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

關燈
人們通常将佛教經典分成經、律、論,即所謂“三藏”。

    這是一個龐大的部分,據漢文佛教典籍的總集《大藏經》所收經籍,卷帙浩瀚達兩萬卷以上。

    這還不算,另外還有不少在流傳中佚失或被淘汰的。

    然而,在數量如此龐大的佛典中,真正稱得上是釋迦牟尼佛所作的隻是很小的部分,更多的是後人假托佛的名義編的經、律、論,後人論釋教義的各種論著,以及種種史書等。

    佛經是在佛教發展的漫長曆史中形成的,經過了長期逐漸積累的過程。

     那麼可稱得上是釋迦牟尼佛所作的經典,即那很小的部分到底是哪些呢?按大的劃分,可說是“三藏”中“經藏”部分。

    但“佛經”并非佛陀一人所說,更不用提後人所托所作了。

    所以更嚴格地說,《阿含經》才是佛陀所作。

    當然不隻有《阿含》,但《阿含經》是其所作經的主要部分。

     這“釋迦牟尼佛所作”并不是指為佛陀親自書寫而成。

    釋迦牟尼佛在世之時,四處奔波,說法傳教,但因古印度沒有文字記錄,所以他的佛教學說并沒有整理成文字。

    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後,其弟子們為了繼承他的事業,采取“結集”的形式收集整理他的言論,待後來有了文字,才記錄成文,成為真正的“佛典”。

     佛教史上,佛經的“結集”共有四次,其中隻有第一次,即由大迦葉主持,在王舍城舉行,有五百比丘參加的結集,由阿難誦出的佛所說的“經”,由優波離誦出的佛所定的“律”,才比較可信确為佛所說。

    而其中,“律”是釋迦牟尼佛規定的佛教信徒種種行為的規範。

    所以,隻有“經”才是佛陀說法的記錄,這大體就是後來成書的《阿含經》,它的作者可以說是釋迦牟尼佛。

     其餘三次“結集”,是在佛教内部産生了分裂危機或是在分裂以後而進行的。

    一是距佛陀入滅的年代日漸久遠,記憶口誦,會有不少誤差。

    二是佛教内部分裂、宗派林立,各部各派在“佛說”的名義下進一步修補以往傳承下來的經和律,自然就融進了各部各派的觀點。

    所以,四次結集的結果,是佛經大大得以擴展,但相對的,“佛說”的可信程度也就降低。

    三是後來的結集都比較有針對性,如第二次結集由戒律問題引起,其所讨論的重心也是關于戒律。

    阿育王時代舉行的第三次結集,是有關“三藏”中“論”的部分,這些都是佛弟子注釋和發揮經藏内容的著作,已非“佛說”。

    第四次也主要是論藏的結集,說一切有部的宏論《大毗婆沙論》即是這次的成果。

    所以,能确定為是“佛說”的經典,主要保存在第一次結集所形成的《阿含經》中。

    作為“根本佛教”的《阿含經》堪稱是如今浩瀚佛典的“主源”,而《中阿含經》自也就是此“源”之一支了。

     大小乘佛教共同之根本 《中阿含經》屬于有部,所有的《阿含經》都是小乘經典。

    隋唐以來的學佛者,“以談小乘為恥”⑧,故而《阿含》不被重視。

     然而,稍微接觸過一些佛教的人都會清楚:大乘佛教是從小乘佛教發展而産生的。

    而且“小乘”這一稱呼,并不是已經規定的佛教術語,小乘佛教派别本身并不承認。

     印度佛教史上,随着部派佛教的發展,一部分徒衆,愈益走向人世間。

    他們使自身的生活人間化,并接納在俗(在家)的男女為信徒,同時積極了解社會現實生活,力圖使所有的人都接受佛法。

    大約公元一世紀到三世紀,在印度佛教内部,這種思潮就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學說、教義、思想的派别。

    這些派别以“普度衆生”,像一艘無比巨大的船,能運載無量衆生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解脫的彼岸,所以是“大乘”,而把原來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稱為“小乘”。

     “大乘”與“小乘”是佛教發展以後,在學說、教義、思想方面産生差别而形成的派别。

    從“原始佛教”而起的小乘,在佛教史上是應該肯定的。

    沒有了小乘,大乘豈不就成了“空中樓閣”? 大乘佛教也有很多經典,著名的如《般若經》《華嚴經》《法華經》等。

    而且著名大乘學者如龍樹、提婆、無着、世親等都先後著論,闡述大乘佛教的思想,故而也産生了大批著作,從而形成了大乘的三藏典籍。

    但萬變不離其宗,大乘佛教的學說、教義、思想自然也必須植根于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