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關燈
小
中
大
《中阿含經》作為“北傳四阿含”之一,主要反映了釋迦牟尼佛最初傳教說法的内容,論述了佛教的根本原理,闡發了佛教的基本教義。
我們主要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考察。
論述四谛、緣起等基本教義,闡發無常、無我等佛教思想 古印度西北部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喬答摩·悉達多為了尋求解脫世界苦痛的真理,抛棄了王位,離開了世俗之家,出家修行。
六年苦修,曆經艱辛,未得獲悟。
最後他跳進尼連禅河中沐浴,一洗六年積垢。
又受牧女供養的羊奶,恢複了氣力。
然後在金剛座上菩提樹下,鋪草打坐,并發誓道:“我如不證到無上大覺,甯可讓此身粉碎,終不起此座。
”他便這樣在樹下澄思靜慮,七天七夜後,終于戰勝了最後的煩惱魔障,豁然開朗,大徹大悟,從此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佛,成了具無上大覺的佛陀。
佛陀證悟成道以後,首先在波羅奈城外的鹿野苑,向憍陳如等五人宣傳佛法。
他以淺顯的語言,生動的譬喻,向人們闡述人生的苦惱、無常、生死輪回的無窮無盡,分析人生之所以苦惱的原因,證實涅槃寂靜境界的奧妙和喜樂,并向他們指出解脫輪回、永離苦海、通往涅槃彼岸的修行之路。
這就是佛教史上所記載的釋迦牟尼成佛後的“初轉法輪”。
釋迦牟尼佛向憍陳如等五人所宣說的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谛之理。
從此,佛陀開始了長達四十五年的說法傳教活動,為了他的思想學說能讓别人理解和接受。
這一次次的過程,一個個的方面,所要表達的就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人生是“無常”的,充滿了痛苦。
唯有信奉佛教,努力修行,才能徹底擺脫生老病死苦惱,進入“涅槃”境界。
這些根本道理,是通過四聖谛、八正道、緣起、十二因緣、四禅、六界、十八意行等基本教義表現出來的。
《中阿含經》和其他“三阿含”一樣,每一小經就是佛陀一次說法的實錄,那麼,有關基本教義的部分就必定是其中的重要的内容。
例如: 《中阿含經》卷七《舍梨子相應品》中的《分别聖谛經》和《象迹喻經》①,就專門闡述佛教教義的最根本内容:苦、集、滅、道“四聖谛”。
在這裡,何為苦谛,何為集谛,何為滅谛,何為道谛,都一一詳論細析。
如講“苦谛”時,先指出“苦”有八: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别離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陰苦。
然後又對此“八苦”詳加論述。
如“病”就有“頭痛、眼痛、耳痛、鼻痛、面痛、唇痛、齒痛、舌痛、腭痛、咽痛、風喘、咳嗽、噫吐、喉痹、癫痫、癰瘿、經溢、赤膽、壯熱、枯槁、痔瘘、下痢”種種,“若有如是比餘種種病,從更樂觸生,不離心,立在身中,是名為病”。
以下又詳叙關于“病苦”。
就這樣,方方面面,反複诠釋,可謂備矣。
後漢·安世高早就譯有《佛說四谛經》,可看作《中阿含經》的别出異譯,也可見譯師們對“四谛”基本教義的重視。
正如經中所言:“猶如諸畜之迹,象迹為第一。
所以者何?彼象迹者最廣大故。
……無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聖谛所攝,來入四聖谛中。
謂四聖谛于一切法最為第一。
”以象迹來喻四谛在佛法教義中的重要,貼切、形象、明白、易懂。
又如,卷四十四《根本分别品》中的《鹦鹉經》,記述了佛陀為鹦鹉摩納都提子的一次說法過程,以解說白狗前世為摩納之父之由,引出相關的問題,為什麼同為衆生,共受人身,但卻有高下優劣之别:有的短命,有的長壽;有的健康,有的多病;有的醜陋不堪,有的貌端體正;有的威德俱全,有的無威無德;有的出生高貴,有的出生低賤;有的有錢有财,有的貧窮無比;有的聰明有智,有的蠢笨無知……世尊針對這些問題,做了詳細的解答。
綜合全部而歸納為:衆生“因自行業,因業得報。
緣業、依業、業處,衆生随其高下處妙不妙”。
這裡主要闡述的就是因惑造業、因業得報的道理。
所謂“業”,簡單地說,就是行為(身業)、言語(口業)、思想(意業)的活動。
衆生因為煩惱而造種種“業”。
煩惱和業引生未來或為天人,或為人,或為地獄、餓鬼、畜生的身心,于是又起煩惱,又造業,又生身心,生死輪回,沒有休歇。
