的那種精神作用。

     ③?等:平等之意。

     譯文 六祖指示大家說:“善知識,我的這個頓教法門,是以定慧作為根本的。

    大家不要糊塗,說定慧是有區别的。

    定慧本來是一體,不是兩種。

    定是慧的本體,慧是定的運用。

    接近慧的時候,定在慧的裡邊;接近定的時候,慧在定的裡面。

    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這就是定慧平等同體的學問。

     “善知識,定慧像什麼一樣呢?就像燈光。

    有燈就有光,沒有燈就黑暗了。

    燈是光的本體,光是燈的運用。

    名稱雖然有兩個,本體卻是同一個。

    這種定慧之法也像這樣。

    ” 原典 南嶽懷讓禅師禮祖,祖曰:“何處來?”曰:“嵩山。

    ”祖曰:“什麼物恁麼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

    ”祖曰:“還可以修證①否?”曰:“修證即不無,污染②即不得。

    ”祖曰:“隻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③。

    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西天般若多羅④,谶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

    應在汝心,不須速說。

    ” 注釋 ①?修證:修行證理。

     ②?污染:被世間之五塵所污染。

     ③?護念:保護憶念。

     ④?般若多羅:西天祖師第二十七祖。

     譯文 南嶽懷讓禅師來禮拜六祖,六祖問道:“從哪裡來?”回答說:“從嵩山來。

    ”六祖說:“什麼東西那麼來?”懷讓說:“如果說像一個東西就不對了。

    ”六祖說:“還可以修證嗎?”懷讓禅師說:“修行證悟未嘗不可,污染就不行。

    ”六祖說:“正是這個不污染,就是諸佛所以保護憶念的。

    你既然如此,那麼我也是這樣。

    西天般若多羅祖師,預言在你門下出現一隻馬駒,踏殺天下的人。

    應在你的心中,不必急着說出來。

    ” 原典 青原行思①禅師參祖,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②?”祖曰:“汝曾作什麼來?”曰:“聖谛亦不為。

    ”祖曰:“落何階級?”曰:“聖谛尚不為,何階級之有?”祖深器之,令首衆。

     注釋 ①?青原行思:青原,山名,在今江西省内。

    行思禅師得法後住青原山,法席隆盛,故名青原行思。

     ②?階級:對事物進行分析劃分出層次等級。

    這是禅宗反對的。

     譯文 青原行思禅師來參見六祖,問道:“應當怎樣修行,才不緻落入漸修法門?”六祖說:“你都曾經做過一些什麼?”行思禅師說:“四聖谛都不做了。

    ”六祖說:“落什麼漸修法門?”行思禅師說:“我連四聖谛都不管了,哪有什麼漸修啊?”六祖十分器重他,讓他做了衆僧的首座。

     原典 永嘉玄覺禅師①,少習經論②,精天台止觀法門③。

    閱《維摩經》④,發明心地。

    後遇左溪朗禅師⑤激勵,與東陽策禅師⑥同詣曹溪。

    初到,振錫⑦繞祖三匝,卓然而立。

    祖曰:“夫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