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貧窮經——世間多有貧窮者,佛于聖法譬喻說
關燈
小
中
大
:“是啊,世尊。
” 世尊又問衆位比丘:“如果這個貪欲的人很窮,就向他人借很多财物。
世上借别人家财物是很痛苦吧?” 衆位比丘答道:“是啊,世尊。
” 世尊又問衆位比丘:“如果有欲之人向人借财物,但又不能按期歸還時,就需要付出很大的利息。
世上要是還高利息是很痛苦的吧?” 衆位比丘答道:“是這樣啊,世尊。
” 世尊又問衆位比丘道:“如果有欲之人還不起很高的利息,财主就會上門責問索債。
世上被财主責問索債,是很大的痛苦吧?” 衆位比丘答道:“是這樣啊,世尊。
” 世尊又問衆位比丘道:“如果有欲之人被财主責備索債,但卻無力償還,于是财主多次上門讨債。
世上被财主多次上門讨債,是很痛苦的吧?” 衆位比丘答道:“是這樣啊,世尊。
” 世尊又問衆位比丘道:“如果那有欲之人多次被财主上門讨債,但他卻一直不還,于是就被财主捆綁捉去。
世上要是被财主捆綁捉去,是很痛苦的吧?” 衆位比丘答道:“是這樣啊,世尊。
” 世尊又對衆位比丘道:“這就是世上有貪欲的人貧窮,極為痛苦。
世上有貪欲的人向别人借财物,極為痛苦。
世上有欲之人借了人家的财物要付很高的利息,極為痛苦。
世上有欲之人被财主責備索債,極為痛苦。
世上有欲之人被債主多次上門讨債,極為痛苦。
世上有欲之人被财主捆綁捉去,極為痛苦。
就像這樣,如果有人身在此聖法之中卻不信于善法,不守禁戒,不廣見博聞,也不布施,對善法根本不懂,無智無慧,這人雖然有很多金銀财寶、珍玉奇石,他也一直是個窮人,沒有力量。
如此在我的聖法中我就宣說不善貧窮。
“彼身行惡,口意行也惡,如此在我的聖法中就宣說不善舉貸。
他想隐藏身之惡行,不自己發露所犯的過錯,也不想聽聞道法,又不願接受他人的指責,不順從于道法。
他想掩蓋口意之惡行,不自己發露所犯的過錯,不想聽聞道法,也不願接受他人的指責,但又不順從于道法,如此在我的聖法中就宣說不善長息。
此人有時行走于村鎮之内,有時閑逛于村鎮之外,衆位修習清淨梵行的人見後便如此道:‘衆位賢者,此人如此作法,此人如此行事,此人如此之惡,此人如此不淨。
此人是村鎮之禍,有害于村鎮。
’他卻如此道:‘衆位賢者,我不是如此作法,我不是如此行事,我不是如此之惡,我不是如此不淨。
我也不是村邑之禍,我也無害于村邑。
’如此在我的聖法之中就宣說不善責索。
“他有時在無事之處,有時在山林樹下,有時在空閑無人居處,他念三不善念——念欲望,念嗔恚,念害人。
如此在我的聖法之中就宣說不善多次上門讨債。
那人身做惡行,口意也做惡行。
他身、口、意皆做惡行的結果是,由于此因緣,他身死命終後,一定要堕入惡處,堕到地獄中去。
如此在我的聖法之中就宣說不善收縛。
我沒有見過捆綁系縛還會有這麼苦,有這麼重,有這麼粗,有這麼痛苦的,就像捆綁系地獄、餓鬼、畜生啊。
這三苦之縛,唯有阿羅漢比丘才能以聖智斷盡煩惱,拔其根本,涅槃解脫,永不再輪回于生死。
”于是世尊說了這樣一首偈頌道: 世間貧窮為大苦,唯有借人之錢财; 借完錢财用過後,被人逼債極苦惱。
債主多次來讨債,從而被捆而帶走; 捆縛很重很痛苦,世間貪于欲之人。
對于聖法也如此,如果不具備正信; 無慚無愧無羞恥,作惡多端行不善。
身做不善的行為,說話意念亦不善; 掩蓋隐藏不發露,不喜他人正教誨。
如果多次如此行,心中則覺是痛苦; 過村過城過靜處,如此心中必後悔。
身口學習諸惡行,以及心意之所念; 惡業輾轉又增多,惡行反複多次做。
他有惡業無智慧,多行惡業之結果; 身死命終嗚呼時,必堕地獄被綁縛。
此縛才是最痛苦,雄猛之士之所離; 按法獲得大财利,不欠他人能安隐。
施舍給與得歡喜,雙方皆獲大利益; 如此衆位優婆塞,因為施舍福增多。
如此在我聖法中,若有誠信不虛者; 具足成就心慚愧,無悭無貪行好事。
如此舍離于五蓋,常樂常喜行精進; 成就寂靜諸禅定,一切圓滿常安樂。
已得無食之歡樂,猶如水洗清淨身; 所有不動心解脫,一切煩惱全除盡。
無病無痛為涅槃,此即涅槃無上燈; 無憂無慮無塵安,此即叫作不移動。
