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佛

關燈
殊在門外立,乃曰:“文殊,文殊,何不入門來?”文殊曰:“我不見一法在門外,何以教我入門?” 無邊身菩薩①将竹杖量世尊頂,丈六了,又丈六,量到梵天,不見世尊頂。

    乃擲下竹杖,合掌說偈雲: 虛空無有邊,佛功德亦然。

     若有能量者,窮劫不可盡。

     注釋 ①?無邊身菩薩:如來的别名。

    《傳心法要》曰:“問:‘無邊身菩薩為什麼不見如來頂相?’師雲:‘實無可見。

    何以故?無邊身菩薩便是如來,不應更見。

    ……但無諸見,即是無邊身;若有見處,即名外道。

    ’” 譯文 世尊有一天因文殊在門外站着,就說:“文殊,文殊,為什麼不進門來?”文殊說:“我沒看到有一法在門外,怎麼叫我進門?” 無邊身菩薩用竹杖量世尊,從腳到頂量了六根竹杖,後又量了六根竹杖,一直量到梵天,還是見不到世尊的頭頂。

    于是扔下竹杖,合掌說偈道:“虛空無際無邊,佛的功德也像這樣一般。

    如果有誰能去丈量,任你用宇宙一成一毀的時間也量不完。

    ” 原典 世尊在第六天①說《大集經》②,敕③他方此土、人間天上,一切獰惡鬼神悉皆輯會,受佛付囑④,擁護正法。

    設有不赴者,四天門王⑤飛熱鐵輪追之,令集。

    既集會已,無有不順佛敕者,各發弘誓⑥,擁護正法。

    唯有一魔王謂世尊曰:“瞿昙,我待一切衆生成佛盡,衆生界空,無有衆生名字,我乃發菩提心⑦。

    ” 注釋 ①?第六天:欲界之天共有六重,第六重他化自在天叫作第六天,是欲界最頂上一重。

     ②《大集經》:《大方等大集經》。

    梵文。

    大集部諸經的彙編。

    北涼昙無谶等譯。

    六十卷。

     ③?敕:誡饬、告誡。

     ④?付囑:又叫付屬。

    付是付予東西,屬是托付事情,囑是用言語寄托心中所想。

     ⑤?四天門王:亦稱護世四天王。

    印度佛教傳說,須彌山腰有一山名犍陀羅山,山有四峰,各有一王居之,各護一天下,故名。

     ⑥?弘誓:宏大的誓願,梵名僧那。

     ⑦?菩提心:菩提,梵語意譯為正覺。

    即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

    求正覺之心,就叫作菩提心。

     譯文 世尊在第六重他化自在天上講說《大集經》,命令他方此地、人間天上,一切猙獰兇惡的鬼神都去赴會,受佛的訓誨,讓他們擁護正法。

    如果有誰不去赴會,四天門王就會飛熱鐵輪追趕他們,使他們參加。

    在集會聽法以後,沒有不順從佛的教誨的,都許下宏大的誓願,擁護正法。

    隻有一個魔王對世尊說:“瞿昙,我等一切衆生全都成佛,衆生界裡空無一人,再也沒有衆生這個名字了,我才發菩提心,覺悟真理。

    ” 原典 世尊因調達①謗佛,生身②入地獄,遂令阿難問:“你在地獄中安否?”曰:“我雖在地獄,如三禅天③樂。

    ”佛又令問:“你還求出否?”曰:“我待世尊來便出。

    ”阿難曰:“佛是三界④導師,豈有入地獄分?”調達曰:“佛既無入地獄分,我豈有出地獄分?” 注釋 ①?調達:又作提婆達多、調婆達多。

    指犯五逆罪,破壞僧團,與佛陀敵對之惡比丘。

     ②?生身:諸佛、菩薩有法身和生身兩個身。

    證悟到真理之體叫法身,為濟度衆生而托于父母胎生之肉身叫生身。

     ③?三禅天:唯有意識活動,與樂受、舍受(非苦非樂之感受)相應。

     ④?三界:梵文。

    佛教把世俗世界劃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都處在“生死輪回”的過程之中。

    三界即這種有情衆生存在的三個境界。

     譯文 世尊因調達诽謗他,遭受下地獄的果報,便派阿難去問:“你在地獄中安心嗎?”調達說:“我雖然在地獄中,就像在三禅天那麼快樂。

    ”佛又讓阿難問:“你還要求出來嗎?”調達說:“我等世尊來我就出去。

    ”阿難說:“佛是三界的導師,豈有入地獄的道理?”調達說:“佛既然沒有入地獄的道理,我難道有出地獄的道理?” 原典 世尊因外道①問:“不問有言,不問無言②?”世尊良久,外道歎曰:“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作禮而去。

    阿難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稱贊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

    ” 注釋 ①?外道:指佛教之外其他宗教哲學派别。

    外道種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