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至邊經——心被塵垢纏,難修沙門行
關燈
小
中
大
原典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于生活中下極至邊,謂行乞食。世間大諱,謂為秃頭手擎缽行。彼族姓子①為義故受。所以者何?以厭患生老病死,愁戚啼哭,憂苦懊惱,或得此淳具足大苦陰邊。汝等非如是心出家學道耶?”
時,諸比丘白曰:“如是。”
世尊複告諸比丘曰:“彼愚癡人以如是心出家學道,而行伺欲染着②,至重濁纏心中,憎嫉無信,懈怠失正念,無正定,惡慧心狂,調亂諸根,持戒極寬,不修沙門,不增廣行。猶人以墨浣③墨所污,以血除血,以垢除垢,以濁除濁,以廁除廁,但增其穢。從冥入冥,從暗入暗。我說彼愚癡人持沙門戒亦複如是。謂彼人伺欲染着,至重濁纏心中,憎嫉無信,懈怠失正念,無正定,惡慧心狂,調亂諸根,持戒極寬,不修沙門,不增廣行。猶無事處燒人殘木,彼火燼者,非無事所用,亦非村邑所用。我說彼愚癡人持沙門戒亦複如是。謂彼人行伺欲染着,至重濁纏心中,憎嫉無信,懈怠失正念,無正定,惡慧心狂,調亂諸根,持戒極寬,不修沙門,不增廣行。”于是,世尊說此頌曰:
愚癡失欲樂,複失沙門義。
俱忘失二邊④,猶燒殘火燼。
猶如無事處,燒人殘火燼。
無事村不用,人着欲亦燃。
猶燒殘火燼,俱忘失二邊。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選自《中阿含經》卷三十四《大品·至邊經》第二十四)
注釋
①族姓子:也作“族姓男”,即所謂“善男子”,為對信佛、聞法、行善業者之美稱。印度有四姓階級,生于四姓中之婆羅門大族之子弟,乃于諸姓中為最勝,故稱族姓子。此外,族姓子一般指在家信男,然亦有用于對比丘之稱呼。
②染着:即“染愛”“貪愛”。
③浣:洗。
④二邊:佛經中有“二邊”一詞,表示斷常二邊見,或“有邊”與“無邊”,有其特殊之意。此處“二邊”隻為一般意義,即“旁邊”之意。
譯文
我曾聽佛這樣說過:
有一次,佛遊化于舍衛國,住在勝林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訴衆位比丘:“行住坐卧,日常生活,最低賤的行當就是沿路乞讨。世間通俗之輩非常忌諱,把此稱作秃頭手擎缽行。而那些族姓子為求真理之故卻樂意持受。這是為什麼?因為他們厭惡再逢生老病死、憂愁啼哭、痛苦煩惱,而此或許能夠使他們得渡無邊的苦海。你們不正是有這樣的心思才出家修道的嗎?”
當時,諸位比丘對世尊道:“是這樣的。”
世尊又告訴諸位比丘:“然那愚昧無知之人卻以如此之心出家學道,時時伺機想有所貪圖,心中被極重的塵垢糾纏着,憎恨嫉妒,不守信用,懶惰懈怠,失去正念,心無正定,滿是狡計,狂妄難制,諸根浮躁難靜,放松戒行,不嚴律己,不修沙門之行,也不願更多學一點道行。就像人們用墨來清洗被墨弄髒的地方,用血來除去血迹,以污穢來清除污垢,以渾濁之水沖刷渾濁之水,以廁所之糞便再去清除廁所,這樣,隻會使髒的地方更髒,臭的地方更臭,黑處更黑,暗處更暗。我剛才說那些愚昧無知的人修持沙門之行也是這樣。也就是說那些人時時伺機有所貪圖,心中被極重的塵垢糾纏着,憎恨嫉妒,不守信用,懶惰懈怠,失去正念,不修正定,心中滿是詭計,狂妄不定,諸根浮躁難靜,不嚴律己,放松戒行,不修沙門之行,也不更多學一點道行。猶如在沒有用的地方焚燒别人剩下的木頭,那灰燼,既不是為了什麼事有所用,也不是為村莊城鎮而用。剛才我所說的那些愚昧無知之人修持沙門行也是這樣。也就是說那些人時時伺機有所貪圖,心中被極重的塵垢糾纏着,憎恨嫉妒,不守信用,懶惰懈怠,失去正念,不修正定,心中滿是詭計,狂妄不定,諸根浮躁難靜,不嚴律己,放松戒行,不修沙門之行,也不更多學一點道行。”于是,世尊宣說如下偈頌道:
愚昧無知失欲樂,又失沙門正義行。
全部忘卻丢二邊,猶如燒人剩火燼。
猶如在無用之地,燒人剩木餘火燼。
人無所需村不用,人貪欲愛亦如此。
猶如燒人剩火燼,全部忘卻丢二邊。
佛就是這樣說的,諸位比丘聽了佛所說的,高高興興地遵守奉行。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于生活中下極至邊,謂行乞食。世間大諱,謂為秃頭手擎缽行。彼族姓子①為義故受。所以者何?以厭患生老病死,愁戚啼哭,憂苦懊惱,或得此淳具足大苦陰邊。汝等非如是心出家學道耶?”
