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西天祖師
關燈
小
中
大
一祖摩诃迦葉尊者
原典
尊者一日踏泥次,有一沙彌①見,乃問尊者:“何得自為?”者曰:“我若不為,誰為我為?”
注釋
①?沙彌:梵文的音譯。
指七歲以上,二十歲以下受過十戒的出家男子。
譯文 有一天尊者走路時正在踏平泥濘的路面,有一個沙彌看見了,就問尊者:“為什麼您親自去做呢?”尊者說:“我要是不做,誰來替我做呢?” 原典 佛涅槃時,尊者在畢缽羅窟①。
以淨天眼②,見世尊在熙連河③側,入般涅槃。
即至雙樹,悲戀号泣。
佛于金棺出示雙足。
尊者告諸比丘④:“佛已茶毗⑤,金剛舍利⑥非吾等事。
宜當結集法眼⑦,無令斷絕。
”乃說偈告曰: 如來弟子,且莫涅槃。
得神通⑧者,宜赴結集。
于是得神通者,悉赴耆阇崛山畢缽羅窟。
時阿難為漏⑨未盡,不得入會,後證阿羅漢果⑩,乃得入。
尊者告衆言:“此阿難比丘,有大智慧,所聞佛法,如水傳器,無有遺餘。
可請彼集修多羅藏?。
”大衆默然。
尊者告阿難曰:“汝今宜宣法眼。
”阿難聞語信受?,觀察衆心而宣偈言: 比丘諸眷屬?,離佛不莊嚴?。
猶如虛空中,衆星之無月。
說偈已,禮衆僧足,升法座而宣是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說某經教,乃至人天等作禮奉行。
” 時尊者問諸比丘:“阿難所言不錯缪乎?”皆曰:“不異世尊所說。
” 注釋 ①?畢缽羅窟:梵文。
又作卑缽羅窟、賓缽羅窟。
因為窟上有畢缽羅樹繁生,所以叫這個名字。
在摩揭陀國王舍城竹林精舍之西。
②?淨天眼:清淨之天眼。
③?熙連河:又作希連河。
④?比丘:梵文的音譯。
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稱。
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
⑤?茶毗:梵文Jhāpeti的音譯。
原為印度葬法之一。
指佛教僧人死後,将屍體火葬。
⑥?舍利:梵文的音譯。
意為屍體或身骨。
相傳釋迦牟尼遺體火化之後結成的珠狀物,後來也指德行較高的和尚死後燒剩下的骨頭。
⑦?法眼:泛指佛教觀察事物、認識真理的一種智慧。
也指用以觀察問題的特别觀點。
⑧?神通:梵文Abhijñā的意譯。
指通過修持禅定所得到的神變力。
⑨?漏:梵文āsrava的意譯。
原意為漏洩、煩惱的異名。
⑩?阿羅漢果:也稱無極果、無學果。
據稱是斷盡三界見、修二惑所達到的果位,已至修學的頂端。
??修多羅藏:意譯作經藏、契經藏。
為三藏之一。
漢譯之經藏大别為大乘、小乘二種。
??信受:信奉接受。
??眷屬:漢語本意為家屬、親屬。
佛家也用來指受佛傳化的人。
據《智度論》卷三十三雲,釋迦曾有内、大二眷屬。
??莊嚴:以善和美裝飾國土或以功德來裝扮自身,都叫作莊嚴。
譯文 佛在入涅槃的時候,尊者正在畢缽羅窟。
他用淨天眼看到世尊在熙連河畔,進入涅槃。
當即來到雙樹下,悲哀眷戀哭号涕泣。
佛從金棺中伸出雙腳。
尊者對那些僧人們宣布道:“佛已經火化,金剛舍利這些都不是我們所要管的事。
我們應當把佛觀察事物、認識真理的智慧收集整理出來,不要叫它斷絕。
”于是又說偈語告訴大家:“如來的弟子們,暫且不要随佛涅槃,得到神通的人,應當前去整理佛經。
”于是那些得神通的人都趕赴耆阇崛山畢缽羅窟。
這時阿難尚未徹底消除煩惱,沒有資格參加這個集會,後來修成了阿羅漢果,才得以入會。
尊者告訴大衆說:“這是阿難比丘,具有廣大的智慧,所聽到的佛法,像水注入器皿中一樣,沒有任何遺漏剩餘。
可以請他編集修多羅藏。
”大衆都默不作聲。
尊者告訴阿難說:“你現在應該宣講法眼。
”阿難聽後答應,觀察衆人的心理而宣偈說:“比丘和受佛傳化的人,離開佛就失去了莊嚴。
就好像在虛無缥缈的空中,衆星星失去了月亮。
”說完偈,就去禮拜衆僧的腳,登上法座而宣講了這些話:“我聽說是這樣的:一時佛在某處,說了某某經教,以至于人、天等施禮奉行。
” 這時尊者問那些僧人:“阿難所說的沒有錯誤吧?”衆人都說:“和世尊所說的不差。
” 原典 結集既畢,尊者自念衰老,宜入定①于雞足山②,以待彌勒,乃召阿難言:“我今不久世間,今将正法付囑于汝,汝善守護!聽吾偈: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偈已,阿難作禮奉命。
注釋 ①?入定:入于禅定。
即使心定于一處,止息身、口、意三業。
②?雞足山:梵文。
在摩揭陀國(其地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
也叫狼迹山。
譯文 編集完了佛經以後,尊者想到自己已經衰老,應該到雞足山裡入定,以等待彌勒,于是把阿難叫來說道:“我在世的時間不多了,現在将正法眼藏交付傳授給你,你要好好保護!聽我的偈語:學法就要學習本來之法,沒有法也就沒有什麼不是法。
