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優陀羅經——知癰和癰本,靜思勤精進

關燈
作“如”“如如”等。

    指事物的真實狀況、真實性質。

     ⑿三覺:一自覺、二覺他、三覺行圓滿。

     ⒀愛:“十二因緣”之一,貪愛、愛欲。

     ⒁色粗四大:色指物質,具體即為地、水、火、風“四大”。

    四大和合,組成人身。

    故“四大”即指肉體,指人身。

     ⒂無常:不恒常,變化無定。

    佛家認為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都受條件原因的制約,因而都處在生起、變異、壞滅的過程中,遷流不停,沒有常住性。

     ⒃壞:破壞。

    人身中四大互相侵擾,互相破壞。

     ⒄散:散亂,相對定而言。

     ⒅三愛:據下文,蓋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之愛。

     ⒆漏:梵文srava的意譯,“煩惱”的異名。

     ⒇眼漏視色……意漏知諸法:色、聲、香、味、觸、法“六境”,也稱“六塵”或“六賊”,謂其能以“六根”為媒介擾亂人心,使人失去智慧、定力等“善法”。

    所以六根與六境相觸處,就是“癰”,是一切煩惱。

     譯文 我曾聽佛這樣說過: 有一次,佛遊化于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訴諸位比丘:“優陀羅羅摩子在衆人中多次這樣說:‘于此生中,我确實是明智者,我确實是一切勝者,我确實掘出未掘出之癰根。

    ’優陀羅羅摩子,不具備佛一切智,卻自稱有一切智。

    實際上沒有覺悟,卻自稱已有覺悟。

    優陀羅羅摩子,就是如此見解,就是這樣說的:‘有,乃病,為癰,是刺。

    假設無想就是愚癡了。

    如果有所覺悟的話,就是禅定止息,那是最好的,也就是說到達了非有想非無想處。

    ’他自樂于身,自領納于身,自執着于身,如此修習是為到非有想非無想處,死後能生非有想非無想天中。

    他命終後,又來到世上,在狸中投生。

    這就是此比丘說的。

    于此生中,已是一切智、一切勝者,已掘出未掘出之癰根。

     “什麼是比丘的正觀呢?比丘明了六根六境相觸,知道習氣、涅槃、味塵、禍患,明了脫離生死的要道,以智慧覺了真如。

    這就是比丘的正觀。

    什麼是比丘之覺呢?比丘明了三覺,知道煩惱餘習、涅槃、味塵、禍患,明了脫離生死的要道,以智慧覺了真如。

    這就是比丘之覺。

    什麼叫比丘不知癰本,然後完全明了癰本?比丘知道有愛欲,有涅槃,滅除其根本,最後就不再産生。

    這就叫比丘不知癰本,然後才完全明了癰本。

    癰就是指人的身體。

    人的身體為父母所生。

    吃飯穿衣,按摩洗澡,強忍痛苦,這是無常法、壞法、散法,這就是癰。

    癰本是指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這就是癰本。

    癰為一切煩惱,指的是六根與六境相觸之處。

    眼視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有所觸,意知世間諸法,這就是所謂癰是一切煩惱。

     “衆比丘,我已經為你們宣說了關于癰和癰本的道理。

    如果說要尊師教育弟子,起大慈之心,同情憐愍,祈求真理及利益,祈求安隐快樂的話,那我已經這麼做了。

    你們也應該再自己去做。

    至無世事喧嘩的山林,尋塊幽靜之處,在樹下靜坐思惟。

    不放縱于安逸享樂,勤奮、努力、精進,不要讓自己今後後悔。

    這就是我的教導和訓誨。

    ” 佛就是這麼說的,衆比丘聽了佛的教誨,高高興興地遵守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