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關燈
小
中
大
,所謂善業得善報,惡業得惡報。
現世人身的種種差别,均因前世所造之業的善惡而定。
用一句俗語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佛教的基本理論“因果報應”說的就是:任何思想行為,都必然導緻相應的後果,這就是“因業得報”;而且佛教還強調:衆生一切苦樂、違順等果報,都是自己善惡業力所感召的,這就是“自因自果”。
又如卷四十《梵志品》中的《阿蘭那經》,佛以種種譬喻,反複宣說,主要就是為了闡明一些基本的道理:人生極為短暫,“生無不死”,故“應做善事,應行梵行”。
釋迦牟尼佛所創造的佛教學說的基本出發點就是:人生是“苦”,猶如經中反複提到的“大苦災患,災患甚多”。
那麼要解脫人生的痛苦,就必須出家修道,斷除欲念,這就是“應行梵行”。
當然這是對出家比丘而言。
若是在家居士,隻要相信佛教,按佛所說而行,淨心修行,自也可通過自己的努力修持而得到解脫。
而淨心修持的一個最基本的方面,就是行善戒惡。
如前所曰,佛教“三世因果”“業感輪回”的理論,強調現今世界人們的貧富窮達,都是自身前生所造善惡諸業決定的結果;今生的善惡行為,亦必導緻後生的罪福報應。
故而多行善事,不做壞事,就應是人們在短暫的一生中所遵循的最基本準則,即如經中所言“應行善事”。
以上所提到的一些佛教基本理論和淨心修持、多行善事等基本主張,又都是從佛教的“緣起論”這個泉源中流出來的,“諸法由因緣而起”。
這是佛教的根本原理。
在《中阿含經》中,類似的内容很多,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闡述了由此根本泉源流出的各分支。
今天,我們除了通過學習《中阿含經》來了解、掌握這些佛教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教義外,還可以通過此來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完善人們的精神境界。
因為我們可以看出,以上所提到的緣起、四谛、業報、因果等佛教基本理論與主張,都體現出佛教極為重視個體道德的自我修養,強調主體人格的自我完善。
這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都有着積極的意義。
也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有着根本的好處。
現代社會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就應該是從早期佛教的這些基本理論與主張發展而來的。
人間佛教的主要内容是:五戒、十善,也就是号召社會的每一位公民首先嚴格要求自己,自己先争取做一個清白正直的善良的好人。
如果人人都能這樣,人民就會康樂幸福,世界就會平安和甯。
這是人們的願望,而按佛教的主張,可以實現這種願望。
其意義是多麼深遠!人生是短暫的,如何在短暫的一生中,多做好事,多行善行,這是擺在每一位修行向善的現代人面前的問題,這也是佛陀在兩千多年以前就向人類發出的号召。
通過譬喻,反映原始佛教的一些觀念 根據現代學者的考證,佛典的最早組織法,恐怕是“九分教”②(九部經)和“十二分教”③(十二部經),即經、律、論并不絕對分家。
無論是九分教,還是十二分教,“譬喻”都是其中重要的一種。
用譬喻的方式表達反映許多原始佛教觀念,這是佛最初說法的重要形式,也即為《中阿含經》所記錄的重要内容。
《中阿含經》中記錄佛用譬喻而說法的地方很多,如前所提到的《阿蘭那經》就是一小段一小段的譬喻組成的。
卷四十九《雙品·阿夷那經》中阿難尊者就說道:“諸賢,聽我說喻,慧者聞喻則解其義。
”這就極為明确地道出了佛教以譬喻的形式宣傳佛法教義的特點。
《中阿含經》中以“喻”冠之于經名的就有十三部,而在其他的經中,譬喻的運用亦比比皆是,随處可見。
譬喻運用最有名的是《箭喻經》。
此經還有另一别譯本,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可見,當時人對此經是很重視的。
卷六十《例品·箭喻經》通過一系列的譬喻,反映了原始佛教的一些基本觀念。
其中說到佛在勝林給孤獨園說法傳教時,弟子中有一位叫鬘童子的,聰慧異常,善于思考。
經過靜坐思惟而後,他來到佛所,向佛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世界在時間上是常住的還是無常的?在空間上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靈魂與肉體是同一的還是分離的?如來是否是永生的?……這些問題共有十四個。
如來針對這些問題,做譬喻說:如果有一個人中了毒箭,極為危險痛苦。
