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
關燈
小
中
大
定本,三位譯師都屬一切有部之學,故《中阿含經》出一切有部可以成立。
如前所述,《阿含經》中保存了很多原始佛教的内容,有基本的教義、基本的理論,還有釋迦牟尼佛活動的行蹤、佛陀教團傳法的活動。
而其與說一切有部的“阿毗昙”②形式上的區别是,一為經藏,一為論藏。
而具體落實到《中阿含經》與“阿毗昙”的話,同作為有部的經典,一通過“經”的形式,一通過“論”的形式來體現有部的哲學思想、理論基礎。
單本集成的叢書與早期譯經的單本零譯 如前所述,《阿含經》是由許多部小經累集而成的。
每一部小經就是釋迦牟尼佛一次說法的實錄,是通過大弟子們回憶講述而成,所以每一小經總是以“如是我聞”開始,然後交代是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向什麼人講說什麼等内容。
每一部小經都是一個獨立的整體,佛陀的宗教思想和宗教理論正是通過這一部一部的小經從而從多方面得到了闡述。
《中阿含經》自也如此,而且各部經文文字的長短比較适中。
這種獨立成篇的特色決定了《阿含經》有許多别出異譯。
我們隻說《中阿含經》。
根據梁啟超先生所考③,在東晉以前,《中阿含經》中的個别小本經就被介紹進來。
如最初的譯經大師東漢的安世高就譯有《四谛經》等六部。
有“支郎眼中黃,形軀雖細是智囊”④之譽,“三支”之一的三國吳時的支謙,也譯有《諸法本經》《弊魔試目連經》等七部。
西晉的一位主要譯家法炬譯有《頂生王故事經》等六部。
而中國早期譯經史上最有成就的譯經家,西晉的竺法護也曾譯有《離睡經》《意經》等六部。
還有其他譯師所譯的一些零篇。
可見,在僧伽提婆以前,或者說在昙摩難提創譯《中阿含經》之前,總之,在《中阿含經》以叢書體裁形式正式出現之前,其一些精彩的單篇就已在中土流傳。
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初期的譯經,相當部分都是介紹佛教基本教義,反映原始佛教的内容,而《中阿含經》作為“四阿含”之一,正是由五百弟子“集結”,由阿難所誦,然後大家“合誦”認可,從而形成的最初的“經藏”的一部分,其中保存着當時人們所希望了解的有關原始佛教的許許多多。
自從僧伽提婆重譯《中阿含經》後,其單篇零譯的現象要比此前少得多了。
偶爾有些名篇,曾有再譯,如《箭喻經》一卷,東晉失譯者名。
又如《鹦鹉經》所述有個名叫鹦鹉摩牢兜羅的人,佛陀嘗于此家乞食,為其說法的過程。
西晉曾有失譯的單本《兜調經》,後在《中阿含經》中譯有《鹦鹉經》兩部,記述佛陀兩次為鹦鹉摩納都提子說法的過程,一在三十八卷,一在四十三卷。
劉宋時,著名譯師求那跋陀羅又重譯有單篇的《鹦鹉經》,比《中阿含經》中的兩部《鹦鹉經》要簡潔而明練,故為後世所傳。
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言:“《阿含》之實為叢書性質,實合多數之單行本小經而成。
彼土亦各别誦習。
”⑤既是各别誦習的單行本小經,所以又以單行本的形式被翻譯進來,也就不足為奇了。
特别是譯經初期,“初期大譯經家安世高、支謙、法護、法炬之流,百餘年間,皆從事于此種單行本之翻譯”⑥,這是《中阿含經》,也可以說是四部北傳《阿含經》多有單經零本翻譯的原因,其中尤以《中阿含經》為甚。
然而總地說來,在四部阿含定本完成以後,這種現象就相對少見了。
中國佛教的主要基石 中國主要弘傳的是大乘佛教,提倡修習菩薩行,大慈大悲,普度衆生,成佛度世,共建佛國淨土。
故而隋唐以後,學習佛教、研究佛教對小乘不夠重視,故而對《阿含經》也不夠重視。
“《阿含》束閣,蓋千年矣。
”⑦所以,要清晰、系統地論述與《中阿含經》有關的曆史發展,是相當困難的。
另外,更因《中阿含經》為單本集成的性質,其涉及面很廣,但系統性則欠。
所以當我們在此要論述其“源流”問題時,着重點主要要放在《中阿含經》乃至《阿含經》一類的原始佛教經典對佛教在印度、在中國,乃至整個佛教史上所起的作用上面。
