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八城經——阿難啟八城,十二甘露門

關燈
吒厘”,梵語作Pātaliputra,也譯作“波吒利弗”“波吒羅”“波羅利弗多羅”等。

    此本為樹名,後以名城。

    據說此城是由波吒厘樹之神子而築造的。

     ②雞園:地名。

    梵文Kukkutārāma(屈屈吒阿濫摩)的意譯。

    在摩揭陀國波吒厘子之城旁邊,為阿育王所建。

    也稱“雞頭摩寺”“雞雀寺”等。

     ③鞞舍離:梵文Vaisāli的音譯,多作“毗舍離”,也作“吠舍厘”等。

    國名,在中印度。

     ④繞三匝:圍着佛右繞(即順時針方向)三圈。

    佛教禮節,表示對佛的尊敬。

    本為古印度禮節之一,後被佛教采用。

    《無量壽經》上:“稽首佛足,右繞三匝。

    ” ⑤第一義:即“真谛”,真實的道理。

    這道理在諸法中是處第一位的,故稱第一義。

     ⑥漏盡無餘:“漏”為煩惱的别名。

    修行者若能修得三乘最高果位,煩惱斷盡全無,叫“漏盡無餘”。

    《大智度論》卷三:“三界中三種漏已盡無餘,故言漏盡也。

    ” ⑦多聞:多聞佛法并受持佛法。

     ⑧第四禅:佛教有“四禅定”,是諸定中最基礎的一種。

    “四禅”以“離欲”為前提,以“善一境性”為共性,按照思維活動的甯靜程度和身心的感受程度,劃分為高下四等。

    從初禅到四禅,是思維由粗到細,由借助語言,尋伺達到完全憑借信仰支持即可本能活動的過程;感受也由有喜有樂升華到沒有苦樂等區分的高度,最後,連自我的呼吸都感受不到了,即為第四禅。

     ⑨五下分結:系縛有情欲界的五種煩惱:貪結,貪欲之煩惱;嗔結,嗔恚之煩惱;身見結,我見之煩惱;戒取結,取執非理無道邪戒之煩惱;疑結,狐疑谛理之煩惱。

    此五種煩惱起于欲界,且不能超出欲界,故謂之下分結。

     ⑩不退法:不退轉之法。

    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進、不再退失轉變,稱“不退轉”,略稱“不退”。

    佛所說的法能使修行者達此目的,故稱“不退法”。

     ⑾慈:即“慈心”,“四無量”之一,與下“悲喜心”“舍”相應。

     ⑿色想:蓋即“色、受、想、行、識”的略稱。

    衆生由五蘊和合而成,故此“色想”即代指衆生。

     ⒀非有想非無想處:即“非想非非想處”。

    非想非非想乃就非想非非想處天之禅定而稱之。

    此天之定心,至極靜妙,已無粗想,故稱非想;尚有細想,故稱非非想。

    乃無色界之第四天。

    此天位于三界九地之頂上,故又稱有頂天。

     ⒁甘露門:如來教法的譬喻。

    喻指如來教法是到達涅槃解脫的門戶。

    “十二甘露法門”即十二門禅,指四禅、四無量、四空定,阿難在前說法都曾言及。

     ⒂招提僧:意譯四方、四方僧,即指自四方來集之各方衆僧。

     譯文 我曾聽佛這樣說過: 佛涅槃後不久,有一次,很多尊者、大德高僧,遊化于波羅利子城,住在雞園。

     這時,有位第十居士住在八城,帶了很多緊俏貨物,前往波羅利子城,去做生意。

    八城的第十居士的貨很好,所以賣得很快,賺了很多錢,他非常高興。

    八城的第十居士賣完貨,就出了波羅利子城,前往雞園,到有很多尊者、大德高僧居住的地方,五體投地,頂禮尊者之足,然後退坐到一邊。

    當時,衆位尊者、高僧大德,為他說法,勸發誘導,使其成就如願,無量歡喜。

    他們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為他說法,勸發誘導,使其成就如願,非常高興。

    然後,諸位尊者默默停住。

     那時,衆位尊者、高僧大德,為他說法,勸發誘導,使其成就如願,無量歡喜。

    這時,第十居士道:“衆位尊者,尊者阿難現在在哪裡?我現在想去見他。

    ” 衆位大德高僧上尊答道:“居士,阿難尊者現在在鞞舍離猕猴江邊的高樓樓台上。

    你如果想見的話,可以到那兒去。

    ” 當時,八城的第十居士就從座位上起來,五體投地,頂禮尊者之足,右繞三圈然後離開,前往尊者阿難所在的地方。

    到了以後,他向阿難尊者施禮,五體投地,頂禮阿難之足,然後退坐到一邊,問道:“阿難尊者,我有一些問題,能允許我問嗎?” 阿難尊者答道:“居士,你想問就問。

    我聽後會好好思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