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水喻經——尊者解說五除惱,拯救衆生不恚惱

關燈
意淨行,若慧者見,設生恚惱,應如是除。

    諸賢,我向所說五除惱法者,因此故說。

    ” 尊者舍梨子所說如是,諸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選自《中阿含經》卷五《舍梨子相應品·水喻經》第五) 注釋 ①舍梨子:即“舍利弗”,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

     ②阿練若:梵文rinya的音譯,多作“阿蘭若”,意譯即寺院。

     ③糞掃衣:即“納衣”,僧尼之服。

    佛教戒律規定:僧尼衣服應該用人們遺棄的破碎衣片縫納而成,就像是人們所丢棄不用的垃圾破爛,故稱。

     ④身不淨行,口意不淨行……身淨行,口意淨行:行即“業”,即造作意,指身心活動。

    佛家認為“淨行”(善業)與“不淨行”(惡業)會分别導緻樂苦不同的果報,故提倡修“清淨行”。

    業多分為三種:身業,指人的行動;語業(也稱口業),指人的言語;意業,指人的思想活動。

     譯文 我曾聽佛這樣說過: 有一次,佛遊化于舍衛國,住在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尊者舍利弗對衆位比丘說道:“諸位賢者,我現在為你們講說五除煩惱的方法,請仔細聽,并認真思考。

    ”那些比丘接受了尊者的教誨,認真地在聽。

     尊者舍利弗道:“什麼叫作五呢?諸位賢者,假如有一個人身做不淨之行為,口卻能說清淨真如之語,若被有智慧的人見到了,假設他生氣發怒了,就應該除去。

    其次,諸位賢者,或者有一個人口裡隻說那些胡言亂語,但身卻處清淨之中,如果有智慧的人見了,假如他生氣發怒了,那就應該除去。

    其次,諸位賢者,或者有一個人身做不淨的行為,口中胡言亂語,不說符合真理的誠實之言,但心意還有一點兒清淨,有智慧的人見了,假如生氣發怒了,那就應該除去。

    其次,諸位賢者,或者有一個人,做不淨的行為,口中胡言亂語,心中充滿各種妄想的念頭,被有智慧的人見到了,假如他生氣發怒了,那就應該除去。

    其次,諸位賢者,或者有一個人身做清淨的行為,且口說清淨誠實之語,心性清淨,沒有妄想雜念,有智慧的人見了,假如生氣發怒了,那就應該除去。

     “諸位賢者,或者有一個人身做不淨的行為,但口中卻能說誠實清淨之語,有智慧的人見了,假如生氣發怒了,那麼該怎麼清除掉呢?諸位賢者,就像阿蘭若的比丘拿着糞掃衣,見到糞堆之中有人們丢掉的壞衣服,已經被大便,或者小便,或者鼻涕、唾沫以及其他不幹淨的東西給污染弄髒了,于是就用左手拿起來,用右手把它展開,如果不是大便、小便、鼻涕、唾沫以及其他不幹淨的東西污染弄髒之處,又不再穿的話,就把它撕開,然後收起來。

    諸位賢者,就是像這樣,如果有一個人身做不淨的行為,但口中卻還能道清淨誠實之語,不要去想他身做不淨的行為,要想他口中還能說誠實清淨之語。

    有智慧的人見了,假如生氣發怒了,就應該這麼除去。

     “諸位賢者,如果有一個人口中胡言亂語,不說誠實清淨之話,其身做清淨的行為,有智慧的人見了,假如生氣發怒了,那麼應該怎麼清除掉呢?諸位賢者,就像離村子外面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很深的水池,池面被水草蓋住了。

    如果來了一個人,他渾身躁熱,心煩意亂,而且又饑又渴,非常疲勞,被熱風逼着,他來到水池邊,脫下衣服,扔在岸上,便跳入池中。

    他兩手撥開水草,全身上下,洗得非常痛快,解除了躁熱煩悶,饑渴疲乏。

    諸位賢者,就是像這樣,如果有一個人口中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