我們簡略地從以下三方面論述: 真正為佛所說之經
如前所述,《阿含經》中保存了很多原始佛教的内容,有基本的教義、基本的理論,還有釋迦牟尼佛活動的行蹤、佛陀教團傳法的活動。
而其與說一切有部的“阿毗昙”②形式上的區别是,一為經藏,一為論藏。
而具體落實到《中阿含經》與“阿毗昙”的話,同作為有部的經典,一通過“經”的形式,一通過“論”的形式來體現有部的哲學思想、理論基礎。
單本集成的叢書與早期譯經的單本零譯 如前所述,《阿含經》是由許多部小經累集而成的。
每一部小經就是釋迦牟尼佛一次說法的實錄,是通過大弟子們回憶講述而成,所以每一小經總是以“如是我聞”開始,然後交代是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向什麼人講說什麼等内容。
每一部小經都是一個獨立的整體,佛陀的宗教思想和宗教理論正是通過這一部一部的小經從而從多方面得到了闡述。
《中阿含經》自也如此,而且各部經文文字的長短比較适中。
這種獨立成篇的特色決定了《阿含經》有許多别出異譯。
我們隻說《中阿含經》。
根據梁啟超先生所考③,在東晉以前,《中阿含經》中的個别小本經就被介紹進來。
如最初的譯經大師東漢的安世高就譯有《四谛經》等六部。
有“支郎眼中黃,形軀雖細是智囊”④之譽,“三支”之一的三國吳時的支謙,也譯有《諸法本經》《弊魔試目連經》等七部。
西晉的一位主要譯家法炬譯有《頂生王故事經》等六部。
而中國早期譯經史上最有成就的譯經家,西晉的竺法護也曾譯有《離睡經》《意經》等六部。
還有其他譯師所譯的一些零篇。
可見,在僧伽提婆以前,或者說在昙摩難提創譯《中阿含經》之前,總之,在《中阿含經》以叢書體裁形式正式出現之前,其一些精彩的單篇就已在中土流傳。
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初期的譯經,相當部分都是介紹佛教基本教義,反映原始佛教的内容,而《中阿含經》作為“四阿含”之一,正是由五百弟子“集結”,由阿難所誦,然後大家“合誦”認可,從而形成的最初的“經藏”的一部分,其中保存着當時人們所希望了解的有關原始佛教的許許多多。
自從僧伽提婆重譯《中阿含經》後,其單篇零譯的現象要比此前少得多了。
偶爾有些名篇,曾有再譯,如《箭喻經》一卷,東晉失譯者名。
又如《鹦鹉經》所述有個名叫鹦鹉摩牢兜羅的人,佛陀嘗于此家乞食,為其說法的過程。
西晉曾有失譯的單本《兜調經》,後在《中阿含經》中譯有《鹦鹉經》兩部,記述佛陀兩次為鹦鹉摩納都提子說法的過程,一在三十八卷,一在四十三卷。
劉宋時,著名譯師求那跋陀羅又重譯有單篇的《鹦鹉經》,比《中阿含經》中的兩部《鹦鹉經》要簡潔而明練,故為後世所傳。
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言:“《阿含》之實為叢書性質,實合多數之單行本小經而成。
彼土亦各别誦習。
”⑤既是各别誦習的單行本小經,所以又以單行本的形式被翻譯進來,也就不足為奇了。
特别是譯經初期,“初期大譯經家安世高、支謙、法護、法炬之流,百餘年間,皆從事于此種單行本之翻譯”⑥,這是《中阿含經》,也可以說是四部北傳《阿含經》多有單經零本翻譯的原因,其中尤以《中阿含經》為甚。
然而總地說來,在四部阿含定本完成以後,這種現象就相對少見了。
中國佛教的主要基石 中國主要弘傳的是大乘佛教,提倡修習菩薩行,大慈大悲,普度衆生,成佛度世,共建佛國淨土。
故而隋唐以後,學習佛教、研究佛教對小乘不夠重視,故而對《阿含經》也不夠重視。
“《阿含》束閣,蓋千年矣。
”⑦所以,要清晰、系統地論述與《中阿含經》有關的曆史發展,是相當困難的。
另外,更因《中阿含經》為單本集成的性質,其涉及面很廣,但系統性則欠。
所以當我們在此要論述其“源流”問題時,着重點主要要放在《中阿含經》乃至《阿含經》一類的原始佛教經典對佛教在印度、在中國,乃至整個佛教史上所起的作用上面。
我們簡略地從以下三方面論述: 真正為佛所說之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