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東土祖師
關燈
小
中
大
門⑧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⑨,大德⑩自何方來,生大我慢?”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祖曰:“如是,如是。
” 于時大衆,無不愕然。
覺方具威儀參禮。
須臾告辭。
祖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祖曰:“誰知非動?”曰:“仁者自生分别。
”祖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曰:“無生豈有意耶?”祖曰:“無意誰當分别?”曰:“分别亦非意。
”祖歎曰:“善哉,少留一宿。
”時謂“一宿覺”。
注釋 ①?永嘉玄覺禅師:公元六六五—七一三年,字道明,俗姓戴,永嘉(今浙江溫州、永嘉、樂清等地)人。
著作撰為《永嘉集》。
②?經論:三藏中之經藏、論藏。
③?止觀法門:“止”,梵文?amatha,亦譯為止寂或禅定等,使所觀察對象“住心于内”,不分散注意力。
“觀”,梵文為Vipa?yanā,意為智慧,是在“止”的基礎上集中觀察和思維預定的對象,得出佛教的觀點、智慧或功德。
天台宗提倡“止觀雙修”作為一切修習方法的概括。
又有《大乘止觀法門》一書,四卷。
④《維摩經》:《維摩诘所說經》的簡稱。
後秦鸠摩羅什等譯,三卷。
叙述毗耶離城居士維摩诘與文殊師利等共論佛法,闡揚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
⑤?左溪朗禅師:公元六七三—七五四年,天台宗第八祖。
婺州烏傷縣(今浙江義烏縣)人。
一作東陽(在今浙江省内)人。
俗姓傅,傅大士六世孫,字慧明,号左溪。
“自以止觀為入道安心之要”。
天台教法,由其轉盛。
⑥?東陽策禅師:東陽玄策禅師。
金華人。
參六祖得法,遊行四方,宣揚祖道。
⑦?振錫:僧人手持錫杖,行走時振動作聲。
⑧?沙門:梵語,僧侶的稱呼。
⑨?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威儀指動作行為應有威德儀則,細行指細小行為也應符合規範。
三千指過去、現在、未來各一千,一千含行、住、坐、卧各二百五十條威儀,故合計一千。
八萬細行,指八萬四千處細微的地方。
⑩?大德:梵文Bhadanta的意譯。
指有大德行者。
用以對比丘中的長老或佛、菩薩的敬稱。
有時對高僧也泛用此稱。
譯文 永嘉玄覺禅師,少年時就學習佛經中的經和論,精通天台宗的止觀法門。
因為閱讀《維摩經》而明白了心地法門。
後來遇左溪朗禅師得到激勵,與東陽玄策禅師共同來到曹溪。
剛一到,振動錫杖,繞六祖法座走了三圈,昂然地站在那裡。
六祖說:“作為僧人,應當具備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高僧您是從哪裡來,表現出這麼大的傲慢?”玄覺禅師說:“生死事情重大,變化十分迅速。
”六祖說:“為什麼不去領悟無生的道理,了悟沒有迅速的變化呢?”玄覺禅師說:“領會就是無生無滅,了悟本來無快無慢。
”六祖說:“是這樣,是這樣。
” 當時大衆沒有一個不驚訝的。
玄覺禅師這才按照禮儀參拜六祖。
不一會兒又起身告辭。
六祖說:“回去得太快了吧?”玄覺禅師說:“本來就沒有動,哪裡有快呢?”六祖說:“誰知道沒有動?”玄覺禅師說:“是您自己硬分出的動和沒動。
”六祖說:“你很懂得無生無滅的旨意。
”玄覺禅師說:“無生無滅難道還有什麼旨意嗎?”六祖說:“沒有旨意是誰在分别?”玄覺禅師說:“分别也是沒有旨意。
”六祖贊歎道:“善哉!小住一宿再走吧。
”當時人稱其為“一宿覺”。
原典 僧志徹,初名行昌,姓張,少任俠。
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忘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
北宗既自立秀師為六祖,忌祖傳衣,天下所聞。
囑行昌刺祖。
祖心通①預知其事,置金十兩于座間。
昌懷刃入室,祖舒頸就之。
昌揮刃者三,都無所損。
祖曰:“正劍不邪,邪劍不正。
隻負汝金,不負汝命。
”昌驚仆,久而方蘇,求哀悔過,願出家。
祖以金授曰:“汝且去,恐衆或害汝。
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
”昌禀旨宵遁,遂出家。
注釋 ①?心通:六通之中的“他心通”,謂能知六道衆生心中所念之事。
譯文 僧人志徹,原來叫行昌,姓張,少年時喜歡做行俠仗義之事。
自從禅宗有了南宗和北宗分别之後,二宗的宗主雖然無分别他宗我宗,但徒弟們競相興起愛憎之心。
北宗自己擁立神秀禅師作為六祖,忌憚六祖得到五祖大師傳授衣缽的事,被天下人所傳聞,于是派行昌來行刺六祖。
六祖靠他能預知衆生心中所念的神通,事先就知道了這件事,将十兩黃金放在座位上。
行昌懷揣利刃進入六祖的卧室,六祖将脖頸伸給他。
行昌揮刀連砍好幾下,脖頸都毫無損傷。
六祖說:“正直的劍不會偏邪,偏邪的劍不會正直。
我隻欠你黃金,并不欠你性命。
