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說無常經——世中阿羅漢,知世為無常

關燈
想處:有想與無想之有情所居之處。

     ⒁第一有:也叫“有頂”,為物質世界的最高處。

    取生存界最上部之意,故謂“有頂”“第一有”。

     ⒂無着:不執着于事物。

     ⒃我慢:依恃于“我”而驕傲自大,輕慢他人。

     ⒄無明網:無明如網。

    無明,也稱“癡”“愚癡”,為“十二因緣”之一、“三毒”之一、“根本煩惱”之一,指無智、愚昧,不明佛教真理。

     ⒅五陰:即“五蘊”,指構成人的五種要素、成分:色、受、想、行、識。

     ⒆七善法:也稱“七善”。

    佛教經典具備“七善”,故稱七善法。

    七善之内容,衆說不一。

    如有說為:時善、義善、語善、獨法、具足、清淨調柔、梵行。

    (見《成實論》卷一《善品》) ⒇大雄:佛之德号。

    佛有大力,能降伏四魔,故名。

    《法華經·從地湧出品》:“善哉,善哉,大雄世尊。

    ” (21)七覺:也稱“七覺分”或“七菩提分”等。

    覺有覺了、覺察義,将定、慧等法均等分為七份,故名。

     (22)三種學:即“三學”,指學佛者所修持的戒學、定學、慧學,包括了佛教的全部内容。

     (23)真子:宋、元、明本《大藏經》“真”作“尊”。

     (24)十支道:釋迦牟尼佛在人間成就十種道,故佛經應之而起“十号”。

     譯文 我曾聽佛這樣說過: 有一次,佛遊化于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訴諸位比丘:“色是無常,無常則有痛苦,有苦就沒有恒常的自我。

    受也是無常,無常則有痛苦,有苦就沒有恒常的自我。

    想也是無常,無常則有痛苦,有苦就沒有恒常的自我。

    行也是無常,無常則有痛苦,有苦就沒有恒常的自我。

    識也是無常,無常則有痛苦,有苦就沒有恒常的自我。

    如此則色是無常,受、想、行、識是無常,無常則有痛苦,有苦就沒有恒常的自我。

    多聞聖弟子,應作如此觀察,修習三十七道品,無阻無礙,正思正念。

    你們若能有如此知,如此見解,欲漏之心即得以解脫,有漏、無明漏之心即得以解脫。

    解脫以後就能真正理解關于解脫。

    我的生死業報已經終盡,清淨無垢的梵行已經完成了,我所應該做的事都已經做了,自己了知不再受生死輪回,覺悟如實真理。

    如果有衆生及九衆生居,乃至有想無想處,能行至第一有頂天,于此之間,即為第一,是大者,是勝者,至高無上,尊貴無比,妙不可言,就被稱作是世中阿羅漢。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世上的阿羅漢得有無比安隐快樂。

    ” 于是世尊宣說了如下一首偈頌: 無着無欲最快樂,斷除欲念無有愛; 永遠去除我慢心,撕開毀除無明網。

     心住禅定不移動,心中無穢也無濁; 世間一切不貪戀,修得梵行無煩惱。

     徹底覺了五蘊空,無上境界七善法; 世尊遊化行進處,甯靜平安無恐怖。

     成就七覺無上寶,具學至道三種學; 精微深遠是好友,佛為至高最尊者。

     成就十支解脫道,大龍至極住定心; 此乃世中最第一,無欲無愛心靜寂。

     諸事相擾心不動,解脫煩惱有将來; 斷絕生老病死苦,所做已成煩惱滅。

     修習建立無學道,得身最後成羅漢; 具有梵行為第一,心淨住定不随他。

     四面八方及上下,無喜無樂得自在; 能為說法獅子吼,能成世間無上覺。

     佛如此說,衆位比丘聆聽佛所說真理,高高興興遵守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