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佛
關燈
小
中
大
:“汝拟擯那個文殊?”迦葉無對。
注釋 ①?自恣日:自恣,梵文的意譯,亦譯作随意。
佛教儀式。
佛教徒每年夏安居期滿之日舉行檢舉忏悔集會,請别人盡情揭發自己的過失,自己進行忏悔;同時也随别人的意願,盡情檢舉其過。
此日稱僧自恣日,也稱僧受歲日、佛歡喜日。
②?過夏:也叫坐夏、夏安居。
佛教規定夏天僧人要安居九十日。
中國佛教的夏安居從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陰曆),在此期間,僧人禁止外出,應在寺内修習,接受供養。
譯文 世尊曾經在與阿難出行時,見到了一座古佛塔,世尊便禮拜。
阿難說:“這是什麼人的塔?”世尊說:“這是過去諸佛的塔。
”阿難說:“過去諸佛是什麼人的弟子?”世尊說:“是我的弟子。
”阿難說:“應當這樣。
” 在自恣日那天,由于文殊不守規矩,在多處過夏,迦葉想拿起椎将他趕出。
可是才去抓椎,就見成萬上億的文殊。
迦葉用盡他的神力,椎還是擡不起來。
世尊于是問迦葉:“你想趕哪個文殊?”迦葉回答不上來。
原典 城東有一老母,與佛同生,不欲見佛,每見佛來,即便回避。
雖然如此,回顧東西,總皆是佛,遂以手掩面,乃至十指掌中,總皆是佛。
世尊因文殊至諸佛集處,值諸佛各還本處,唯有一女人近于佛坐而入三昧。
文殊乃白佛:“雲何此人得近佛,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覺此女,令從三昧起,汝自問之。
”文殊繞女人三匝,鳴指一下,乃托至梵天①,盡其神力,而不能出。
世尊曰:“假使百千文殊亦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過四十二恒河沙②國土有罔明菩薩,能出此女人定。
”須臾,罔明大士從地湧出,作禮世尊。
世尊敕罔明出。
罔明卻至女子前,鳴指一下,女子于是從定而出。
注釋 ①?梵天:梵文Brahmā。
佛經有梵衆天,為梵民所居;梵輔天,為梵佐所居;大梵天,為梵王所居。
統稱梵天。
此天脫離欲界之淫欲,寂靜清淨,所以叫作梵天。
②?恒河沙:恒河,河名,位于今印度與孟加拉國境内。
恒河沙數一般比喻數量不勝其多。
譯文 城東有一個老母,和佛是同一天出生的,不想見佛,每當見到佛走過來,便立刻躲避。
雖說是這樣,東西回頭一看,總都是佛,于是用手捂臉,以至十指手掌之中,到處都是佛。
文殊到了諸佛會集之處,正趕上諸佛各自歸還本處,唯獨有一個女子靠近佛坐下而入三昧。
于是文殊對佛說:“為什麼這個人能接近佛,而我卻不能?”佛告訴文殊說:“隻要你把這個女子弄醒,使她從三昧中出來,你自己去問她。
”文殊繞着女子走了三圈,彈了一個響指,便将她托到梵天,用盡他的神力卻仍然不能使她從入定狀态中出來。
世尊說:“即使百千個文殊也不能使這個女子從入定狀态中出來,下方過四十二恒河沙的國土有個罔明菩薩,能叫這個女子從入定狀态中出來。
”不一會兒,罔明大士從地裡湧現出來,向世尊施禮。
世尊令他将這個女子從定中叫出來。
罔明來到女子面前,彈了一個響指,女子就從定中出來了。
原典 殃崛摩羅因持缽至一長者①門,其家婦人正值産難。
長者曰:“瞿昙②弟子,汝為至聖,當有何法,能免産難?”殃崛語長者曰:“我乍入道,未知此法,待我回問世尊,卻來相報。
”及返具事白佛。
佛告殃崛:“汝速去報,言我從賢聖法來,未曾殺生。
”殃崛奉佛語疾往告之。
其婦得聞,當時分娩。
注釋 ①?長者:佛經稱具備十德者為長者。
十德謂:姓貴、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淨、禮備、上歎、下歸。
②?瞿昙:梵語音譯。
也作喬達摩。
釋迦牟尼之姓,後以瞿昙作為佛之代稱。
譯文 殃崛摩羅拿着缽來到一位長者家的門前,正趕上那家的婦人難産。
長者說:“在瞿昙的弟子當中,你是最賢聖的,你有什麼方法,能免除難産?”殃崛對長者說:“我剛剛入道學習佛法,還不會這種法術,等我回去問問世尊,再來告訴你。
”等到回去以後,詳細地向佛講了這件事。
佛告訴殃崛:“你趕快回去告訴他,說我從聖賢佛法那裡來,從沒有殺過生。
”殃崛帶着佛的話飛快地前去告訴了長者。
那婦人一聽,當時就得以分娩。
