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說無常經——世中阿羅漢,知世為無常
關燈
小
中
大
原典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①者無常,無常則苦,苦則非神。
覺②亦無常,無常則苦,苦則非神。
想③亦無常,無常則苦,苦則非神。
行④亦無常,無常則苦,苦則非神。
識⑤亦無常,無常則苦,苦則非神。
是為色無常,覺、想、行、識無常,無常則苦,苦則非神。
多聞⑥聖弟子作如是觀,修習七道品⑦,無礙正思正念。
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⑧心解脫,有漏⑨無明漏⑩心解脫。
解脫已,便知解脫。
我生已盡,梵行⑾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若有衆生及九衆生居⑿,乃至有想無想處⒀,行餘第一有⒁,于其中間是第一,是大,是勝,是最,是尊,是妙,謂世中阿羅诃。
所以者何?世中阿羅诃得安隐快樂。
” 于是世尊說此頌曰: 無着⒂第一樂,斷欲無有愛; 永舍離我慢⒃,裂壞無明網⒄。
彼得不移動,心中無穢濁; 不染着世間,梵行得無漏。
了知于五陰⒅,境界七善法⒆; 大雄⒇遊行處,離一切恐怖。
成就七覺(21)寶,具學三種學(22); 妙稱上朋友,佛最上真子(23)。
成就十支道(24),大龍極定心; 是世中第一,彼則無有愛。
衆事不移動,解脫當來有; 斷生老病死,所作辦滅漏。
興起無學智,得身最後邊; 梵行第一具,彼心不由他。
上下及諸方,彼無有喜樂; 能為師子吼,世間無上覺。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選自《中阿含經》卷二十九《大品·說無常經》第四) 注釋 ①色:“五蘊”之一,意為物質。
在“五蘊”和合成人身的概念中,指肉體。
②覺:“五蘊”之一,也稱“受”“痛”等,指感官生起的苦、樂、喜、憂等感情、感覺。
③想:“五蘊”之一,指理性活動、概念作用。
④行:“五蘊”之一,專指意志活動。
⑤識:“五蘊”之一,指統一受、想、行等活動的意識。
⑥多聞:多聞佛之妙法。
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中的阿難陀博聞強記,知識淵博,深得釋迦牟尼佛的真傳,被認為是佛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
⑦七道品:應為“三十七道品”。
元、明、知恩院本《大藏經》均作“三十七道品”。
道品指達到佛教覺悟,趨向涅槃的途徑,共分七種三十七項,稱“三十七道品”,即:四念處(四念住)、四正勤(四正斷)、四如意足(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七菩提分)、八正道。
⑧欲漏:“三漏”之一。
漏是煩惱的異名。
欲界中除無明以外的一切煩惱稱欲漏。
⑨有漏:“三漏”之一。
有是“苦果”的異名,為色界、無色界的總稱。
色界、無色界中除無明以外的一切煩惱稱有漏。
⑩無明漏:“三漏”之一。
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一切無明。
⑾梵行:梵為清淨之義。
斷淫欲之法稱梵行,即梵天之行法。
修梵行後能升梵天。
⑿九衆生居:也稱“九有情居”。
三界中衆生喜歡住的地方有九所,故稱。
(一)欲界之人與六天,(二)初禅天,(三)二禅天,(四)三禅天,(五)四禅天中之無想天,(六)空處,(七)識處,(八)無所有處,(九)非想非非想處。
《大乘義章》卷八末:“此之九處,衆生樂住,名衆生居。
” ⒀有想無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①者無常,無常則苦,苦則非神。
覺②亦無常,無常則苦,苦則非神。
想③亦無常,無常則苦,苦則非神。
行④亦無常,無常則苦,苦則非神。
識⑤亦無常,無常則苦,苦則非神。
是為色無常,覺、想、行、識無常,無常則苦,苦則非神。
多聞⑥聖弟子作如是觀,修習七道品⑦,無礙正思正念。
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⑧心解脫,有漏⑨無明漏⑩心解脫。
解脫已,便知解脫。
我生已盡,梵行⑾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若有衆生及九衆生居⑿,乃至有想無想處⒀,行餘第一有⒁,于其中間是第一,是大,是勝,是最,是尊,是妙,謂世中阿羅诃。
所以者何?世中阿羅诃得安隐快樂。
” 于是世尊說此頌曰: 無着⒂第一樂,斷欲無有愛; 永舍離我慢⒃,裂壞無明網⒄。
彼得不移動,心中無穢濁; 不染着世間,梵行得無漏。
了知于五陰⒅,境界七善法⒆; 大雄⒇遊行處,離一切恐怖。
成就七覺(21)寶,具學三種學(22); 妙稱上朋友,佛最上真子(23)。
成就十支道(24),大龍極定心; 是世中第一,彼則無有愛。
衆事不移動,解脫當來有; 斷生老病死,所作辦滅漏。
興起無學智,得身最後邊; 梵行第一具,彼心不由他。
上下及諸方,彼無有喜樂; 能為師子吼,世間無上覺。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選自《中阿含經》卷二十九《大品·說無常經》第四) 注釋 ①色:“五蘊”之一,意為物質。
在“五蘊”和合成人身的概念中,指肉體。
②覺:“五蘊”之一,也稱“受”“痛”等,指感官生起的苦、樂、喜、憂等感情、感覺。
③想:“五蘊”之一,指理性活動、概念作用。
④行:“五蘊”之一,專指意志活動。
⑤識:“五蘊”之一,指統一受、想、行等活動的意識。
⑥多聞:多聞佛之妙法。
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中的阿難陀博聞強記,知識淵博,深得釋迦牟尼佛的真傳,被認為是佛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
⑦七道品:應為“三十七道品”。
元、明、知恩院本《大藏經》均作“三十七道品”。
道品指達到佛教覺悟,趨向涅槃的途徑,共分七種三十七項,稱“三十七道品”,即:四念處(四念住)、四正勤(四正斷)、四如意足(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七菩提分)、八正道。
⑧欲漏:“三漏”之一。
漏是煩惱的異名。
欲界中除無明以外的一切煩惱稱欲漏。
⑨有漏:“三漏”之一。
有是“苦果”的異名,為色界、無色界的總稱。
色界、無色界中除無明以外的一切煩惱稱有漏。
⑩無明漏:“三漏”之一。
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一切無明。
⑾梵行:梵為清淨之義。
斷淫欲之法稱梵行,即梵天之行法。
修梵行後能升梵天。
⑿九衆生居:也稱“九有情居”。
三界中衆生喜歡住的地方有九所,故稱。
(一)欲界之人與六天,(二)初禅天,(三)二禅天,(四)三禅天,(五)四禅天中之無想天,(六)空處,(七)識處,(八)無所有處,(九)非想非非想處。
《大乘義章》卷八末:“此之九處,衆生樂住,名衆生居。
” ⒀有想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