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佛

關燈
的教主,為世所尊。

     ②?白椎:又叫白槌。

    鳴椎白事,稱為白椎。

    然而禅林唯獨把開堂時敲椎稱白椎。

     譯文 世尊有一天剛坐到座位上,迦葉就敲了一下椎子說:“世尊說法已經完畢!”世尊便起身下座。

     原典 世尊示随色摩尼珠①,問五方天王:“此珠所作何色?”時五方天王互說異色。

    世尊藏珠,複擡手曰:“此珠作何色?”天王曰:“佛手中無珠,何處有色?”世尊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将世珠示之,便強說有青、黃、赤、白色,吾将真珠示之,便總不知。

    ”時五方天王悉自悟道。

     注釋 ①?摩尼珠:寶珠。

    摩尼,梵語的音譯,也作末尼,意譯為珠寶、如意、離垢,珠的總稱。

     譯文 世尊拿着随色變化的寶珠,問五方天王:“這珠子是什麼顔色?”這時五方天王各說一種顔色,都不一樣。

    世尊藏起珠子,又擡手說:“這個珠子是什麼顔色?”五方天王說:“佛手中沒有珠子,哪裡還有什麼顔色?”世尊說:“你們是多麼迷惑糊塗啊!我把世俗的珠子給你們看,就硬說有青色、黃色、紅色、白色,我把真的珠子給你們看,就都不知道了。

    ”當時五方天王全都自己悟了道。

     原典 世尊因黑氏梵志①獻合歡梧桐花,佛召:“仙人②放下着!”梵志放下左手一株花。

    佛又召:“仙人放下着!”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

    佛又召:“仙人放下着!”梵志曰:“吾今兩手俱空,更教放下個什麼?”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當放舍外六塵③,内六根④,中六識⑤,一時舍卻,無可舍處,是汝放身命處。

    ”梵志于言下悟無生忍⑥。

     注釋 ①?梵志:梵文Brahmacārin的意譯。

    通稱一切外道的出家者。

     ②?仙人:梵文的意譯。

    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用以指吠陀頌詩的作者,後泛指一般的聖人。

     ③?外六塵:六境,十二處中的“外六處”,十八界中的“六境界”,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所感覺認識到的六種境界,即:色、聲、香、味、觸、法。

     ④?内六根:梵文的意譯。

    也叫六情。

    十二處之“内六處”,十八界之“六根界”。

    指眼、耳、鼻、舌、身、意具有能取相應之六境,生長相應之六識的六種功能。

     ⑤?中六識:梵文的意譯。

    對“識”所做的分類。

    十八界中的“六識界”,指依據六根對于六境生起見、聞、嗅、味、觸、思慮等作用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⑥?無生忍:無生,也叫無生法,與涅槃、實相、法性等含義相同。

    認為現象之生滅變化,都是世間衆生虛妄分别的産物,本質在于無生。

    “無生”即“無滅”,故寂靜如涅槃,為諸法實相、真如。

    達到對無生的認識,稱為無生忍或無生法忍。

    修得無生,即是涅槃。

     譯文 世尊因黑氏梵志向他獻合歡梧桐花,便招呼道:“仙人放下吧!”梵志便放下了左手的一株花。

    佛又招呼道:“仙人放下吧!”梵志又放下了右手上的一株花。

    佛又招呼道:“仙人放下吧!”梵志說:“我現在兩手都空了,還讓我放下個什麼?”佛說:“我并不是叫你放棄那些花,你應當放棄外六塵,内六根,中六識,将這些一齊舍棄,在那無可舍棄的地方正是你放下身家性命之處。

    ”梵志聽了這番話,體悟到了沒有生也就無所謂滅的道理。

     原典 世尊因五通仙人問:“世尊有六通①,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通?”佛召五通仙人,仙人應諾,佛曰:“那一通,你問我?” 注釋 ①?六通:梵文的意譯,說的是佛、菩薩、阿羅漢所具有的通過禅定所得到的神變力。

    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為“五通”,五通再加上“漏盡智證通”,合為六通。

     譯文 有五通仙人問:“世尊您有六通,我隻有五通,什麼是那一通?”佛招呼五通仙人,五通仙人應諾,佛說:“那一通,你卻問我?” 原典 世尊嘗于阿難行次,見一古佛塔,世尊便作禮。

    阿難曰:“此是什麼人塔?”世尊曰:“過去諸佛塔。

    ”阿難曰:“過去諸佛是什麼人弟子?”世尊曰:“是吾弟子。

    ”阿難曰:“應當如是。

    ” 世尊因自恣日①,文殊三處過夏②,迦葉欲白椎擯出。

    才拈椎,乃見百千萬億文殊。

    迦葉盡其神力,椎不能舉。

    世尊遂問迦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