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阿蘭那經——人命甚短暫,行善修梵行

關燈
複次,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摩納磨,猶如夜暗以杖投地,或下頭堕地,或上頭堕地,或複卧堕,或堕淨處,或堕不淨處。

    如是摩納磨,衆生為無明(21)所覆,為愛所系,或生泥犁(22),或生畜生,或生餓鬼,或生天上,或生人間。

    如是摩納磨,人命如暗杖投地,甚為難得。

    至少少味,大苦災患,災患甚多。

    ’如是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

     “複次,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摩納磨,我于世斷除貪伺,心無有诤(23)。

    見他财物諸生活具,不起貪伺,欲令我得。

    我于貪伺淨除其心。

    如是嗔恚(24)、睡眠(25)、調悔(26),我于世斷疑度惑。

    于諸善法無有猶豫。

    我于疑惑淨除其心。

    摩納磨,汝等于世亦當斷除貪伺,心無有诤。

    見他财物諸生活具,不起貪伺欲令我得。

    汝于貪伺淨除其心。

    如是嗔恚、睡眠、調悔,汝于世斷疑度惑,于諸善法無有猶豫。

    ’如是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

     “複次,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摩納磨,我心與慈(27)俱,遍滿一方成就遊。

    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如是悲喜心與舍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摩納磨,汝等亦當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

    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如是悲喜心與舍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如是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

     “複次,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梵世(28)法。

    若尊師阿蘭那為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終已,或生四王天(29),或生三十三天(30),或生焰摩天(31),或生兜瑟哆天(32),或生化樂天(33),或生他化樂天(34)。

    若尊師阿蘭那為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設有具足奉行法者;修四梵室(35),舍離于欲,彼命終已得生梵天。

    爾時,尊師阿蘭那而作是念:我不應與弟子等同俱至後世,共生一處。

    我今甯可更修增上慈(36),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37)中。

     “尊師阿蘭那則于後時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

    尊師阿蘭那及諸弟子,學道不虛,得大果報。

    比丘,于意雲何?昔時尊師阿蘭那者謂異人耶?莫作斯念。

    所以者何?比丘當知:即是我也。

    我于爾時名尊師阿蘭那,我于爾時有無量百千弟子,我于爾時為諸弟子說梵世法。

     “我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終已,或生四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焰摩天,或生兜瑟哆天,或生化樂天,或生他化樂天。

    我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設有具足奉行法者,修四梵室,舍離于欲,彼命終已,得生梵天。

    我于爾時而作是念:我不應與弟子等同俱至後世共生一處。

    我今甯可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

    我于後時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

    我于爾時及諸弟子學道不虛,得大果報。

     “我于爾時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

    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隐快樂。

    我于爾時說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淨(38),不究竟梵行。

    不究竟梵行訖,我于爾時不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戚,亦未能得脫一切苦。

    比丘,我今出世(39),如來、無所着、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号佛衆祐(40)。

    我今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

    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隐快樂。

    我今說法,得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我今已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戚,我今已得脫一切苦。

     “比丘,若有正說(41)者,人命極少,要至後世,應行善事,應行梵行,生無不死。

    比丘,今是正說。

    所以者何?今若有長壽遠至百歲,或複小過者。

    若有長壽者,命存三百時(42):春時百、夏時百、冬時百。

    是命存千二百月,春四百月,夏四百,冬四百。

    命存千二百月者,命存二千四百半月,春八百、夏八百、冬八百。

    命存二千四百半月者,三萬六千晝夜,春萬二千、夏萬二千、冬萬二千。

    命存三萬六千晝夜者,七萬二千食(43),及障礙,及母乳。

     “于有障礙,苦不食,嗔不食,病不食,有事不食,行來不食,至王間不食,齋日不食,不得者不食,是謂比丘一百歲命存。

    百歲數、時數、歲時數,月數、半月數、月半月數,晝數、夜數、晝夜數,食數、障礙數、食障礙數。

    比丘,若有尊師所為弟子起大慈哀,憐念愍傷,求義及饒益,求安隐快樂者,我今已作,汝亦當複作。

    至無事處、山林樹下、空安靜處,燕坐思惟,勿得放逸,勤加精進,莫令後悔。

    此是我之教敕,是我訓誨。

    ”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選自《中阿含經》卷四十《梵志品·阿蘭那經》第九) 注釋 ①中食:齋食的異名,因當日中而食,過午則不食。

    《釋氏要覽》上:“《僧祇律》雲:時食,謂時得食,非時不得食。

    今言中食,以天中日午時得食,當日中,故言中食。

    ” ②法行:“行”指一切精神現象和物質現象的生起和變化活動,在此,我們簡譯作“事”。

     ③淨天耳:清淨天耳。

    天耳指色界諸天人所有的耳根,能聽見六道衆生的語言及遠近粗細一切聲音。

    因其由色界所屬清淨之四大和合而成,故稱“淨天耳”。

     ④“諸賢,甚奇,甚奇!……無為無求”,重複前文,故譯文略。

    前“(世尊)聞諸比丘……論如是事”亦因重複而略。

     ⑤燕坐:即宴坐,閑坐。

     ⑥同注④,重複而略。

     ⑦此段話多次重複,為經之重點。

     ⑧閻浮洲:“四大部洲”之一。

    “閻浮”為Jambu的音譯,也譯作“贍部”,樹名。

    “洲”為Dvīpa的意譯。

    此洲盛産贍部樹,位于須彌山南海鹹海裡,故多稱“南贍部洲”。

     ⑨法王:即稱佛。

    佛于法自在,故名。

    《法華經·譬喻品》:“我為法王,于法自在。

    ” ⑩長者:有錢财且又德行高的大富翁。