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優陀羅經——知癰和癰本,靜思勤精進

關燈
原典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優陀羅羅摩子①,彼在衆中數如是說:‘于此生中,觀此覺此,不知癰本②,然後具知癰本。

    ’優陀羅羅摩子,無一切知③,自稱一切知。

    實無所覺,自稱有覺。

    優陀羅羅摩子,如是見,如是說:‘有者,是病,是癰,是刺,設無想者是愚癡也。

    若有所覺,是止息,是最妙,謂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④。

    ’彼自樂身,自受于身,自着身已,修習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身壞命終生非有想非無想天中。

    彼壽盡已,複來此間,生于狸中。

    此比丘正說者。

    于此生中,觀此覺此,不知癰本,然後具知癰本。

     “雲何比丘正觀⑤耶?比丘者,知六更觸⑥,知習⑦、知滅⑧、知味⑨、知患、知出要⑩,以慧知如真⑾,是謂比丘正觀也。

    雲何比丘覺?比丘者知三覺⑿,知習、知滅、知味、知患、知出要,以慧知如真,是謂比丘覺。

    雲何比丘不知癰本,然後具知癰本?比丘者知有愛⒀滅,拔其根本,至竟不複生,是謂比丘不知癰本,然後具知癰本。

    癰者謂此身也。

    色粗四大⒁從父母生,飲食長養,衣被按摩,澡浴強忍,是無常⒂法、壞⒃法、散⒄法,是謂癰也。

    癰本者謂三愛⒅也:欲愛、色愛、無色愛,是謂癰本。

    癰一切漏⒆者,謂六更觸處也。

    眼漏視色,耳漏聞聲,鼻漏嗅香,舌漏嘗味,身漏覺觸,意漏知諸法⒇,是謂癰一切漏。

     “比丘,我已為汝說癰說癰本。

    如尊師所為弟子,起大慈哀,憐念愍傷,求義及饒益,求安隐快樂者,我今已作。

    汝等亦當複自作。

    至無事處、山林樹下、空安靜處,燕坐思惟,勿得放逸,勤加精進,莫令後悔。

    此是我之教敕,是我訓誨。

    ”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選自《中阿含經》卷二十八《林品·優陀羅經》第八) 注釋 ①優陀羅羅摩子:梵文UdrakaRāmaputra的音譯,也作“郁頭藍弗”等,人名。

    釋迦牟尼初出家時問道的仙人。

    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二十六:“郁頭藍弗,此雲獺戲子。

    坐得非想定,獲五神通,飛入王宮,遂失通定,途步歸山。

    ” ②癰本:本文中有解釋,見譯文。

     ③一切知:即“佛智”。

    “知”也作“智”。

    佛知一切法,故名一切智。

     ④非有想非無想處:無色界的第四處,即三界之頂。

    生于此處者,沒有下地粗想之煩惱,所以稱“非有想”或“非想”。

    但又并非沒有細想之煩惱,所以稱“非無想”或“非非想”。

    外道認為此處已是真正涅槃境界,而佛教認為此處仍在生死境界之中。

     ⑤正觀:也稱“正見”,“八正道”之一。

    離開各種妄見的正确見解。

     ⑥六更觸:據本文中以後内容,疑為“六根觸”也。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也稱“六情”“内六處”,具有能取相應之六境,生長相應之六識的六種功能。

    “六根觸”指六根與六境相互接觸、涉入。

     ⑦習:也稱“習氣”,煩惱餘氣。

     ⑧滅:“涅槃”的音譯。

     ⑨味:“六塵”之一,味塵。

     ⑩出要:出離生死之要道。

     ⑾如真:即“真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