其親人
現世人身的種種差别,均因前世所造之業的善惡而定。
用一句俗語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佛教的基本理論“因果報應”說的就是:任何思想行為,都必然導緻相應的後果,這就是“因業得報”;而且佛教還強調:衆生一切苦樂、違順等果報,都是自己善惡業力所感召的,這就是“自因自果”。
又如卷四十《梵志品》中的《阿蘭那經》,佛以種種譬喻,反複宣說,主要就是為了闡明一些基本的道理:人生極為短暫,“生無不死”,故“應做善事,應行梵行”。
釋迦牟尼佛所創造的佛教學說的基本出發點就是:人生是“苦”,猶如經中反複提到的“大苦災患,災患甚多”。
那麼要解脫人生的痛苦,就必須出家修道,斷除欲念,這就是“應行梵行”。
當然這是對出家比丘而言。
若是在家居士,隻要相信佛教,按佛所說而行,淨心修行,自也可通過自己的努力修持而得到解脫。
而淨心修持的一個最基本的方面,就是行善戒惡。
如前所曰,佛教“三世因果”“業感輪回”的理論,強調現今世界人們的貧富窮達,都是自身前生所造善惡諸業決定的結果;今生的善惡行為,亦必導緻後生的罪福報應。
故而多行善事,不做壞事,就應是人們在短暫的一生中所遵循的最基本準則,即如經中所言“應行善事”。
以上所提到的一些佛教基本理論和淨心修持、多行善事等基本主張,又都是從佛教的“緣起論”這個泉源中流出來的,“諸法由因緣而起”。
這是佛教的根本原理。
在《中阿含經》中,類似的内容很多,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闡述了由此根本泉源流出的各分支。
今天,我們除了通過學習《中阿含經》來了解、掌握這些佛教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教義外,還可以通過此來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完善人們的精神境界。
因為我們可以看出,以上所提到的緣起、四谛、業報、因果等佛教基本理論與主張,都體現出佛教極為重視個體道德的自我修養,強調主體人格的自我完善。
這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都有着積極的意義。
也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有着根本的好處。
現代社會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就應該是從早期佛教的這些基本理論與主張發展而來的。
人間佛教的主要内容是:五戒、十善,也就是号召社會的每一位公民首先嚴格要求自己,自己先争取做一個清白正直的善良的好人。
如果人人都能這樣,人民就會康樂幸福,世界就會平安和甯。
這是人們的願望,而按佛教的主張,可以實現這種願望。
其意義是多麼深遠!人生是短暫的,如何在短暫的一生中,多做好事,多行善行,這是擺在每一位修行向善的現代人面前的問題,這也是佛陀在兩千多年以前就向人類發出的号召。
通過譬喻,反映原始佛教的一些觀念 根據現代學者的考證,佛典的最早組織法,恐怕是“九分教”②(九部經)和“十二分教”③(十二部經),即經、律、論并不絕對分家。
無論是九分教,還是十二分教,“譬喻”都是其中重要的一種。
用譬喻的方式表達反映許多原始佛教觀念,這是佛最初說法的重要形式,也即為《中阿含經》所記錄的重要内容。
《中阿含經》中記錄佛用譬喻而說法的地方很多,如前所提到的《阿蘭那經》就是一小段一小段的譬喻組成的。
卷四十九《雙品·阿夷那經》中阿難尊者就說道:“諸賢,聽我說喻,慧者聞喻則解其義。
”這就極為明确地道出了佛教以譬喻的形式宣傳佛法教義的特點。
《中阿含經》中以“喻”冠之于經名的就有十三部,而在其他的經中,譬喻的運用亦比比皆是,随處可見。
譬喻運用最有名的是《箭喻經》。
此經還有另一别譯本,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可見,當時人對此經是很重視的。
卷六十《例品·箭喻經》通過一系列的譬喻,反映了原始佛教的一些基本觀念。
其中說到佛在勝林給孤獨園說法傳教時,弟子中有一位叫鬘童子的,聰慧異常,善于思考。
經過靜坐思惟而後,他來到佛所,向佛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世界在時間上是常住的還是無常的?在空間上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靈魂與肉體是同一的還是分離的?如來是否是永生的?……這些問題共有十四個。
如來針對這些問題,做譬喻說:如果有一個人中了毒箭,極為危險痛苦。
其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