”行昌大驚昏倒在地,過了好長時間方才蘇醒過來,哀求六祖表示願意悔過自新,志願出家修行。
六祖把金子給他說:“你暫且離開這裡,我怕徒弟們或許會傷害你。
改日化裝回來,我再收你為徒。
”行昌領受了六祖的旨意連夜逃走,以後便出了家。
原典 有一童子,名神會,年十三,自玉泉①來參禮。
祖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将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
”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
”祖曰:“這沙彌争合取次語②?”會曰:“和尚坐禅,還見不見?”祖以拄杖打三下雲:“吾打汝痛不痛?”對曰:“亦痛亦不痛。
”祖曰:“吾亦見亦不見。
” 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祖雲:“吾之所見,常見自家過③,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
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④。
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
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神會禮拜悔謝。
一日,祖告衆曰:“我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
”祖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
汝向去有把茆蓋頭⑤,也隻成個知解宗徒。
” 注釋 ①?玉泉:玉泉寺。
位于湖北當陽縣玉泉山之東南麓。
東漢建安年間(公元一九六—二二〇年),普淨禅師初結茅于此。
隋文帝時智建寺。
文帝先敕“一音寺”,後又改玉泉寺。
②?取次語:草率之語。
③“”,《六祖壇經》作“愆”字。
④?恚恨:憤怒、怨恨。
⑤?茆蓋頭:用茅草蓋頭,引申寺廟。
如有把茅蓋頭,即有一座寺廟可居住,以避日曬雨淋。
這裡之“把茅蓋頭”,意為禅僧主持寺院。
譯文 有一個童子,名叫神會,十三歲,從玉泉寺前來參拜。
六祖說:“知識遠道而來一定很辛苦,還帶來了你的‘本’沒有?如果有本就應該認識主——佛性,你試着說說看。
”神會說:“我以無住為本,認識本性就是主。
”六祖說:“這個小沙彌怎麼亂說話?”神會說:“和尚您坐禅時,還見不見?”六祖用拄杖打了他三下說:“我打你疼還是不疼?”神會回答說:“也疼也不疼。
”六祖說:“我也是也見也不見。
” 神會問:“什麼是也見也不見?”六祖說:“我所說的見,是經常看見自己身上的過失,不見别人的是非好壞,這就是也見也不見。
你說也疼也不疼怎麼樣?你如果不疼,那麼就像木頭石塊一樣;如果疼,那麼你是和凡夫俗子一樣,就會産生怨恨。
你以前說的見和不見是斷見、常見二見;疼和不疼是沒有超越生死的看法。
你自己的本性尚且沒有見到,居然敢來捉弄人!”神會禮拜表示悔過。
有一天,六祖告訴衆人說:“我有一樣東西,沒有頭也沒有尾,沒有名也沒有字,沒有背後也沒有前面,你們這些人還認識嗎?”神會站出來說:“這是諸佛的本源,也是神會的佛性。
”六祖說:“跟你們說了沒有名也沒有字,你卻叫作本源佛性。
你日後如果主持一個寺院,也隻能成為一個推重知識見解之輩。
” 原典 八月三日,複示衆曰:“吾滅度①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吊問,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
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
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
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
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
”複說偈曰: 兀兀②不修善,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着。
說偈已,端坐至三更,謂門人曰:“吾行矣。
”奄然遷化③。
注釋 ①?滅度:梵文,指命終證果。
②?兀兀:與下面“騰騰”都是任運自然、自在無為之意。
③?遷化:遷,遷移;化,化滅,皆謂人之死。
譯文 八月三日,又指示大家說:“我圓寂以後,你們不要以世俗之情悲傷哭泣,接受别人的吊唁慰問,身穿孝服,這不是我的弟子,也不是正宗佛法。
隻要你們認識自己的本心,見到自己的本性,沒有動也沒有靜,沒有生也沒有滅,沒有去沒有來,沒有是沒有非,沒有住也沒有往。
擔心你們這些人心中迷惑,不理解我的意思,現在又特意叮囑你們,使你們見到本心佛性。
我圓寂以後,你們照此修行,和我在世時一樣。
如果違背我的教誨,即使我活在世上,也沒有什麼益處。
”又說偈道: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着。