時,諸比丘白曰:“如是。”
世尊複告諸比丘曰:“彼愚癡人以如是心出家學道,而行伺欲染着②,至重濁纏心中,憎嫉無信,懈怠失正念,無正定,惡慧心狂,調亂諸根,持戒極寬,不修沙門,不增廣行。猶人以墨浣③墨所污,以血除血,以垢除垢,以濁除濁,以廁除廁,但增其穢。從冥入冥,從暗入暗。我說彼愚癡人持沙門戒亦複如是。謂彼人伺欲染着,至重濁纏心中,憎嫉無信,懈怠失正念,無正定,惡慧心狂,調亂諸根,持戒極寬,不修沙門,不增廣行。猶無事處燒人殘木,彼火燼者,非無事所用,亦非村邑所用。我說彼愚癡人持沙門戒亦複如是。謂彼人行伺欲染着,至重濁纏心中,憎嫉無信,懈怠失正念,無正定,惡慧心狂,調亂諸根,持戒極寬,不修沙門,不增廣行。”于是,世尊說此頌曰:
愚癡失欲樂,複失沙門義。
俱忘失二邊④,猶燒殘火燼。
猶如無事處,燒人殘火燼。
無事村不用,人着欲亦燃。
猶燒殘火燼,俱忘失二邊。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選自《中阿含經》卷三十四《大品·至邊經》第二十四)
注釋
①族姓子:也作“族姓男”,即所謂“善男子”,為對信佛、聞法、行善業者之美稱。印度有四姓階級,生于四姓中之婆羅門大族之子弟,乃于諸姓中為最勝,故稱族姓子。此外,族姓子一般指在家信男,然亦有用于對比丘之稱呼。
②染着:即“染愛”“貪愛”。
③浣:洗。
④二邊:佛經中有“二邊”一詞,表示斷常二邊見,或“有邊”與“無邊”,有其特殊之意。此處“二邊”隻為一般意義,即“旁邊”之意。
譯文
我曾聽佛這樣說過:
有一次,佛遊化于舍衛國,住在勝林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訴衆位比丘:“行住坐卧,日常生活,最低賤的行當就是沿路乞讨。世間通俗之輩非常忌諱,把此稱作秃頭手擎缽行。而那些族姓子為求真理之故卻樂意持受。這是為什麼?因為他們厭惡再逢生老病死、憂愁啼哭、痛苦煩惱,而此或許能夠使他們得渡無邊的苦海。你們不正是有這樣的心思才出家修道的嗎?”
當時,諸位比丘對世尊道:“是這樣的。”
世尊又告訴諸位比丘:“然那愚昧無知之人卻以如此之心出家學道,時時伺機想有所貪圖,心中被極重的塵垢糾纏着,憎恨嫉妒,不守信用,懶惰懈怠,失去正念,心無正定,滿是狡計,狂妄難制,諸根浮躁難靜,放松戒行,不嚴律己,不修沙門之行,也不願更多學一點道行。就像人們用墨來清洗被墨弄髒的地方,用血來除去血迹,以污穢來清除污垢,以渾濁之水沖刷渾濁之水,以廁所之糞便再去清除廁所,這樣,隻會使髒的地方更髒,臭的地方更臭,黑處更黑,暗處更暗。我剛才說那些愚昧無知的人修持沙門之行也是這樣。也就是說那些人時時伺機有所貪圖,心中被極重的塵垢糾纏着,憎恨嫉妒,不守信用,懶惰懈怠,失去正念,不修正定,心中滿是詭計,狂妄不定,諸根浮躁難靜,不嚴律己,放松戒行,不修沙門之行,也不更多學一點道行。猶如在沒有用的地方焚燒别人剩下的木頭,那灰燼,既不是為了什麼事有所用,也不是為村莊城鎮而用。剛才我所說的那些愚昧無知之人修持沙門行也是這樣。也就是說那些人時時伺機有所貪圖,心中被極重的塵垢糾纏着,憎恨嫉妒,不守信用,懶惰懈怠,失去正念,不修正定,心中滿是詭計,狂妄不定,諸根浮躁難靜,不嚴律己,放松戒行,不修沙門之行,也不更多學一點道行。”于是,世尊宣說如下偈頌道:
愚昧無知失欲樂,又失沙門正義行。
全部忘卻丢二邊,猶如燒人剩火燼。
猶如在無用之地,燒人剩木餘火燼。
人無所需村不用,人貪欲愛亦如此。
猶如燒人剩火燼,全部忘卻丢二邊。
佛就是這樣說的,諸位比丘聽了佛所說的,高高興興地遵守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