但是,身、口、意所造之業有善惡之分,善業惡業不同,其所招引的後果也不同
我們主要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考察。
論述四谛、緣起等基本教義,闡發無常、無我等佛教思想 古印度西北部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喬答摩·悉達多為了尋求解脫世界苦痛的真理,抛棄了王位,離開了世俗之家,出家修行。
六年苦修,曆經艱辛,未得獲悟。
最後他跳進尼連禅河中沐浴,一洗六年積垢。
又受牧女供養的羊奶,恢複了氣力。
然後在金剛座上菩提樹下,鋪草打坐,并發誓道:“我如不證到無上大覺,甯可讓此身粉碎,終不起此座。
”他便這樣在樹下澄思靜慮,七天七夜後,終于戰勝了最後的煩惱魔障,豁然開朗,大徹大悟,從此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佛,成了具無上大覺的佛陀。
佛陀證悟成道以後,首先在波羅奈城外的鹿野苑,向憍陳如等五人宣傳佛法。
他以淺顯的語言,生動的譬喻,向人們闡述人生的苦惱、無常、生死輪回的無窮無盡,分析人生之所以苦惱的原因,證實涅槃寂靜境界的奧妙和喜樂,并向他們指出解脫輪回、永離苦海、通往涅槃彼岸的修行之路。
這就是佛教史上所記載的釋迦牟尼成佛後的“初轉法輪”。
釋迦牟尼佛向憍陳如等五人所宣說的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谛之理。
從此,佛陀開始了長達四十五年的說法傳教活動,為了他的思想學說能讓别人理解和接受。
這一次次的過程,一個個的方面,所要表達的就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人生是“無常”的,充滿了痛苦。
唯有信奉佛教,努力修行,才能徹底擺脫生老病死苦惱,進入“涅槃”境界。
這些根本道理,是通過四聖谛、八正道、緣起、十二因緣、四禅、六界、十八意行等基本教義表現出來的。
《中阿含經》和其他“三阿含”一樣,每一小經就是佛陀一次說法的實錄,那麼,有關基本教義的部分就必定是其中的重要的内容。
例如: 《中阿含經》卷七《舍梨子相應品》中的《分别聖谛經》和《象迹喻經》①,就專門闡述佛教教義的最根本内容:苦、集、滅、道“四聖谛”。
在這裡,何為苦谛,何為集谛,何為滅谛,何為道谛,都一一詳論細析。
如講“苦谛”時,先指出“苦”有八: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别離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陰苦。
然後又對此“八苦”詳加論述。
如“病”就有“頭痛、眼痛、耳痛、鼻痛、面痛、唇痛、齒痛、舌痛、腭痛、咽痛、風喘、咳嗽、噫吐、喉痹、癫痫、癰瘿、經溢、赤膽、壯熱、枯槁、痔瘘、下痢”種種,“若有如是比餘種種病,從更樂觸生,不離心,立在身中,是名為病”。
以下又詳叙關于“病苦”。
就這樣,方方面面,反複诠釋,可謂備矣。
後漢·安世高早就譯有《佛說四谛經》,可看作《中阿含經》的别出異譯,也可見譯師們對“四谛”基本教義的重視。
正如經中所言:“猶如諸畜之迹,象迹為第一。
所以者何?彼象迹者最廣大故。
……無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聖谛所攝,來入四聖谛中。
謂四聖谛于一切法最為第一。
”以象迹來喻四谛在佛法教義中的重要,貼切、形象、明白、易懂。
又如,卷四十四《根本分别品》中的《鹦鹉經》,記述了佛陀為鹦鹉摩納都提子的一次說法過程,以解說白狗前世為摩納之父之由,引出相關的問題,為什麼同為衆生,共受人身,但卻有高下優劣之别:有的短命,有的長壽;有的健康,有的多病;有的醜陋不堪,有的貌端體正;有的威德俱全,有的無威無德;有的出生高貴,有的出生低賤;有的有錢有财,有的貧窮無比;有的聰明有智,有的蠢笨無知……世尊針對這些問題,做了詳細的解答。
綜合全部而歸納為:衆生“因自行業,因業得報。
緣業、依業、業處,衆生随其高下處妙不妙”。
這裡主要闡述的就是因惑造業、因業得報的道理。
所謂“業”,簡單地說,就是行為(身業)、言語(口業)、思想(意業)的活動。
衆生因為煩惱而造種種“業”。
煩惱和業引生未來或為天人,或為人,或為地獄、餓鬼、畜生的身心,于是又起煩惱,又造業,又生身心,生死輪回,沒有休歇。
但是,身、口、意所造之業有善惡之分,善業惡業不同,其所招引的後果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