說完偈後,一直端坐至三更天,對弟子們說:“我走了。
”溘然入滅。
”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祖曰:“如是,如是。
” 于時大衆,無不愕然。
覺方具威儀參禮。
須臾告辭。
祖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祖曰:“誰知非動?”曰:“仁者自生分别。
”祖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曰:“無生豈有意耶?”祖曰:“無意誰當分别?”曰:“分别亦非意。
”祖歎曰:“善哉,少留一宿。
”時謂“一宿覺”。
注釋 ①?永嘉玄覺禅師:公元六六五—七一三年,字道明,俗姓戴,永嘉(今浙江溫州、永嘉、樂清等地)人。
著作撰為《永嘉集》。
②?經論:三藏中之經藏、論藏。
③?止觀法門:“止”,梵文?amatha,亦譯為止寂或禅定等,使所觀察對象“住心于内”,不分散注意力。
“觀”,梵文為Vipa?yanā,意為智慧,是在“止”的基礎上集中觀察和思維預定的對象,得出佛教的觀點、智慧或功德。
天台宗提倡“止觀雙修”作為一切修習方法的概括。
又有《大乘止觀法門》一書,四卷。
④《維摩經》:《維摩诘所說經》的簡稱。
後秦鸠摩羅什等譯,三卷。
叙述毗耶離城居士維摩诘與文殊師利等共論佛法,闡揚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
⑤?左溪朗禅師:公元六七三—七五四年,天台宗第八祖。
婺州烏傷縣(今浙江義烏縣)人。
一作東陽(在今浙江省内)人。
俗姓傅,傅大士六世孫,字慧明,号左溪。
“自以止觀為入道安心之要”。
天台教法,由其轉盛。
⑥?東陽策禅師:東陽玄策禅師。
金華人。
參六祖得法,遊行四方,宣揚祖道。
⑦?振錫:僧人手持錫杖,行走時振動作聲。
⑧?沙門:梵語,僧侶的稱呼。
⑨?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威儀指動作行為應有威德儀則,細行指細小行為也應符合規範。
三千指過去、現在、未來各一千,一千含行、住、坐、卧各二百五十條威儀,故合計一千。
八萬細行,指八萬四千處細微的地方。
⑩?大德:梵文Bhadanta的意譯。
指有大德行者。
用以對比丘中的長老或佛、菩薩的敬稱。
有時對高僧也泛用此稱。
譯文 永嘉玄覺禅師,少年時就學習佛經中的經和論,精通天台宗的止觀法門。
因為閱讀《維摩經》而明白了心地法門。
後來遇左溪朗禅師得到激勵,與東陽玄策禅師共同來到曹溪。
剛一到,振動錫杖,繞六祖法座走了三圈,昂然地站在那裡。
六祖說:“作為僧人,應當具備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高僧您是從哪裡來,表現出這麼大的傲慢?”玄覺禅師說:“生死事情重大,變化十分迅速。
”六祖說:“為什麼不去領悟無生的道理,了悟沒有迅速的變化呢?”玄覺禅師說:“領會就是無生無滅,了悟本來無快無慢。
”六祖說:“是這樣,是這樣。
” 當時大衆沒有一個不驚訝的。
玄覺禅師這才按照禮儀參拜六祖。
不一會兒又起身告辭。
六祖說:“回去得太快了吧?”玄覺禅師說:“本來就沒有動,哪裡有快呢?”六祖說:“誰知道沒有動?”玄覺禅師說:“是您自己硬分出的動和沒動。
”六祖說:“你很懂得無生無滅的旨意。
”玄覺禅師說:“無生無滅難道還有什麼旨意嗎?”六祖說:“沒有旨意是誰在分别?”玄覺禅師說:“分别也是沒有旨意。
”六祖贊歎道:“善哉!小住一宿再走吧。
”當時人稱其為“一宿覺”。
原典 僧志徹,初名行昌,姓張,少任俠。
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忘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
北宗既自立秀師為六祖,忌祖傳衣,天下所聞。
囑行昌刺祖。
祖心通①預知其事,置金十兩于座間。
昌懷刃入室,祖舒頸就之。
昌揮刃者三,都無所損。
祖曰:“正劍不邪,邪劍不正。
隻負汝金,不負汝命。
”昌驚仆,久而方蘇,求哀悔過,願出家。
祖以金授曰:“汝且去,恐衆或害汝。
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
”昌禀旨宵遁,遂出家。
注釋 ①?心通:六通之中的“他心通”,謂能知六道衆生心中所念之事。
譯文 僧人志徹,原來叫行昌,姓張,少年時喜歡做行俠仗義之事。
自從禅宗有了南宗和北宗分别之後,二宗的宗主雖然無分别他宗我宗,但徒弟們競相興起愛憎之心。
北宗自己擁立神秀禅師作為六祖,忌憚六祖得到五祖大師傳授衣缽的事,被天下人所傳聞,于是派行昌來行刺六祖。
六祖靠他能預知衆生心中所念的神通,事先就知道了這件事,将十兩黃金放在座位上。
行昌懷揣利刃進入六祖的卧室,六祖将脖頸伸給他。
行昌揮刀連砍好幾下,脖頸都毫無損傷。
六祖說:“正直的劍不會偏邪,偏邪的劍不會正直。
我隻欠你黃金,并不欠你性命。
”行昌大驚昏倒在地,過了好長時間方才蘇醒過來,哀求六祖表示願意悔過自新,志願出家修行。
六祖把金子給他說:“你暫且離開這裡,我怕徒弟們或許會傷害你。
改日化裝回來,我再收你為徒。
”行昌領受了六祖的旨意連夜逃走,以後便出了家。
