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瞻波經——擯除不淨者,衆修清淨行
關燈
小
中
大
要亮了,太陽很快就要出來了。
佛和衆比丘聚集在此已坐得太久了,隻盼世尊為衆比丘說别解脫戒。
” 世尊告訴他:“大目犍連,那位愚癡的人會遭大罪,因為他惱亂了世尊及衆比丘。
假使讓如來在不淨污穢之衆中說别解脫戒的話,那麼這人就會頭破裂成七份。
所以,目連,你們從今以後說别解脫戒時,如來就不再說别解脫戒了。
為什麼?目連,是這樣,有個愚癡的人也能知道怎麼進出的規矩,而且他還能觀察、分别行住坐卧等是否端正威儀,像模像樣地穿起僧衣,捧起缽盂,僧人的行住坐卧,睡眠醒覺,言語沉默,他也都準确無誤地知道,像個真正的梵行修習者。
但是去了那些真正的修行者處,他實際是根本不懂。
目連,如果衆修行者知道的話,就會這麼想:這是沙門的污辱,這是沙門的敗類。
既然知道了,就應該一起将他趕出去。
為什麼?不要讓他污染影響了衆多的修行者。
“目連,好比有位居士有塊很好的稻田或是麥田,田裡長了一種草,名叫穢麥。
它的根和麥相似,莖、節、葉、花也都像麥。
等到後來結出果實,居士見了,便如此想道:這是麥子的污辱,是麥中之稗。
然後就将其連根拔出,扔出田外。
為什麼?不要讓這些穢麥來攪壞了别的真正的好麥。
目連,就是這樣,有個愚癡的人能很清楚該怎麼出,怎麼進,還能仔細地觀察、分别他人的行為是否端正威儀,也能像模像樣地穿起僧伽梨等各種僧衣,捧起缽盂,甚至還能準确無誤地懂得僧人的行住坐卧,睡眠醒覺,言語沉默,像個真正的梵行修習者。
但到了那些真正的修行者處,他實際是根本不懂。
目連,如果衆修梵行者知道後,就會這麼想道:這是沙門的污辱,這是沙門的敗類。
然後就應該将他趕出去。
為什麼?不要讓他影響污染了衆多的修行者。
“目連,好比秋收時揚谷,谷殼中如果實有飽滿的子粒,就不會揚起。
如果實是幹癟的谷子和秕糠等,就會随風而去。
居士見後,就拿了掃帚,把它們打掃幹淨。
為什麼?不要讓它們攪弄髒了别的幹淨的好稻。
目連,就是這樣,有個愚癡的人能很清楚地知道怎麼進出的規矩,并能很好地觀察、分别行住坐卧等是否端正威儀,也能像模像樣地穿起僧伽梨及各種僧衣,捧起缽盂,甚至還能準确無誤地懂得僧人的行住坐卧,睡眠醒覺,言語沉默,像個真正的梵行修習者。
但到了那些真正的修行者處,他實際是根本不懂。
目連,如果衆修行者知道後,就會這麼想:這是沙門的污辱,這是沙門的敗類。
然後就會一起将他趕出去。
為什麼?不要讓他污染影響了别的修行者。
“目連,好比居士為接泉水所以做通水的水槽。
為此,他拿了斧子進入森林,他敲打着那些樹,如果堅實的,聲音就小;如果當中空的,聲音就大。
居士弄清楚後,便砍伐整治,準備做通水的水槽。
目連,就是這樣,有一個愚癡的人能正确地知道怎麼進出的規矩,也能很好地觀察、分别行住坐卧等行為是否端正威儀,并能像模像樣地穿起僧伽梨及各種僧衣,捧起缽盂,甚至能準确無誤地懂得僧人的行住坐卧,睡眠醒覺,言語沉默,真像個梵行修習者。
但到了那些真正的修行者處,他實際是根本不懂。
目連,如果衆修行者知道後,就會這麼想:這是沙門的污辱,這是沙門的敗類。
然後就會一起将他趕出去。
為什麼呢?不要讓他污染影響了其他修行者。
” 于是世尊說了如此的一段偈頌: 諸僧會集共當知,惡欲能生嫉與恨。
口止不言心吝悭,嫉妒谄媚欺騙人。
在衆詐言心中靜,屏蔽之處稱沙門。
暗中一直做壞事,任随惡見處處生。
妄言绮語诳惑人,如此之人當留心。
不能讓他來集會,排除出外不共處。
詐言欺人盡诳語,心不靜寂卻說靜。
知後擯棄遠離他,衆僧共修清淨行。
清淨之人在一起,和合與共常來往。
和合相處得安隐,如此共同脫苦海。