何必在一法當中,分出有的是法,有的不是法?”說完偈後,阿難施禮奉命。
二祖阿難尊者
指七歲以上,二十歲以下受過十戒的出家男子。
譯文 有一天尊者走路時正在踏平泥濘的路面,有一個沙彌看見了,就問尊者:“為什麼您親自去做呢?”尊者說:“我要是不做,誰來替我做呢?” 原典 佛涅槃時,尊者在畢缽羅窟①。
以淨天眼②,見世尊在熙連河③側,入般涅槃。
即至雙樹,悲戀号泣。
佛于金棺出示雙足。
尊者告諸比丘④:“佛已茶毗⑤,金剛舍利⑥非吾等事。
宜當結集法眼⑦,無令斷絕。
”乃說偈告曰: 如來弟子,且莫涅槃。
得神通⑧者,宜赴結集。
于是得神通者,悉赴耆阇崛山畢缽羅窟。
時阿難為漏⑨未盡,不得入會,後證阿羅漢果⑩,乃得入。
尊者告衆言:“此阿難比丘,有大智慧,所聞佛法,如水傳器,無有遺餘。
可請彼集修多羅藏?。
”大衆默然。
尊者告阿難曰:“汝今宜宣法眼。
”阿難聞語信受?,觀察衆心而宣偈言: 比丘諸眷屬?,離佛不莊嚴?。
猶如虛空中,衆星之無月。
說偈已,禮衆僧足,升法座而宣是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說某經教,乃至人天等作禮奉行。
” 時尊者問諸比丘:“阿難所言不錯缪乎?”皆曰:“不異世尊所說。
” 注釋 ①?畢缽羅窟:梵文。
又作卑缽羅窟、賓缽羅窟。
因為窟上有畢缽羅樹繁生,所以叫這個名字。
在摩揭陀國王舍城竹林精舍之西。
②?淨天眼:清淨之天眼。
③?熙連河:又作希連河。
④?比丘:梵文的音譯。
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稱。
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
⑤?茶毗:梵文Jhāpeti的音譯。
原為印度葬法之一。
指佛教僧人死後,将屍體火葬。
⑥?舍利:梵文的音譯。
意為屍體或身骨。
相傳釋迦牟尼遺體火化之後結成的珠狀物,後來也指德行較高的和尚死後燒剩下的骨頭。
⑦?法眼:泛指佛教觀察事物、認識真理的一種智慧。
也指用以觀察問題的特别觀點。
⑧?神通:梵文Abhijñā的意譯。
指通過修持禅定所得到的神變力。
⑨?漏:梵文āsrava的意譯。
原意為漏洩、煩惱的異名。
⑩?阿羅漢果:也稱無極果、無學果。
據稱是斷盡三界見、修二惑所達到的果位,已至修學的頂端。
??修多羅藏:意譯作經藏、契經藏。
為三藏之一。
漢譯之經藏大别為大乘、小乘二種。
??信受:信奉接受。
??眷屬:漢語本意為家屬、親屬。
佛家也用來指受佛傳化的人。
據《智度論》卷三十三雲,釋迦曾有内、大二眷屬。
??莊嚴:以善和美裝飾國土或以功德來裝扮自身,都叫作莊嚴。
譯文 佛在入涅槃的時候,尊者正在畢缽羅窟。
他用淨天眼看到世尊在熙連河畔,進入涅槃。
當即來到雙樹下,悲哀眷戀哭号涕泣。
佛從金棺中伸出雙腳。
尊者對那些僧人們宣布道:“佛已經火化,金剛舍利這些都不是我們所要管的事。
我們應當把佛觀察事物、認識真理的智慧收集整理出來,不要叫它斷絕。
”于是又說偈語告訴大家:“如來的弟子們,暫且不要随佛涅槃,得到神通的人,應當前去整理佛經。
”于是那些得神通的人都趕赴耆阇崛山畢缽羅窟。
這時阿難尚未徹底消除煩惱,沒有資格參加這個集會,後來修成了阿羅漢果,才得以入會。
尊者告訴大衆說:“這是阿難比丘,具有廣大的智慧,所聽到的佛法,像水注入器皿中一樣,沒有任何遺漏剩餘。
可以請他編集修多羅藏。
”大衆都默不作聲。
尊者告訴阿難說:“你現在應該宣講法眼。
”阿難聽後答應,觀察衆人的心理而宣偈說:“比丘和受佛傳化的人,離開佛就失去了莊嚴。
就好像在虛無缥缈的空中,衆星星失去了月亮。
”說完偈,就去禮拜衆僧的腳,登上法座而宣講了這些話:“我聽說是這樣的:一時佛在某處,說了某某經教,以至于人、天等施禮奉行。
” 這時尊者問那些僧人:“阿難所說的沒有錯誤吧?”衆人都說:“和世尊所說的不差。
” 原典 結集既畢,尊者自念衰老,宜入定①于雞足山②,以待彌勒,乃召阿難言:“我今不久世間,今将正法付囑于汝,汝善守護!聽吾偈: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偈已,阿難作禮奉命。
注釋 ①?入定:入于禅定。
即使心定于一處,止息身、口、意三業。
②?雞足山:梵文。
在摩揭陀國(其地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
也叫狼迹山。
譯文 編集完了佛經以後,尊者想到自己已經衰老,應該到雞足山裡入定,以等待彌勒,于是把阿難叫來說道:“我在世的時間不多了,現在将正法眼藏交付傳授給你,你要好好保護!聽我的偈語:學法就要學習本來之法,沒有法也就沒有什麼不是法。
何必在一法當中,分出有的是法,有的不是法?”說完偈後,阿難施禮奉命。
二祖阿難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