原典 有一童子,名神會,年十三,自玉泉①來參禮。
祖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将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
”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
”祖曰:“這沙彌争合取次語②?”會曰:“和尚坐禅,還見不見?”祖以拄杖打三下雲:“吾打汝痛不痛?”對曰:“亦痛亦不痛。
”祖曰:“吾亦見亦不見。
” 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祖雲:“吾之所見,常見自家過③,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
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④。
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
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神會禮拜悔謝。
一日,祖告衆曰:“我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
”祖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
汝向去有把茆蓋頭⑤,也隻成個知解宗徒。
” 注釋 ①?玉泉:玉泉寺。
位于湖北當陽縣玉泉山之東南麓。
東漢建安年間(公元一九六—二二〇年),普淨禅師初結茅于此。
隋文帝時智建寺。
文帝先敕“一音寺”,後又改玉泉寺。
②?取次語:草率之語。
③“”,《六祖壇經》作“愆”字。
④?恚恨:憤怒、怨恨。
⑤?茆蓋頭:用茅草蓋頭,引申寺廟。
如有把茅蓋頭,即有一座寺廟可居住,以避日曬雨淋。
這裡之“把茅蓋頭”,意為禅僧主持寺院。
譯文 有一個童子,名叫神會,十三歲,從玉泉寺前來參拜。
六祖說:“知識遠道而來一定很辛苦,還帶來了你的‘本’沒有?如果有本就應該認識主——佛性,你試着說說看。
”神會說:“我以無住為本,認識本性就是主。
”六祖說:“這個小沙彌怎麼亂說話?”神會說:“和尚您坐禅時,還見不見?”六祖用拄杖打了他三下說:“我打你疼還是不疼?”神會回答說:“也疼也不疼。
”六祖說:“我也是也見也不見。
” 神會問:“什麼是也見也不見?”六祖說:“我所說的見,是經常看見自己身上的過失,不見别人的是非好壞,這就是也見也不見。
你說也疼也不疼怎麼樣?你如果不疼,那麼就像木頭石塊一樣;如果疼,那麼你是和凡夫俗子一樣,就會産生怨恨。
你以前說的見和不見是斷見、常見二見;疼和不疼是沒有超越生死的看法。
你自己的本性尚且沒有見到,居然敢來捉弄人!”神會禮拜表示悔過。
有一天,六祖告訴衆人說:“我有一樣東西,沒有頭也沒有尾,沒有名也沒有字,沒有背後也沒有前面,你們這些人還認識嗎?”神會站出來說:“這是諸佛的本源,也是神會的佛性。
”六祖說:“跟你們說了沒有名也沒有字,你卻叫作本源佛性。
你日後如果主持一個寺院,也隻能成為一個推重知識見解之輩。
” 原典 八月三日,複示衆曰:“吾滅度①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吊問,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
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
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
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
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
”複說偈曰: 兀兀②不修善,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着。
說偈已,端坐至三更,謂門人曰:“吾行矣。
”奄然遷化③。
注釋 ①?滅度:梵文,指命終證果。
②?兀兀:與下面“騰騰”都是任運自然、自在無為之意。
③?遷化:遷,遷移;化,化滅,皆謂人之死。
譯文 八月三日,又指示大家說:“我圓寂以後,你們不要以世俗之情悲傷哭泣,接受别人的吊唁慰問,身穿孝服,這不是我的弟子,也不是正宗佛法。
隻要你們認識自己的本心,見到自己的本性,沒有動也沒有靜,沒有生也沒有滅,沒有去沒有來,沒有是沒有非,沒有住也沒有往。
擔心你們這些人心中迷惑,不理解我的意思,現在又特意叮囑你們,使你們見到本心佛性。
我圓寂以後,你們照此修行,和我在世時一樣。
如果違背我的教誨,即使我活在世上,也沒有什麼益處。
”又說偈道: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着。
說完偈後,一直端坐至三更天,對弟子們說:“我走了。
”溘然入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