原典 世尊一日因文
注釋 ①?自恣日:自恣,梵文的意譯,亦譯作随意。
佛教儀式。
佛教徒每年夏安居期滿之日舉行檢舉忏悔集會,請别人盡情揭發自己的過失,自己進行忏悔;同時也随别人的意願,盡情檢舉其過。
此日稱僧自恣日,也稱僧受歲日、佛歡喜日。
②?過夏:也叫坐夏、夏安居。
佛教規定夏天僧人要安居九十日。
中國佛教的夏安居從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陰曆),在此期間,僧人禁止外出,應在寺内修習,接受供養。
譯文 世尊曾經在與阿難出行時,見到了一座古佛塔,世尊便禮拜。
阿難說:“這是什麼人的塔?”世尊說:“這是過去諸佛的塔。
”阿難說:“過去諸佛是什麼人的弟子?”世尊說:“是我的弟子。
”阿難說:“應當這樣。
” 在自恣日那天,由于文殊不守規矩,在多處過夏,迦葉想拿起椎将他趕出。
可是才去抓椎,就見成萬上億的文殊。
迦葉用盡他的神力,椎還是擡不起來。
世尊于是問迦葉:“你想趕哪個文殊?”迦葉回答不上來。
原典 城東有一老母,與佛同生,不欲見佛,每見佛來,即便回避。
雖然如此,回顧東西,總皆是佛,遂以手掩面,乃至十指掌中,總皆是佛。
世尊因文殊至諸佛集處,值諸佛各還本處,唯有一女人近于佛坐而入三昧。
文殊乃白佛:“雲何此人得近佛,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覺此女,令從三昧起,汝自問之。
”文殊繞女人三匝,鳴指一下,乃托至梵天①,盡其神力,而不能出。
世尊曰:“假使百千文殊亦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過四十二恒河沙②國土有罔明菩薩,能出此女人定。
”須臾,罔明大士從地湧出,作禮世尊。
世尊敕罔明出。
罔明卻至女子前,鳴指一下,女子于是從定而出。
注釋 ①?梵天:梵文Brahmā。
佛經有梵衆天,為梵民所居;梵輔天,為梵佐所居;大梵天,為梵王所居。
統稱梵天。
此天脫離欲界之淫欲,寂靜清淨,所以叫作梵天。
②?恒河沙:恒河,河名,位于今印度與孟加拉國境内。
恒河沙數一般比喻數量不勝其多。
譯文 城東有一個老母,和佛是同一天出生的,不想見佛,每當見到佛走過來,便立刻躲避。
雖說是這樣,東西回頭一看,總都是佛,于是用手捂臉,以至十指手掌之中,到處都是佛。
文殊到了諸佛會集之處,正趕上諸佛各自歸還本處,唯獨有一個女子靠近佛坐下而入三昧。
于是文殊對佛說:“為什麼這個人能接近佛,而我卻不能?”佛告訴文殊說:“隻要你把這個女子弄醒,使她從三昧中出來,你自己去問她。
”文殊繞着女子走了三圈,彈了一個響指,便将她托到梵天,用盡他的神力卻仍然不能使她從入定狀态中出來。
世尊說:“即使百千個文殊也不能使這個女子從入定狀态中出來,下方過四十二恒河沙的國土有個罔明菩薩,能叫這個女子從入定狀态中出來。
”不一會兒,罔明大士從地裡湧現出來,向世尊施禮。
世尊令他将這個女子從定中叫出來。
罔明來到女子面前,彈了一個響指,女子就從定中出來了。
原典 殃崛摩羅因持缽至一長者①門,其家婦人正值産難。
長者曰:“瞿昙②弟子,汝為至聖,當有何法,能免産難?”殃崛語長者曰:“我乍入道,未知此法,待我回問世尊,卻來相報。
”及返具事白佛。
佛告殃崛:“汝速去報,言我從賢聖法來,未曾殺生。
”殃崛奉佛語疾往告之。
其婦得聞,當時分娩。
注釋 ①?長者:佛經稱具備十德者為長者。
十德謂:姓貴、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淨、禮備、上歎、下歸。
②?瞿昙:梵語音譯。
也作喬達摩。
釋迦牟尼之姓,後以瞿昙作為佛之代稱。
譯文 殃崛摩羅拿着缽來到一位長者家的門前,正趕上那家的婦人難産。
長者說:“在瞿昙的弟子當中,你是最賢聖的,你有什麼方法,能免除難産?”殃崛對長者說:“我剛剛入道學習佛法,還不會這種法術,等我回去問問世尊,再來告訴你。
”等到回去以後,詳細地向佛講了這件事。
佛告訴殃崛:“你趕快回去告訴他,說我從聖賢佛法那裡來,從沒有殺過生。
”殃崛帶着佛的話飛快地前去告訴了長者。
那婦人一聽,當時就得以分娩。
原典 世尊一日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