佛就是這麼說的,衆比丘聽完佛所說的以後,高高興興遵守奉行。
佛和衆比丘聚集在此已坐得太久了,隻盼世尊為衆比丘說别解脫戒。
” 世尊告訴他:“大目犍連,那位愚癡的人會遭大罪,因為他惱亂了世尊及衆比丘。
假使讓如來在不淨污穢之衆中說别解脫戒的話,那麼這人就會頭破裂成七份。
所以,目連,你們從今以後說别解脫戒時,如來就不再說别解脫戒了。
為什麼?目連,是這樣,有個愚癡的人也能知道怎麼進出的規矩,而且他還能觀察、分别行住坐卧等是否端正威儀,像模像樣地穿起僧衣,捧起缽盂,僧人的行住坐卧,睡眠醒覺,言語沉默,他也都準确無誤地知道,像個真正的梵行修習者。
但是去了那些真正的修行者處,他實際是根本不懂。
目連,如果衆修行者知道的話,就會這麼想:這是沙門的污辱,這是沙門的敗類。
既然知道了,就應該一起将他趕出去。
為什麼?不要讓他污染影響了衆多的修行者。
“目連,好比有位居士有塊很好的稻田或是麥田,田裡長了一種草,名叫穢麥。
它的根和麥相似,莖、節、葉、花也都像麥。
等到後來結出果實,居士見了,便如此想道:這是麥子的污辱,是麥中之稗。
然後就将其連根拔出,扔出田外。
為什麼?不要讓這些穢麥來攪壞了别的真正的好麥。
目連,就是這樣,有個愚癡的人能很清楚該怎麼出,怎麼進,還能仔細地觀察、分别他人的行為是否端正威儀,也能像模像樣地穿起僧伽梨等各種僧衣,捧起缽盂,甚至還能準确無誤地懂得僧人的行住坐卧,睡眠醒覺,言語沉默,像個真正的梵行修習者。
但到了那些真正的修行者處,他實際是根本不懂。
目連,如果衆修梵行者知道後,就會這麼想道:這是沙門的污辱,這是沙門的敗類。
然後就應該将他趕出去。
為什麼?不要讓他影響污染了衆多的修行者。
“目連,好比秋收時揚谷,谷殼中如果實有飽滿的子粒,就不會揚起。
如果實是幹癟的谷子和秕糠等,就會随風而去。
居士見後,就拿了掃帚,把它們打掃幹淨。
為什麼?不要讓它們攪弄髒了别的幹淨的好稻。
目連,就是這樣,有個愚癡的人能很清楚地知道怎麼進出的規矩,并能很好地觀察、分别行住坐卧等是否端正威儀,也能像模像樣地穿起僧伽梨及各種僧衣,捧起缽盂,甚至還能準确無誤地懂得僧人的行住坐卧,睡眠醒覺,言語沉默,像個真正的梵行修習者。
但到了那些真正的修行者處,他實際是根本不懂。
目連,如果衆修行者知道後,就會這麼想:這是沙門的污辱,這是沙門的敗類。
然後就會一起将他趕出去。
為什麼?不要讓他污染影響了别的修行者。
“目連,好比居士為接泉水所以做通水的水槽。
為此,他拿了斧子進入森林,他敲打着那些樹,如果堅實的,聲音就小;如果當中空的,聲音就大。
居士弄清楚後,便砍伐整治,準備做通水的水槽。
目連,就是這樣,有一個愚癡的人能正确地知道怎麼進出的規矩,也能很好地觀察、分别行住坐卧等行為是否端正威儀,并能像模像樣地穿起僧伽梨及各種僧衣,捧起缽盂,甚至能準确無誤地懂得僧人的行住坐卧,睡眠醒覺,言語沉默,真像個梵行修習者。
但到了那些真正的修行者處,他實際是根本不懂。
目連,如果衆修行者知道後,就會這麼想:這是沙門的污辱,這是沙門的敗類。
然後就會一起将他趕出去。
為什麼呢?不要讓他污染影響了其他修行者。
” 于是世尊說了如此的一段偈頌: 諸僧會集共當知,惡欲能生嫉與恨。
口止不言心吝悭,嫉妒谄媚欺騙人。
在衆詐言心中靜,屏蔽之處稱沙門。
暗中一直做壞事,任随惡見處處生。
妄言绮語诳惑人,如此之人當留心。
不能讓他來集會,排除出外不共處。
詐言欺人盡诳語,心不靜寂卻說靜。
知後擯棄遠離他,衆僧共修清淨行。
清淨之人在一起,和合與共常來往。
和合相處得安隐,如此共同脫苦海。
佛就是這麼說的,衆比丘聽完佛所說的以後,高高興興遵守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