佛就是這麼說的,衆位比丘聽了佛所說的話,高高興興遵守奉行。
” 世尊又問衆位比丘:“如果這個貪欲的人很窮,就向他人借很多财物。
世上借别人家财物是很痛苦吧?” 衆位比丘答道:“是啊,世尊。
” 世尊又問衆位比丘:“如果有欲之人向人借财物,但又不能按期歸還時,就需要付出很大的利息。
世上要是還高利息是很痛苦的吧?” 衆位比丘答道:“是這樣啊,世尊。
” 世尊又問衆位比丘道:“如果有欲之人還不起很高的利息,财主就會上門責問索債。
世上被财主責問索債,是很大的痛苦吧?” 衆位比丘答道:“是這樣啊,世尊。
” 世尊又問衆位比丘道:“如果有欲之人被财主責備索債,但卻無力償還,于是财主多次上門讨債。
世上被财主多次上門讨債,是很痛苦的吧?” 衆位比丘答道:“是這樣啊,世尊。
” 世尊又問衆位比丘道:“如果那有欲之人多次被财主上門讨債,但他卻一直不還,于是就被财主捆綁捉去。
世上要是被财主捆綁捉去,是很痛苦的吧?” 衆位比丘答道:“是這樣啊,世尊。
” 世尊又對衆位比丘道:“這就是世上有貪欲的人貧窮,極為痛苦。
世上有貪欲的人向别人借财物,極為痛苦。
世上有欲之人借了人家的财物要付很高的利息,極為痛苦。
世上有欲之人被财主責備索債,極為痛苦。
世上有欲之人被債主多次上門讨債,極為痛苦。
世上有欲之人被财主捆綁捉去,極為痛苦。
就像這樣,如果有人身在此聖法之中卻不信于善法,不守禁戒,不廣見博聞,也不布施,對善法根本不懂,無智無慧,這人雖然有很多金銀财寶、珍玉奇石,他也一直是個窮人,沒有力量。
如此在我的聖法中我就宣說不善貧窮。
“彼身行惡,口意行也惡,如此在我的聖法中就宣說不善舉貸。
他想隐藏身之惡行,不自己發露所犯的過錯,也不想聽聞道法,又不願接受他人的指責,不順從于道法。
他想掩蓋口意之惡行,不自己發露所犯的過錯,不想聽聞道法,也不願接受他人的指責,但又不順從于道法,如此在我的聖法中就宣說不善長息。
此人有時行走于村鎮之内,有時閑逛于村鎮之外,衆位修習清淨梵行的人見後便如此道:‘衆位賢者,此人如此作法,此人如此行事,此人如此之惡,此人如此不淨。
此人是村鎮之禍,有害于村鎮。
’他卻如此道:‘衆位賢者,我不是如此作法,我不是如此行事,我不是如此之惡,我不是如此不淨。
我也不是村邑之禍,我也無害于村邑。
’如此在我的聖法之中就宣說不善責索。
“他有時在無事之處,有時在山林樹下,有時在空閑無人居處,他念三不善念——念欲望,念嗔恚,念害人。
如此在我的聖法之中就宣說不善多次上門讨債。
那人身做惡行,口意也做惡行。
他身、口、意皆做惡行的結果是,由于此因緣,他身死命終後,一定要堕入惡處,堕到地獄中去。
如此在我的聖法之中就宣說不善收縛。
我沒有見過捆綁系縛還會有這麼苦,有這麼重,有這麼粗,有這麼痛苦的,就像捆綁系地獄、餓鬼、畜生啊。
這三苦之縛,唯有阿羅漢比丘才能以聖智斷盡煩惱,拔其根本,涅槃解脫,永不再輪回于生死。
”于是世尊說了這樣一首偈頌道: 世間貧窮為大苦,唯有借人之錢财; 借完錢财用過後,被人逼債極苦惱。
債主多次來讨債,從而被捆而帶走; 捆縛很重很痛苦,世間貪于欲之人。
對于聖法也如此,如果不具備正信; 無慚無愧無羞恥,作惡多端行不善。
身做不善的行為,說話意念亦不善; 掩蓋隐藏不發露,不喜他人正教誨。
如果多次如此行,心中則覺是痛苦; 過村過城過靜處,如此心中必後悔。
身口學習諸惡行,以及心意之所念; 惡業輾轉又增多,惡行反複多次做。
他有惡業無智慧,多行惡業之結果; 身死命終嗚呼時,必堕地獄被綁縛。
此縛才是最痛苦,雄猛之士之所離; 按法獲得大财利,不欠他人能安隐。
施舍給與得歡喜,雙方皆獲大利益; 如此衆位優婆塞,因為施舍福增多。
如此在我聖法中,若有誠信不虛者; 具足成就心慚愧,無悭無貪行好事。
如此舍離于五蓋,常樂常喜行精進; 成就寂靜諸禅定,一切圓滿常安樂。
已得無食之歡樂,猶如水洗清淨身; 所有不動心解脫,一切煩惱全除盡。
無病無痛為涅槃,此即涅槃無上燈; 無憂無慮無塵安,此即叫作不移動。
佛就是這麼說的,衆位比丘聽了佛所說的話,高高興興遵守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